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工作,偉大的事業

作為一個有著九年以上團隊管理經驗的經理人,我每年都會面試、選拔新員工,輔導團隊成員,目睹他們從加入、成長、升職或轉崗,甚至離開的全過程。

在我帶領的團隊成員中,有些是實習生或剛畢業的應屆生,有些則是工作一兩年的職場半新人,有些在某一領域有著三到五年經驗的人,而有些是工作五年、十年以上,甚至比我工齡還長的員工。

這些人中,有人得到了快速地成長,晉陞到更高的職位,或轉職去了其他崗位,有人去往了其他公司,有了更好的發展。一些人無法適應新的工作或環境,沒有順利通過試用期,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離職了。有些人總是在不同的公司間來回切換,每一段經歷都不長。還有些人工作多年依然默默無聞,沒了想法,就這麼混著唄。

有人好高騖遠,有人腳踏實地,有人積極主動,有人明哲保身,…..。

每個人的發展都不盡相同,即使相似的背景,相同的起點,幾年之後的差距也很明顯。撇開那些不可控的因素如「運氣」,和與生俱來的優勢比如「出生於精英家庭」不談,人與人之間差別,主要還是心智模式(Mindset)的不同。這也是管理上的難點。

我曾在團隊內部做過生涯發展的分享(詳見《通往未來的發展之路 - 一個經理人的團隊生涯發展探索》一文 ),有一期是關於「期待」,每位成員需要考慮自己未來三年、十年以及終其一生的理想狀態,即,我想成為怎麼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

從匯總的信息來看,最初三年,員工們最關心的是知識、技能的提升和自身的發展,之後十年側重於職位的提升以及工作、生活之間的平衡,而當時間跨度為一生之久時,除了個人的持續發展外,「獨立自主」、「自由」等字眼出現的頻率頗高,「事業」、「喜歡的工作」 也是在這階段出現最多。也許就現階段而言,很多員工做著自己並不怎麼喜歡的工作,還不能稱之為「事業」,而從長久來看,人們還是希望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

一位下屬曾在溝通中說,工作對她而言只是謀生的手段。相信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這也是他們無法從目前的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的原因。他們或許有著美好的職業夢想,但對於這個夢想,他們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只是懶散地等待著機會的到來。對他們而言,只有時機到來,才會採取行動。難道,盼望著,盼望著,美好的事業,甜蜜的生活,就會一下子從天而降?

事業 Career 這一單詞源於一個古單詞 Carrière,最初的意思是在「圓圈中走來走去」,好比汽車在環形賽道上行駛,還有「採石場」的意思,人們整天將石頭敲碎的地方。無奈的是,我們中有太多人以類似的方式體驗自己的事業,如同在圓圈中走來走去,日復一日,循環往複,一事無成。

我更喜歡另外一個詞 「calling」 ,本意是「上帝的召喚」。清教徒時代,出現了職業(calling)這個概念,職業即是天職:塵世中的工作是人們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務,是神聖的天職。而完成這個任務,既是每個個體天賦的職責和義務,也是感謝神的恩召的舉動。

史蒂芬.柯維博士(《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在他的《偉大的工作,偉大的事業》(Great Work, Great Career)一書中指出,任何人都可以擁有成功的事業。你身處什麼行業並不重要。這完全取決於怎樣定義「成功的事業」。成功的事業並非來自外部肯定的需求,而是源於對自己的肯定,源於你自身的好奇心,你自身獨特的才華與激情的結合。

只是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觀念落伍,仍然認為只要做好份內的事就好,自己只是一個打工者,不願意主動承擔責任,等著領導來分配任務。他們給自己的工作設定明確的邊界,超過界限就很不樂意,甚至要求漲薪。他們總免不了抱怨,埋怨工作量太多,領導不夠賞識,得到的遠比付出的少。

然而他們不知道,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到來,隨之而來的是變化和不確定性,工作的安全性正在瓦解,日復一日重複相同工作的時代已經過去。如果人們還假裝生活在工業時代,用被動的,一成不變的工作模式,無疑是把自己當成了工作的機器,總有一天會被更快、更新、更便宜的機器所替代。想要安安穩穩、太太平平地在一家企業做到退休,恐怕在將來都是種奢望。知識經濟的時代,創造力和貢獻最為重要。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說的,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必須學會問,「我應當做出怎樣的貢獻?」

Cindy 是我的前同事,當時我們的座位緊挨著,加之年齡相仿,比較聊得來,在我離職後依然保持著不錯的關係。談到工作的時候,她說自己喜歡數據統計和分析工作,每當花時間思考想出的解決方案並設計成報表後,都會感到很有成就。因而她比較喜歡眼下的工作。我提醒她,即便如此,也要有危機意識,多關注即將到來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自身職位的影響。我進一步幫她分析了當時的職業前景:不是每一個公司的客服部門都有專人負責報表類的工作,而且報表自動化功能已經代替人工做數據處理,更高效、更準確。況且接聽電話,訂單處理等瑣碎的內容又是她所不喜歡的。她更傾向獨立完成工作而不是管理團隊。

聽我這麼說,她打算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我們把下一個目標鎖定在供應鏈計劃部門,這與 Cindy 做的部分內容有相似之處。我建議她不要被動地等待有職位空缺才申請,而是以一個「志願者」的身份介入到目標部門的日常工作中。恰逢此時,計劃部門有同事休產假而缺少人手,那就主動問部門經理,什麼數據、信息是她可以提供的,幫助他們在人員緊缺的情況下可以高效地完成工作? Cindy 這一舉動,對於計劃部門恰如旱地里的及時雨。幾個月後,當有同事跳槽離開,她如願地進入計劃部門,從一個客服協調轉型成為了計劃專員。

「志願者」的方法比溜須拍馬更有效,雖然我不排斥和領導搞好關係這一策略。不過這種方式很難迭代。如今的職業環境充滿著變化因素,你辛辛苦苦和領導建立起來的關係,會因為人員的變更或環境的變化,而從頭來過。即使義務提供服務,也可以從中學到知識,提升能力,而這些日積月累的成果,不會隨變化而歸零。

很多員工想轉崗,總是等著領導幫他們去落實安排,卻從來沒有為自己的下一個目標做些什麼。一旦沒有成功,就心生不滿,甚至憤然離職。

任何盈利性企業,存在的首要目的都是「掙錢」,為員工提供滿意的薪水和福利都是建立在盈利的基礎上。很多員工似乎認為,企業就是給他們提供報酬的場所,這種「索取」心態讓對他們對得到的總是不滿。他們在面試的時候問,能給我多少薪水?在談 offer 時候問,能不能給我多加點 pay?在員工對話的時候問,什麼時候給我升職加薪?他們永遠在提出問題,卻從未想過自己能為組織或企業解決什麼問題。持這種心態的人,對於企業來說本身就是個問題。

我的朋友 Cindy 在轉做計劃後幾年,又有了新問題。部門裡走了兩個經理抬頭的同事,自己怎麼還沒輪到升職。她曾幾次和上級打探過,得到的回復都是大老闆把預算控制得很緊,目前暫時沒有升職的可能。我告訴她,沒有給她升職總是有緣由的。人頭凍結也許是個原因。業績還沒達到上級的期待可能也是個原因。與其想不出結果,不如問問領導,自己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好,請她指導指導。每個上級領導都是員工身邊的教練,而很多員工都沒有充分利用到這一資源。在業績考評的時候,Cindy 果然請教了老闆這個問題。事後,她興奮地說道,當領導聽到她這麼問的時候,眼睛裡瞬間閃爍著光芒,耐心地指出了幾點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一味地去要求,會把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不如請求領導幫助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相信每個領導都樂於指導下屬,更何況,下屬的績效提高了,整個團隊的水平也隨之提高了。如果業務水平提高了,卻還沒有被提拔,那就真的是預算的問題了。不過,能力提升了,在哪沒有機會啊。Cindy 在前兩年順利跳槽去了其他公司。(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擾,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面向未來的生涯規劃」。)

這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場史無前例、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在發生,這給每個人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機遇。有一些人從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引領潮流的人,而更多的人成為了潮流的追隨者。很多人因此而焦慮,能力跟不上期待,只能加快腳步追趕。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很努力,勤奮自律到令人髮指:早起打卡,讀書會、寫作群、創客營....., 他們的口號是「比你優秀的人都在努力,你還有什麼資格不去奮鬥!」 然而很多人始終擺脫不了「低水平努力」的魔咒,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病急亂投醫」是最典型的癥狀。流行什麼就追逐什麼,也不管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各種課程、考證都不落,無論到底需不需要。各種社群一呼百應,什麼活動都積极參加。焦慮減緩了嗎?沒有,更焦慮了!能力提升了嗎?不見得。

很多人對自己的事業不滿意,是因為他們把成功的標準和金錢直接畫上了等號。在這種氛圍下,想要創業的人不在少數,人們渴望擺脫焦慮,掙更多的錢,擁有更多的自由。現實情況是,絕大多數初創企業都會失敗。阿里巴巴是馬雲創業的第五家公司。在中國,只有 7% 的創業公司能活過 5 年,10 年的存活率為 2%, IPO 比例僅為 0.00002%。

人們對自身現狀不滿意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對自己缺乏最基本的認知。

你是誰?你擁有怎樣的才華、激情和良知的優勢組合?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世間沒有第二個人與你完全相同。每個人都具有不可複製的優勢、經驗、才華、天賦組合,因此,也沒有人能做出你可以做出的貢獻。你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組合,做出獨特的貢獻。你的優勢和市場需求重合在哪裡,就是你可以做出獨特貢獻的地方。

為此,你需要

  • 分利用你的才華
  • 點燃你的激情
  • 喚起你的良知

這不僅使你本人受益,還會為社會做出貢獻。

今天,無論你是在企業里工作,還是自由職業者,或是在創業路上打拚,兩個關鍵意識將幫助你找到為之奮鬥的事業:

首先,做一個志願者,而不是一名普通員工;

其次,做問題解決者,而不是問題製造者。

願每個人都找到為之奮鬥的事業,做出獨特的貢獻,成就自己的事業!


推薦閱讀:

作為技術Leader,一定要堅持己見
日常團隊管理過程中光有善意不夠的
首富陪一女人去買牛奶,小販說:1瓶3塊,3瓶10塊。於是....
領導力在項目作業中的發揮

TAG:職業規劃 | 職業發展 | 團隊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