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已經淪為 「夕陽產業」 了嗎?

如今許多大學,一旦學科系名之中出現「醫」、「電」、「金融」等關鍵字,似乎就會比同學院、同校的其它學系更受歡迎。有個歷史系教授曾感慨,如果將歷史系改名為「大數據時空信息處理系」也許就會變成熱門學科,雖然這只是個笑話,但這背後卻直接反映了學生與家長對各產業未來的期待與擔憂。

不得不承認,醫學、電氣、電子商務、金融,近幾十年佔盡了優勢。而其他的產業,被認為是技術門檻相對低,商機薄弱,前景不夠光明,被默默灌上 「夕陽產業」 的稱號。這些產業真正的面貌,我們多久沒關心了?

服裝業正以一種全新的模式蓬勃發展

早在2014年2月14到18日,倫敦泰晤士河畔的薩默塞宮走進了五千家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企業代表。這就是倫敦秋冬時尚周。2014秋冬季的時尚風向球,在此已經決定。據估計,光是這幾天,將近一億英鎊(近九億人民幣)的生意將在此完成,資料顯示,其中三分之二的訂單來自海外。

倫敦秋冬時尚周

當時的倫敦不僅是世界金融中心、更是世界時尚中心。全世界最重要的四個時裝盛會,倫敦和米蘭、巴黎,及紐約並列。而英國時尚業的年產值大約260億英鎊,有大約80萬人投入這個產業。

這80萬人不再坐在縫紉機之前,也不下棉花田采棉。轉而專註在色彩研究、材質研發、趨勢研究、款式設計、品牌營銷、供應鍵管理。

20世紀的兩次大戰之後,中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相繼成為紡織和服裝製造的重鎮,這些如雨後春筍一樣的紡織廠,因為人工成本上漲、缺乏核心競爭力相繼被其他產業所取代,大部分廠家不是被收購,就是倒閉。

隨著世界紡織業供應鏈如網鋪張,原料和生產地在世界地圖上換了又換,時至今日,大英帝國,不是仍然在宮殿門口賣著衣服嗎?而且還賣得轟轟烈烈。只是賣衣服這件事,在英國,不叫紡織,也不叫服飾,而是化身包裝成為了「時尚」,掌握時代的崇尚與愛好。這其中的思維,大相徑庭。

不僅英國,曾經是紡織工業重鎮的國度,當製造加工外移之後,服飾業都沒有在這些國家「日落」,它們反而攀上產業的制高點:品牌、設計、時尚,並且走向國際。西歐各國,北美、日本,甚至香港,都是如此。

歐美時裝街道

在國內的各大商場、各大百貨逛一圈,就會發現歐美日本品牌佔盡優勢。

我們等著日本設計師告訴我們如何穿得簡約,

等著法國幫我們優雅,

等著英國教我們紳士,

等著美國教我們隨性。

中國自有的平價品牌,在國內生存得不錯,但還看不出進軍國際的氣勢原創性

服飾業,它在染整、車縫的程序,也許是利潤微薄,勞動力密集。但服飾業在材質改良、樣式設計、顏色搭配等程序,毋庸置疑是技術密集。

用勞力賺錢的服飾業,思維是 「服裝」 ——依別人的指示把衣服做出來。

用頭腦賺錢的服飾業,思維是 「時尚」 ——塑造這個時代人們所需要的,所崇尚的生活、風格、態度,而又如何以衣著來體現、表達、配合。

服飾的設計,需要創意,而且不僅是創意,設計服飾還需要對織品材料的知識,要對色彩精準的訓練,要向文化領域學習符號與圖樣,也要研究消費者對風格、自我、生活態度的展現方式。成功的服裝設計師,不是設計出最難的衣服——現在的衣服,比起十八世紀宮廷仕女的裝束,可能還簡易得多。

設計服裝要做的是掌握一種讀心術,讀出消費者(或某種特定的消費族群),他們還沒有想到的願望。當他的設計出來的時候,那些消費者心裡能出現這句話:「這就是我想表達的自我。」

如果時尚的基底是對人心、文化、符號、意識的理解;如今的21世紀,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我們有什麼理由認為,我們沒有文化和思維上的優勢呢?

服裝業並沒有淪為夕陽產業,只是你做的還不夠好。


推薦閱讀:

TAG:中國服裝業 | 服裝店 | 服裝網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