如何看待雲計算的發展?

個人簡介:波波夫,原中國新聞周刊主筆,互聯網上半身關注者。微信訂閱號「周遊」,關愛科技疑難雜症。

從政策、市場、業務三個維度的束縛之下,在中國雲計算市場上,外資廠商難有大作為,行業領導者最終將只會是在國內傳統IT公司、互聯網公司和運營商的三國殺的搏殺中產生。


政策:抬頭就是天花板


無論是中國、美國還是歐盟,幾乎沒有一個政府樂見外資在關涉國民經濟命脈領域安營紮寨。雲計算服務及相關設備也被中國政府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項下的兩種核心類別。

在雲計算領域,中國並無專門立法,但一般將其歸入增值電信服務(SP)。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便已經明確外國服務提供商不能以跨境方式向中國提供電信服務。因此,外商在中國提供雲計算服務,需同時滿足《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電信條例》、《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等多個法規等相關監管要求。


綜合看,設立從事增值電信業務的外資電信企業的實質性要求包括四條:


1)公司結構應為中外合資企業;

2)外方的出資比例最終不得超過50%;

3)註冊資本應至少達到1000萬元人民幣(若該企業希望在全國範圍內提供服務);

4)外國投資者應具有經營增值電信業務的良好業績和運營經驗。


這意味著無論亞馬遜還是微軟,在中國開展雲計算業務,均需與一家中資公司成立合資機構,從而導致企業運營、溝通、管理成本遠大於美國,當然也高於本土競爭對手。中方合作公司大都不甘心扮演外資白手套。微軟此前曾通過世紀互聯落地上海,為當地政府機關引入Office 365和Windows Azure,然而就在前不久,世紀互聯又宣布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共建企業混合雲生態,形勢再度複雜化;而亞馬遜在中國的合作夥伴——從早期的網宿科技、金蝶到雲基地,也數次更換。


對外資來說,唯一的政策飛地在上海,但更多只是一種開放的象徵意義。工信部在2015年初發布通告稱,上海自貿區外資可100%持股在線數據處理與交易業務。但是,由於雲計算的基礎設施佔地規模大、耗電量大、對溫度敏感,一般設置在氣候寒冷的邊遠地帶:谷歌在芬蘭的數據中心則坐落於芬蘭灣的一處經過改造的造紙廠廠房;Deltalis RadixCloud數據中心隱藏在瑞士阿爾卑斯山的一處山洞裡;Iron Mountain的數據中心則乾脆建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處地下一百米深處的石灰石礦。相比之下,上海夏季炎熱、土地寸土寸金,外資要想在這裡大規模落地投資雲計算數據中心,既不理想,也不現實。


政策限制之下,亞馬遜、微軟無奈一再錯失商機。目前,本土企業在雲計算領域佔據明顯優勢,呈現一超多強的格局:阿里雲擁有類似亞馬遜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而其他的多強,主要來自電信運營商、IT企業、互聯網平台型公司,比如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IaaS市場佔率加起來超過20%,此外,騰訊雲也在奮起直追,與阿里雲在政務雲上激烈廝殺;浪潮、神州、華為等老牌IT公司,早已把雲計算作為產業升級的戰略機遇;此外,做CDN加速技術的起家的網宿科技,在視頻、直播等細分領域上已經佔據主導地位。


具體來看,在IaaS、PaaS 和SaaS 三大層次業務中,亞馬遜均腹背受敵:


1)IaaS 市場中,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擁有國有電信運營商的先天優勢:密切的政府關係、遍布全國的數據中心;華為、中興通訊、浪潮信息提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雲計算基礎設備,相對於單純的解決方案提供商而言, 優勢在於掌握構建雲計算的技術優勢; 阿里、盛大等互聯網公司科技出身、自主性大的優勢使其能夠更靈活地開展不同業務以滿足企業需求; 網宿科技、世紀互聯等公司已積累了一定的資源與技術,並依靠 上市公司平台轉型開展 IaaS 業務潛力巨大。


2)PaaS 市場中,阿里雲、百度BAE 等綜合實力領先。由於低成本、快速、靈活的特點,並為開發者提供豐富的 API 介面,PaaS 平台成為互聯網創業者的首選。


3)SaaS 市場中,雲解決方案提供商用友、金蝶、東軟在細分行業 IT 信息化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並掌握一定的渠道與客戶資源,但在國內市場尚未出現領軍型企業。


市場:公有雲中西有別


亞馬遜面臨更大的挑戰還在於市場本身。從雲的產權性質劃分,可以分為公有雲、專有雲和混合雲。在國際上,AWS的公有雲領導地位毋庸置疑,從IaaS、PaaS 到SaaS均有完整布局 。目前,國內的公有雲市場阿里暫有先發優勢,而私有雲市場則是百花齊放,華為、華三、聯想、阿里、騰訊盛大均有布局。


過去兩年,公有雲在中國發展較快,由於配置靈活,用戶通過互聯網即可訪問、不實際擁有雲計算資源,特別是低廉的價格,諸多因素疊加推動之下,大量互聯網創業企業嘗試把IT系統架設在公有雲之上。但是,與西方公有雲居於主導不同,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15 年我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 378 億元,其中公有雲市場整體規模約 102.4 億元,總體市場佔比不到三分之一。


阿里雲的快速崛起,搭的正是公有雲快車,但已經接近紅利期尾部。阿里雲的主要客戶除了天貓、淘寶、天弘基金等阿里系企業外,80%以上都是中小互聯網公司、甚至個人站長,具有典型的蜂群效應。「MYOTee 臉萌」的創業團隊其支撐業務所需的雲伺服器、存儲等 IT 資源,全部購買自阿里雲,而每月僅需支付73元。安信證券則根據阿里2016年一季度財報數據,推測阿里雲目前平均客單價為 718 元/月。


海量小微客戶加上低單價,都導致國內大部分公有雲服務都處於賠錢賺吆喝的階段,當然這也是市場培育必須付出的成本,一如滴滴出行前期靠天價補貼搶佔市場份額之後,大幅提價實現收支平衡。眼下,無論對於阿里雲、還是騰訊雲,相比盈利來說,跑馬圈地更為重要。考慮到公有雲的大量用戶已經為阿里所獲取,而那些具有想像力的大中型用戶,卻在公有雲上遲疑不決,使得亞馬遜、微軟們難以在公有雲市場分得一杯羹。


更多企業對於公有雲意興闌珊。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 2015 年的行業調查報告,針對國內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進行抽樣統計,偏好使用私有雲的企業佔到了 61.7%,偏好使 用公有雲的企業僅佔到 29.79%,不到私有雲比例的一半。 大部分企業認為私有雲更可控、更安全,成本並非主要首要考慮因素。 此外,由於目前公有雲市場的技術標準是由雲服務公司自行制定的,兼容性較弱, 如果企業一旦需要更換雲服務商,遷移整體數據時,在數據格式、在線熱遷徙、海量數據平滑過渡等方面都會遇上困難。


政府部門對於公有雲的態度也較為曖昧。儘管早在2012年,中央政府就鼓勵一些非敏感政府部門採購雲計算以降低開支,但基於對安全、隱私的擔憂,許多地方仍然保持觀望。那些潛在的大金主——銀行、電信及壟斷性央企受安全性等相關監管限制,同時對成本敏感性較低,預計未來仍難以大規模使用公有雲方案,而更可能採取為企業或整個行業打造的專有雲方案。


趨勢:爭奪行業雲


相比公有雲,專有雲想像空間無疑更大。


就規模而言,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15年,國內專有雲市場規模為241.6億元,在整個行業中的佔比超過三分二。70%的企業採用硬體、軟體整體解決方案部署專有雲,少數企業單獨採購和部署虛擬化軟體,硬體廠商仍是私有雲市場的主要服務者,其中國內設備廠商已經佔據半壁江山,主要為浪潮、華勝天成、中科曙光等老牌硬軟體龍頭。


但並非所有企業都具備搭建專有雲的實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專有雲發展調查報告(2015)》顯示,近 50%的企業採用專有雲後 IT 支出增加。所謂專有雲可以是為某個企業專門打造的私有雲,也可以是專門為某個特定行業量身定製的行業雲因此,這就給行業雲留下的巨大的市場空間:既了解行業特點定製專門化的雲平台,同時又通過共享的方式攤薄成本。


視頻行業最先品嘗到雲計算的甜頭。以移動直播為例,不過幾個月時間,就從潛伏多年的邊緣娛樂小站一夜蛻變為主流信息發布平台,但是直播平台的流量,在一天的不同時段差波動很大,如果用戶自建IT系統,就會導致設備在白天大量閑置浪費,而使用按時、按需付費的雲平台,就可以節約大量成本。直播行業對雲計算的爆髮式需也催生了一家隱形冠軍——網宿科技,它同時為鬥魚、熊貓、戰旗、花椒等當紅直播平台提供CDN服務。相比之下,亞馬遜AWS僅有服務愛奇藝一家本土視頻網站的經驗,而微軟還是一片空白。網宿科技同時還為直播客戶提供雲計算服務,並試圖從視頻云為跳板,切入更廣大的政企雲市場。2015年,網宿科技一度定增36億元,用以投入社區雲、雲安全及海外CDN,除視頻之外,同時也把金融、製造業同時列為行業雲的重點發展方向。


雲計算廠商們都注意到:雲計算的關注點正在從遊戲、電商、移動、社交等在內的互 聯網行業向製造、政府、金融、交通、醫療健康等傳統行業轉變,因為對安全、穩定要求最高,金融行業成為主要突破口。


金融行業是無數雲計算廠商試圖啃下的硬骨頭。銀行、券商、保險公司,對系統的安全、穩定性要求高,如果金融雲能夠被驗證成功,其經驗可快速向其他行業複製。對於傳統金融機構來說,傳統的IT架構已經難以容納大批創新業務,也有迫切的「上雲」需求,但是這種切換速度不會太快。


稍微考察下國內金融行業IT硬體切換的歷史,就會發現「去IOE」的口號其實是雷聲大雨點小,走得步履蹣跚,絕大多數銀行在搭建IT系統主流做法仍然是IOE——以IBM大型機為主的核心模塊,搭配小型機為輔,資料庫採用Oracle,網路使用思科設備。但在雲計算方面,考慮到國內外的技術差距遠不如硬體那麼大,加上數據安全的顧慮,外資公司的技術優勢無疑被部分抵消,而且金融機構向雲端遷徙的過程,註定不會一蹴而就。


但遠景確實誘人:從 2012 年起,中國銀聯就建成了基於 OpenStack 的私有雲平台來支撐其業務,歷經三個階段對 OpenStack 的調整優化,實現了 彈性計算、彈性存儲、彈性網路、彈性監控、彈性資料庫五大核心能力,目前銀聯的私有雲規模已達 1000 多台伺服器,負責企業的關鍵生產應用。按照中國銀聯的規劃, 到2020 年,國內 60%的銀行將完成在私有雲架構上的遷徙,一個百億級的市場機遇近在眼前。


然而,你很難想像,銀聯會選擇讓本土銀行數據在一家外資雲計算平台上運行,一如美聯儲需要鼓起多大勇氣才會採購去阿里雲。


雲計算的發展,從1999年salesforce創立,到2015年中國十三五規劃政策層面對雲計算的引導,以及各類政府、事業單位,與大型企業對雲計算的大規模引進,可見雲計算已經由最初的新生技術,到現今已經成熟並成為通用基礎技術之一。

通過雲計算的重要發展歷程,也可以發現雲計算迭代的速度,以及各家重要公司對雲計算技術的重視;

  • 1999年,Salesforce建立,成為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義的雲計算公司,公司的目標就是消滅軟體(馬克·貝尼奧夫);

  • 2006年,美國電子商務公司Amazon發布雲計算產品AWS,並逐步發展成為世界上雲計算領域的霸主;

  • 2009年,中國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創建阿里雲,成為中國第一家雲計算公司,也逐步成為中國的領頭羊;

  • 2011年,美國dotCloud創業公司創立,成為第一批PaaS公司,子產品docker也成為近幾年最為火熱的開源產品,在產品,社區,運營等方面都成為了經典;

  • 2016年,阿里雲與docker建立合作,成為docker的中國官方合作夥伴,強強聯合以強化在中國的領先地位;

雲計算的產品形式,以技術棧分層,可以分為IaaS,PaaS,SaaS,到如今,在每個維度上都有巨頭存在,比如IaaS(AWS,Openstack等),PaaS(Azure,Docker,Openshift,Cloudfoundry等),SaaS(Salesforce等),行業格局已基本成型。

以客戶視角來看,又可以分為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

  • 最早的雲計算廠商(AWS,Azure,阿里雲)一般以公有云為主,AWS甚至認為私有雲本身就是不成立的模式;

  • 但私有雲由於其安全性,現在也逐步被接受,尤其是類似NASA,中國的各類政府,金融機構等,均需要以私有雲的方式交付;

  • 混合雲則是近兩年的新興技術,綜合公有雲與私有雲的優勢,如16年AWS與VMWARE的合作,就是典型的混合雲模式,其技術也逐步進入成熟階段(2016年8月的Gartner技術曲線中,已經沒有了雲計算與混合雲);

如何看待雲計算的發展

總之,雲計算已經融入到企業之中,正在成為類似筆記本,網路電話等通用技術,未來的成本與技術質量都將會飛速的發展!



雲計算有很多種定義,但現在比較認同的一個定義標準,就是下面這一個???

如何看待雲計算的發展

定義來源於百度

簡而言之,雲計算就是互聯網,就是大數據時代,當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網路,很多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也隨之改變,甚至於網路本身也在隨著我們的改變和高期待而不斷地發展和創新,這是發展的必要途徑。

如何看待雲計算的發展

從資源整合到資源共享

搜索引擎的第一次出現,我們驚為天人,第一次感覺到網路的便利,而百度作為搜索引擎行業內的龍頭老大,也由此開拓出多條網路產業生態鏈。而互聯網發展到現在,尤其是各種網盤,各種雲的出現,已不再單一地局限在已有的網路搜索,用戶之間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資源尋覓與資源分享,讓更多的人體驗到了資源共享的便利。

從順應時代到謀求發展

近幾年,很多企業的轉型與建立,都立足於互聯網的發展,而隨著企業本身的發展,我們慢慢注意到,他們正在向外擴充產業鏈,以百度為例,從百度搜索引擎,到如今大眾所熟知的百度地圖,百度糯米,百度知道,百度雲等等,單一的產業正在向多元化的產業發展。

從面向國內到走向國際

我國眾多互聯網行業正在逐步地走向國際的大市場,這也是雲計算髮展的必然趨勢,微博入美,樂視的「生態化反」在美國的發布會,國內之「雲」正在漂洋過海,散向五大洲四大洋。

如何看待雲計算的發展

雲計算的發展已經不在是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的發展,而是全球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每個人都身在其中。



推薦閱讀:

優朋普樂:從傳媒到雲服務商的涅槃
由淺入深聊聊SAP Cloud Platform (Part III)
為何維基百科一年需要2千萬美元的資金來維護?
如何在Rancher 2.0 TP2 Kubernetes集群中添加自定義節點
[谷創字幕組] Google 開發者周刊 098 期

TAG:雲計算 | 互聯網 | 大數據 | 雲服務 | 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