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 | 這8本書,可顯著提升你的翻譯能力
大玉說明:作者王克之,克之此文原標題《不上書架的書,The Books off the Shelf》,我為了吸引眼球目的大作修改。以下為正文。
應大玉之邀寫這篇文章,心情卻與上一篇文《圖書翻譯入坑防抑鬱指南》的「猶豫忐忑」大不一樣。談譯書之事不免期期艾艾、鬱鬱寡歡,講翻譯本身可就振振有詞、其樂融融了。守城抗敵固然痛苦莫名,躲進小樓畢竟自成一統。大玉邀我介紹幾本書,這真是浪費她公眾號版面的大好時機!
文名源於大玉的朋友圈
這段對話總結起來,就是「不上書架的書。」(The books off the shelf)這個短語,在英文里也有「現成」、「下架」、「讀書時間」的多重含義,可謂一舉多得,一語多關。
其實,「不上書架的書」,也是偷了馮象先生的文題(見其《不上書架的書》一文)。回頭一看,自己看的最多的書也是常置枕上馬上廁上、散落一地,而非束之高閣、棄之不顧。
其中又有幾本與翻譯相關的書籍,我更是時時拂拭、勤於翻閱——原因很簡單,翻譯能力的提升並非一朝一夕,間或遇到「刻不容緩」的難詞難句我雖然心知緩不濟急,卻還是硬著頭皮病急亂投醫找來這幾本書溫習溫習,權當練武過招間隙的磨槍佛腳。
一. 馮象譯經系列
初讀馮象之書,純屬機緣巧合——隔壁宿舍的兄弟把玩著一本《政法筆記:附利未記》。不少學習法律的同學,也都一致向我推介馮先生著作。熔鑄文學、歷史、宗教、哲學、法學於一身、西學學殖深厚的馮老師寫起文章來古意盎然、筆力深湛,既有博大也有高明,圓神之餘不減方智。他的《聖經》翻譯系列,讀來確有「神遊於上古之世,問道於荒野先知」的功效。
我不是基督徒,卻對造物主(Creator, or the Nature of God)有著很深的敬意。讀馮老師的「譯經系列」,文字之美、故事之佳,遠在經文本身的宗教意味之上。他對1919年和合本《聖經》舊譯的改進,頗有追尋翻譯「本原」的宏闊,也多有探討翻譯「技藝」的精微。對,就是《中庸》所言的「致廣大而盡精微」。
馮譯《創世紀》將「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譯為「太初,上帝創造天地」,而非和合本的「起初」——這一「鍊字在開端」對我震動甚大,告訴我翻譯就是要「從頭開始」:上帝以言創世,翻譯也得以言創文。若不能領會「創世」那雄渾悠遠、神聖非凡的意境,也就沒辦法做出這般恰當好處的改譯。
馮象總結英文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Version)時,還給出了「樸素,雄健,聖潔,熱烈」的八字評語,這恰如其分的八字給了我一項經驗:動筆翻譯之前,我必先將源文(source language)好好領受一番,待到心領神會、身臨其境了,再簡明扼要地寫出源文的語義聲韻、思想風格,少可至寥寥幾字,多也不過數行幾段,這麼一來便可以道馭術,事半功倍,翻譯起來省卻不少心力。
他的譯經系列一共好幾本,內容卻不僅限於譯經,還包括各種「借題發揮」又旁斜側出的文章,話題範圍橫跨各學科。我曾戲稱,馮氏譯經既是譯經(翻譯聖經)也是譯經(論翻譯之經),是我後來從事翻譯事業的「第一推動力」。
「手是做事情的器官,動手譯經之前必洗手更衣。」
二. 錢歌川《翻譯的基本知識》
這本書可說是一本兵法、一篇棋譜、一卷秘笈,專門用來教我這種半路出家、帶藝投師的新手迅速上路。作者乃「民國老譯家」,生命綿長又足跡五洲,他講起翻譯來就像是斵輪老手隔空授徒,指顧之間你已經學了不少招式。
書中援引辜鴻銘的文字,講了一個笑話:
陳蘭彬出使美國,有隨員徐某,素來不懂外語。一天,徐某拿起美國報紙,讀得入了神。使館譯員見了頗為詫異:「你什麼時候學會英文了?」徐某說:「我還是不懂英文。」譯員說:「既然不懂英文,那麼為何看報紙?」徐某回答說:「看英文報紙不懂,看你們的翻譯也不懂,都是不懂,還不如直接看原文來得直接。」至今傳為笑柄。
這故事好比當頭一棒,教會譯員翻譯的第一原則:通達。因為譯文是給本國人看的,而不是亦步亦趨地找到西文的equivalent了事。「首先要了解源文」、「譯文第一要通達」,這兩大原則互為照應,正是「理解+表達」、「接近+自然」的題中之義。
本書共分十八節,好似十八般兵器。每一件兵器之下又各分門類,道盡譯法之妙(比如「省譯法」、「增譯法」、「倒譯法」、「改譯法」、「簡譯法」),指出容易落入的坑(比如把「milky way」譯成「牛奶路」,將「放屁」譯成「pass your wind」),「容易譯錯的文句」竟然列出了4大類45項,閱之不盡感佩,猶如給你指出了地雷陣,減少了無數踏雷引爆的風險。
在「批評的和使用的」一節中,錢氏把「calamities of natureand the calamities imposed by other men」譯成「天災人禍」,將「we find something that is not unpleasing」處理成「幸災樂禍」,這番精彩的譯筆時刻提醒我,文言文的積累不僅會有大用,甚至有時還是不可或缺。自此每逢難詞難句,我就搬來文言救兵:比如把「commit」譯為「付諸」,「agent」譯成「幕僚」。
兵書心法,莫過於此。此書能長踞亞馬遜翻譯類圖書排行榜第1名,絕非浪得虛名。精讀此書,等於新兵學會了用槍。
三. 曹明倫《英漢翻譯二十講》
這本書,可謂是我從事翻譯事業以來所讀到最具實用性(practical)的一本指導書,也著實到了「寢饋其間」的地步。曹先生出招犀利、招招要害,每一講都直中要害,讀後頗有相見恨晚之感。比如序言就說:
對英漢翻譯之教與學而言,「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永遠都是真理。
本書雖然是二十篇互不統屬的「孤文」,但這麼按順序編在一起卻是綱舉目張、渾然一體。
第一講開宗明義,聲明「譯者」應當始終牢記翻譯的目的,翻譯理論、翻譯原則、翻譯技巧都不如翻譯目的來得重要。「不成功的譯文就是不成功,絕非什麼美其名曰可以卸責的。」這篇文章以薇拉·凱瑟《我們之中的一個》舉例,言明「翻譯就是讓不懂源文的讀者通過你的譯文,了解、把握乃至欣賞源文的思想風格。」
曹先生對《文心雕龍》和余光中(今天已經不在了,默哀)文章頗為偏愛,屢屢援引舉證,借文學原理之山攻翻譯學之玉,也給了我很大啟發。余光中在1970年年代批評「中文語體歐化,的的不休」的文章,經曹先生一番點撥,正好又可應用在翻譯實踐。「少用或不用『的』字,是一個作家得救的起點。」同理,也是翻譯家得救的起點。
《文心雕龍》這樣一部古代文論經典,曹先生也拿來龍蟲並雕,恰得融會貫通之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無妄也」,創作如此,翻譯亦然。「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翻譯時注重「語域分析」和「語言變體」,也是本書第七講的主題。作者引述吉卜林Just so stories一書的譯文,以文中「獵人」和「動物」截然不同的語體和語域,提醒著我重視對話題材譯文的精確把控:讓獵人說獵人的話,讓獵物說獵物的話。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這八個字便是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指教。作者傳授的一些翻譯基本原則,我更是時不時就重溫一番:「定語應當盡量譯成定語」、「對一名譯者而言,百科全書(encyclopedia)甚至會比詞典更有用」、「語法是不可或缺的拐杖,但千萬不能讓讀者也看到你用過拐杖」。
四. 陳用儀《英語常用詞疑難用法手冊》(Beyond the Dictionary)
每當平平無奇、慈眉善目的單詞突然變得素不相識乃至面目猙獰時,我的第一反應都是打開Kindle乞靈這本書,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與收穫,滿足感甚至遠超牛津韋氏科林斯等幾大磚頭。
有個流傳已久的故事:庫克船長登上澳洲大陸,帶著隨員遊歷,與當地土著接上了話。英國人看到袋鼠,就問土著,這是什麼?土著的回答整齊劃一:「kanguru。於是,英語里就多出了「kangroo」這個詞。時過境遷,澳洲人開始研究土著語,這才發現,「kanguru」在土著語言中的意思是:不知道。
這個故事顯然是編造的,但它反映了語言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其中一點就是,哪怕再熟悉的詞,可能也會有別的意思。約定俗成萬物名,不代表一一對應有定名。作者本身是個非語言專業科班出身、卻縱橫馳騁精通七八門外語的奇才,履歷就已驚艷絕倫。
「Beyond the Dictionary」,字面意思便是「超越詞典」。讀了此書,許多常用詞的「真面目」才為我所知。我知道「lead」也可以是「鉛錠」,「legend」常常表示「圖例」,「free love」並非「自由戀愛」而是「濫交」,「social security」不是「社會治安」而是「社會保障」……許多英文辭彙的隱微之處,至此清楚明白。有此手冊常備案頭,我再也不害怕遇到面目猙獰的常用詞了。
匆匆寫了三千來字,也接近公眾號文章的閱讀長度極限了,只好收筆,把版面留給大玉。今日所談之書,總結起來就是:
馮象予我內力,錢歌川授我刀劍,
曹明倫助我拳腳,陳用儀教我暗器。
轉益多師,不亦樂乎。
預祝各位習武順利。
大玉補充:感謝克之。翻譯少用「的」、「了」等字,我也一再跟新入行的譯員們強調。提升翻譯能力,除了要學外語,多讀中文圖書也是重中之重。民國著名翻譯家,哪個不是大作家。
活動預告:
1. 英國巴斯高翻學生分享翻譯學習及備考經驗
2. 人事部二級、三級口筆譯考試經驗分享
3. 德國SDI慕尼黑翻譯學院英中同傳教師分享同傳經驗
敬請關注
本文首發於我的公眾號「大玉話外語」(ID:gaodayutalk),查看更多與翻譯相關ongoing,請關注該公眾號,以下為公眾號部分文章
推薦閱讀:
※小小的畫筆——《佛蘭德斯的狗》
※十八歲的女孩子應該看些什麼書來提升自己的談吐和內涵?
※書單來了| 太有用了!5本讓人拍案叫絕的心理學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