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我覺得現在可以說說《羅曼蒂克》了。

對導演本人,我只有工作上的交集(他上一部電影作品我參與了非常多後期具體的工作),沒有生活中的交集,所以只聊業務,人就不聊了。

因為這部電影前一段正上映,在身邊朋友里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對我個人而言,我大抵迴避了這種爭議。

因為對我而言,很明顯,這是一部才華橫溢的電影。

甚至有可能是2016年最寶貴的一部國產電影。

每次當我覺得自己因為非常喜歡,或者在意一部電影的時候,我都盡量晚一點表達意見,《羅曼蒂克》就是如此。

這個電影對我,有幾個閃光的地方。

盡量簡單說一下吧。

閃光之一,是程耳在用銀幕上「並不存在的內容」去敘事。

故事中幾乎所有最動人的一刻,都在鏡頭外。

敘事上敢這麼留白,還是非常大膽,非常執拗。

我還是挺佩服華誼兄弟和英皇電影,我不是投資人,無法完全還原他們的決策過程,導演和投資人,挺決絕的勇氣,有各自的堅持,佩服。

打個比方,就像給你一個拼圖,打散了,然後只讓你挑有限的幾塊,摘出來。

然後經過「刻意」地擺放,最終讓人看到了整幅完全拼成後畫面的整個幻影。

閃光之二,是角色的厚度,在狹小局促的時空里,居然一一都立住了。

《羅曼蒂克》中絕大部分有台詞的角色,我沒具體數,十幾個近二十是有了。

一個大概兩個小時的電影里,能做到這一點,請問,2016年的國產電影,哪一部真正做到了?

角色立住了,才能說表演吧。

閃光之三,是全片的形式感。

這個被人說「迷影」,被人說「借鑒」,比如明顯《教父》等經典段落的互文關係等等。

但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其實就是國產電影喪失已久的形式感。

因為有時候,形式就是最重要的內容。

你可以說這個片子,整體上「裝」的是不是有點過了。

而我說,要麼這是自帶的天賦,要麼這本來就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基本教養。

程耳和徐浩峰自帶「形式感」、「儀式感」出場的這種導演,是電影本來應有的基本素質來的。

我唯一覺得讓我有點遺憾的是,音樂鋪得比較滿。

程耳對古典音樂情有獨鍾,我在1999年剛進學校,看1995級導演系畢業作品展,其中就有程耳的《犯罪分子》,全片使用古典音樂,包括結局也是用古典音樂和準確的剪輯,把情緒推到高潮。這個給我印象很深。

所以,從古典音樂構成角度來看,《羅曼蒂克》全片的音樂更像是總譜中的一個樂器,導演在用古典音樂寫總譜的思路去架構這部電影,試圖觸摸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東西」,比如時間,比如歷史,比如記憶。。。

全片最後20分鐘尤為好。

集中營的戲,有幾個日本戰俘的群眾演員,表情木然地佇立著。

突然有一個人,轉頭直面鏡頭,導演並沒有當做穿幫鏡頭,而是保留下來。

對我,這是全片凝固記憶的一刻。



推薦閱讀:

《西遊記女兒國》遇上這樣的女施主,唐朝第一事業男也難免有雜念
大話西遊之愛你一萬年幕後製作是什麼?
有誰知道林心如的個人背景?
影視推薦:《我能說》韓國8.8分喜劇片
九品芝麻官,它比人民的名義更露骨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