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像樣的哈爾濱美食指南

每次到哈爾濱,是為中轉到五常,因趕時間,從未逗留兩天以上。

此次到五常清點稻米,談新一年包多少地。

再回哈爾濱,想著,來五六趟咯,索性住十來日,多走走有名的飯館,寫篇美食指南。

前後也認識些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問到十來家餐館。再加自己網上找的,九天去咯二十多家。

回頭看,三家出名的蒼蠅館,春餅小吃、明君棒骨和金鵬魚肉館,菜品全偏一般,路過可以來一頓,但不必專程跑一趟。

而之前略擔心的一些景區店,倒值得一去。

東北菜量大,豪爽有餘,缺一份精緻。特色菜品的確不多,住到第七天,已經想不到也找不到特別想吃的菜咯。

但不得不承認,準備離開,又滿是不舍。

以下餐館全自掏腰包,照片親自拍攝。共十二章,有一章是酒店,供遊客參考。

>_<

強調一下我的標準。

一看特色是否足。

二看資歷是否夠老。動輒開五年十年的餐館,至少是被周邊民眾認可的。過兩年去,依然能找到以前的味道。

三看是否達到我舌頭的合格線。貴餐廳得看主廚水準,人均預算上千時,默認端上來的菜是被我挑剔的。但在三五十塊的街頭餐館,我的合格線是調味和口感是否在合理範圍內。

>_<

第一章,鍋包肉。

鍋包肉,快成東北菜的代名詞咯,且是在哈爾濱被發明的。

不少哈爾濱當地人對鍋包肉也有一誤解,認為地道的鍋包肉不加任何水果。

事實上,最早的鍋包肉,是哈爾濱道台府主廚、旗人鄭興文改自北京的焦溜肉片,酸甜口,搭配時令水果。到1911年瀋陽萬國鼠疫會上,為照顧外國人口味,用番茄醬調汁。直到1922年,鄭興文之子鄭義林,才將鍋包肉中的水果去掉,添加蔥薑絲和香菜梗,僅用糖醋調汁。

追本溯源,加水果和加番茄醬,均是鍋包肉創始人所為,後來僅加糖醋汁的,是改良版。如今,遼寧的鍋包肉,依舊保留著加番茄醬的做法,自成一派。

鄭義林改良鍋包肉後,在哈爾濱十道街開設私家菜館,取名真味居,當地人呼作老廚家,於1938年倒閉。直到2000年,老廚家第四代傳人鄭樹國和鄭樹森兩兄弟,重新立起招牌。

所以,到哈爾濱想吃鍋包肉,真繞不開發明鍋包肉的餐館,老廚家。

來老廚家,其它可吃可不吃,有兩樣必點,一是鍋包肉,二是炸冰棍。

東北的很多飯館喜歡提前備菜,包括西餐。在老廚家吃的另一道菜,馬上封侯,略失望。

食材和料理方法尚可,用馬哈魚做的魚餅,煎炸後澆芡汁,配上淡口的猴頭蘑。

但是,菜是提前備的,魚餅溫度連50度也不到。

肉排肉餅,溫度是關鍵,已經放涼的,味同嚼蠟。

所幸鍋包肉和地三鮮是現做的,若兩人,可點這兩盤菜。

鍋包肉掛糊不是每片均勻,可水準在線,咬著外脆里嫩,皮略硬但能接受,肉也不至於柴,酸甜的調汁很可口。雖然老廚家有些網紅店或景區店的味道,但招牌的鍋包肉,並未做爛,依舊值得一來。

提到炸冰棍,又能引出一段往事。

在以前的哈爾濱,開飯莊得在門口掛幌。掛一個幌是街頭小館,兩個幌是能辦宴席的,兩個幌往上直接是四個幌,食客報菜名,做不出來摘幌。而拔絲冰溜子的典故,即發生在鄭義林身上,但不是很多人講的在老廚家發生的。彼時老廚家僅是一私家菜館,頂多一個幌。在1938年老廚家倒閉後,鄭興文拖關係把鄭義林安排到六道街的厚德福飯莊上灶,成為掌勺。老一輩哈爾濱人知道,厚德福當年可是響噹噹的掛四個幌的大店。掛四個幌,就有人來踢場。有一年冬天,一客人進門點名要一盤拔絲冰溜子。鄭義林略加思索,敲下房檐上的冰溜子,掰成小塊,埋在麵粉里放屋外凍著。然後一鍋燒油一鍋熬糖,糖快熬好時把冰塊取出,掛糊過油撈出馬上放進糖鍋,顛勺裹糖漿出鍋。

堂頭親自端上拔絲冰溜子,客人夾一塊放嘴中,外面掛糖均勻,裡面冰未融化。頓時傻眼,連稱名店有高人,放下大洋轉身離去。

鄭義林因拔絲冰溜子一戰成名,後來此菜演變成油炸冰棍。

如我剛講的,在老廚家,不得不吃的,一是鍋包肉,二是油炸冰棍。

雖然今天看來,炸冰棍並不難。我以前也在家做過,冰棍裹上糯米紙,然後掛蛋泡糊,入180度油鍋炸20到25秒,撈出即可。但不瞞你們,每次來哈爾濱再忙也會跑來老廚家點油炸冰棍,口味真的不一樣。

上桌即食,過半分鐘會化。外面蛋皮鬆軟,裡面冰棍奶味足,因為受熱開始融化,口感絲滑,咬一口,不能再甜蜜。

來兩根炸冰棍,一盤鍋包肉下兩碗飯,很滿足。

另外,他家自釀的格瓦斯蠻難喝的,不如秋林,雖然秋林也不怎麼好喝。

這次吃咯五家大小餐館的鍋包肉,若挑一家我最喜歡的,是玉氏滋味坊,離中央大街很近。也是開十多年的店,本以鍋烙為主打,但後來鍋包肉成一絕。

他家的鍋包肉加黃桃,口味上特別搭。店裡本地和外地人全有,我去兩趟,一到七點半老闆即吆喝,鍋包肉沒有啦。知道鍋包肉歷史的人,不會講加黃桃是不地道的。

相比老廚家,玉氏的肉片掛糊會均勻一些,外皮可謂酥脆,應該有加泡打粉,包的裡脊肉也嫩不少。

他家的鍋烙中規中矩,不差也不驚艷。

另我喜歡點的,素燒茄子,寬油加醬油和白糖炒的,略咸,很下飯。

還有黑拉皮,拿麻醬拌,一大盆,能當主食的冷盤。

反正菜量很大,去兩次,每次剩一半以上。

第二章,豪爽的鐵鍋燉。

來哈爾濱第一天,朋友驅車帶我去一家略偏的農家鐵鍋燉,地圖上找不到,能看到跑的大鵝和池裡游的魚。包房裡有炕,用柴火燉。

反正等時間蠻長的,因為臨時去,備料半小時,上灶燉又四五十分鐘。整鵝斬件,在後廚和底料炒半熟,端上來配一盆酸菜倒進鐵鍋,蓋蓋燉。時間快到的時候,上一籠鬆軟熱騰的花捲。

很適合三五人一起,不忙的時候來,邊聊邊吃。排場足夠,口味倒不至於出色,貴在肉新鮮。

在哈爾濱市區里我以前去過一家,也不錯,但此次未去。叫山河屯鐵鍋燉,在顧鄉,近兩年開不少分店,挑近的去吧。

再提醒一下,別對口味或上菜時間有太高期望。

第三章,東北火鍋殺豬菜。

五常生意夥伴家即用殺豬菜招待我,他爺爺雞鵝豬全有養。回哈爾濱快走的時候,又想吃一頓,問朋友,給我介紹的一家,叫福貴殺豬菜,在道里區。

頭一次去,第二天又去一趟。

像潮汕的牛肉火鍋,川渝的麻辣火鍋,北京的銅鍋,在東北,即酸菜白肉鍋,再加上煮或炒各種下水,稱為殺豬菜。

酸菜白肉口味很正,五花片得均勻,雖然用母豬肉,因為多是肥肉,不影響口感。

煮鍋酸菜白肉,得再來一盤血腸,才搭。

他家的血腸蠻新鮮,放鍋里煮三分鐘脹開即可食用。別煮過頭,久煮的豬血口感偏沙,很多本地人僅僅是燙一下撈出。

鹽水加少量辛香料蒸或煮的大腸灌肉和豬肚,蘸蒜泥吃。大腸清理得蠻幹凈,異味少,裡面灌瘦肉,口感嫩。

主食的話有一農家拌飯,米飯加大量香菜和蔥,再與炒雞蛋和醬油拌起來。

殺豬菜,顧名思義,是東北人家臨春節殺豬,拿便宜的下水和肥肉做菜,貧困時期,一年也就一頓。

像北京的鹵煮和炒肝,殺豬菜在東北,也逐漸成為一種口味的傳承。至少,在哈爾濱,有像福貴或老六這樣的店,以殺豬菜為招牌。喜歡肥肉肥腸的,一定得來一趟。

第四章,擼不夠的烤串。

東北烤串聞名全國。

一是有特色,串腌後刷醬烤,微辣,加白糖提鮮。二是東北冬天冷,一般菜館打烊早,但燒烤店能開到十二點多一點。晚八點後再出去吃東西,十有八九是燒烤。

東北人對燒烤的熱愛,可能只有東北人懂吧。

在哈爾濱,大全燒烤很出名,去過兩分店,口味可以。畢竟行業水準偏高,找家上規模的大店,烤串肯定不能太差。反而是一些小店老店,我更喜歡去。

老味燒烤二十年前是街邊小攤,後來做成門面。近兩年花不少心思在大眾點評上,年底來的遊客不少。店像是居民樓改的,左右兩間各二十多平,略逼仄。

老闆是當初擺攤老太太的兒子,和我年齡相仿,精力旺盛,一整晚在店裡,忙前忙後。

他家的招牌串是蒜苔羊排肉,火候掌握得可以,外焦里嫩,略有嚼勁。

燒烤的食物,食材和調味是其次,烤的火候是最重要的,看人。來兩次即知,他家的烤串師傅的確有真本事。

肉串肉筋什麼的可放心要,但乾巴串有時候真的太硬,已經到咬不動的程度。

酸梅湯和老北京的不一樣,因為我每年夏天也會熬,他家的一喝,配方很不一樣。山楂和冰糖加得多,烏梅和桑葚少一些,甘草和玫瑰茄喝不出來。畢竟是在哈爾濱,當成一甜口解膩的飲料蠻不錯。

另,我自己熬的話,喜歡多加薄荷葉和桂花。

他家的毛肚一般,湯底寡淡。

疙瘩湯是標配,記得來兩碗。

老味燒烤,遊客來得越來越多,希望兩三年後再來,品質依舊。

第五章,住的地方。

作為冬季的旅遊城市,哈爾濱住的地方不算貴,一千上下能住大多五星酒店。但靠近中央大街的,全有些舊。

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最方便的是中央大街的假日,九百多,我在這裡住三天。

另也有在索菲特住,一般般。

價格上再貴些的,是松北的香格里拉和敖麓谷雅,一千五左右。在市中心逛差不多,想移到松北靜住兩天回京。

本來去香格里拉,但在網上搜到敖麓谷雅,一家森林主題酒店,即改道前往。

訂普通的大床房,名叫撮羅子,查資料意思是一種狩獵和游牧民族的圓錐形窩棚。

吐槽一點,從遼寧到黑龍江,東北大多酒店的服務不如北京或南方。

敖麓谷雅不管到房間還是出去,全得到42層中轉。拿到房卡後,也沒人領著去。

裝修以原木和皮革為主,我蠻喜歡。

面積可以,衛生間和淋浴室分在兩邊。

窗景。

細節不到位,比如櫃面有污漬、地板翹裂、窗檯有灰。浴盆是亞克力的,質感略差。

但他家的床和枕頭很適合我,來哈爾濱後,在敖麓谷雅是第一次從九點到七點,睡到自然醒。我睡慣席夢思的軟床,外面酒店裡的軟床支撐大多不夠。敖麓的床墊偏硬,支撐夠但不會硬到難受,臨走揭開看是舒達的。

從床上用品和裝修特色來講,兩天三千可以接受。

第六章,中央大街的三塊錢馬迭爾。

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馬迭爾,早成哈爾濱特色咯。中央大街店窗口賣的冰棍五塊錢一根,而所謂三塊錢本地人版的,得到店裡親口和售貨員買,菜單上不寫。

兩種買來對比,差別不是很大,五塊錢的香草味足一些,比三塊錢的甜。

口味尚可,重在打卡。

第七章,兩盤餅。

在中央大街上,有兩家以餅為招牌的店可以去。一家叫老昌春餅,一家叫毛毛熏肉大餅。

朋友講,兩家年頭全不短,老昌已遍布哈爾濱,口味固定。他們自己聚餐的話,喜歡來毛毛熏肉。

老昌春餅在中央大街有塊小門臉,直接去地下一層。其它店我也前後去三次,每家口味的確差不多。

自己喜歡的是筋餅和香辣肉絲,兩人的話再來盤土豆絲,其它菜一般。

筋餅薄,油略多,口感韌,合格。

香辣肉絲的特色在辣椒,干辣椒切絲油炸,去生辣味出香,火候掌握得可以,再和香菜炒肉絲裝盤。

來哈爾濱的話,老昌春餅可當快餐,店多。

毛毛熏肉大餅在中央大街邊上,地上地下兩層。

熏肉偏瘦但軟糯不柴,口感一流,調味輕,有淡淡的煙熏味。

烙餅外面酥脆裡面筋道,有種家裡人烙的味道,實在。

我自己一小份熏肉加兩張餅管飽。

紅湯熬的時間不夠,口感不均勻不順滑。

他家的鍋包肉不差,但地三鮮有些失敗,土豆切片太薄,芡汁又重。

簡單來講,如果可以,老昌僅點筋餅和香辣肉絲,毛毛僅點熏肉和烙餅。

第八章,另類的俄餐。

作為離俄羅斯最近的大城市,哈爾濱的俄餐本是期待的。

把中央大街有名的三家去一遍,有兩感受。第一,三家菜品大同小異,人均偏低。第二,質量有些敷衍。

挑一家我認為略勝一籌的來講,塔道斯西餐廳。環境比華梅和波特曼有格調一些,商業感不重,菜品也有讓人驚喜的地方。

菜一起上,很有中餐特色,前菜、湯和主食擺在一起。而且從上菜速度來看,大多是提前備的。

可惜的是煎馬哈魚,火候特別棒,但因為放太久,口感已鬆散略皮。

罐燜牛肉是我的一道拿手菜,不得不講,此次端上來的不合格,牛肉有咬不動的,雖然調味很棒。

土豆泥加的黃油太少,有結塊,不輕盈。

鵝肝腥味重,價格低可理解,提拉米蘇一般般。

蒜香麵包不錯。

奶汁雜拌滿意。

驚喜的是紅湯,熬得稠度恰當,口感順滑。味道鮮美,冷熱喝全舒服。我能喝到的配料有,紅菜頭、洋蔥、番茄、芹菜、圓白菜、胡蘿蔔和少量牛肉。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走運,或是其它菜偏一般,讓我對紅湯情有獨鍾。

第九章,下夾樹居家菜館。

下夾樹的居家菜館,是 @安森垚 特地叮囑我去的,他家住旁邊。外面不掛招牌,裡面兩層樓,面積不小。

特色菜是桂花大排,整塊的排骨腌制,煎炸後淋桂花汁,切開上桌。表面色澤到位,但裡面略干。排骨肉不多,外面不掛漿干炸的話,容易損失太多汁水。在我看來,這道招牌菜不算出色。

黃蘑扣肉用的干黃蘑,味道很足,肉片似用腐乳上色調味,口感軟糯,很下飯。

酥鯽魚算壓鍋菜,燉得很爛,刺也是軟的,十多塊錢一條。

交通方便,值得來一趟。

第十章,解饞的醬骨。

輪到棒骨咯,和鐵鍋燉一樣豪放的東北菜。

這次去的三家棒骨店,兩家大的,薛府一品醬骨和吳記醬骨總店,一家小館,明君棒骨。

明君不怎麼樣,薛府和吳記全不錯,挑吳記來講的原因是,他家的拔絲地瓜我很喜歡。

地瓜火候很棒,每一塊上面有焦邊,掛糖均勻,咬一口,外面脆,裡面軟綿甜蜜。

醬骨燉得不是特別爛,有些嚼勁,調味簡單,以醬油為主。肉味足,骨髓也多。

配一大花捲,啃三截棒骨,特解饞。

第十一章,老道外的扒肉。

哈爾濱一直有食在道外的講法,以前的道外,是哈爾濱最繁華的地段,後來逐漸衰敗。

道外十年前啟動街區改造,本地人看來,越改越亂。大面積拆遷,商業味越來越重,很多人們喜歡的老店淪為犧牲品。

扒肉,作為一市井的美食,在紛雜的變遷中,已成為道外的烙印。當地年長的人講,以前賣扒肉的多是小館,口味差不多,誰家近買誰家的。後來,拆的拆,關的關,新開的店用以前的名,但味道不一樣咯。

之前去的店裡,張飛和武剛尚可,李家一般。

此次朋友介紹的一家,叫武成扒肉館,理由是,味道十多年如一。

主菜僅賣扒肉扒豬蹄豬肘和脊骨,冷盤僅一種,另配解膩的臘八蒜。

豬肘軟乎,不算爛,湯的確是多年的老湯,醬油加不少,略咸。

扒肉燉煮時間得當,肥肉不膩,瘦肉不柴,配飯一絕。

冷盤是鹵湯拌的,再加香油醋之類的。

道外的扒肉,口味重,不精緻,但多少年一鍋又一鍋熬出的鹵湯,有歲月的味道。

第十二章,三代人的張包鋪和范記永。

張包鋪快成道外的美食代表咯,百年老店,不管怎麼易主,招牌是立住咯。巧的是,以前張包鋪對面的,一同被三代人記住的賣水餃的范記永,也搬到旁邊咯。范記永以前是國營的,之後老員工用招牌,賣一樣的東西,再後來也多次易主。

能把招牌留住,已屬幸事。若早上去張包鋪,中午能去范記永。

張包鋪的招牌是排骨包,嗯,是真的排骨餡,有骨頭。配大量的洋蔥,有加類似十三香粉的調料,薑黃和八角味大一些。

豆腐包的大豆味很足,拌著小蔥和香油。提一嘴,東北的豆腐普遍不錯。

三鮮和蝦肉包的調味差不多,三鮮的用干蝦仁,生薑味大一些,蝦肉包裡面有干蝦仁和鮮蝦仁。

包子現點現蒸,個頭大,外皮熱乎鬆軟,我看有不少打包兩三籠回家的人。

特意讓朋友問她母親,張包鋪的味道是不是和以前不一樣,回復是,差不太多。

相比張包鋪,范記永稍冷清一些。

招牌是三鮮水餃。

包得規整,咬開汁水足,餡是蝦米和半肥半瘦的豬肉,加小蔥和姜。口味不奇特,也不差。

配水餃的醬黃瓜酸甜可口,必點。

小酥肉是魯菜系的,燉得軟爛,外皮有些破,湯里加蘑菇和木耳,用醋和白鬍椒調味。

他家的酥黃菜很地道,味道像剛做的沙琪瑪。酥黃菜是把雞蛋加水澱粉打勻,在鐵鍋中攤成一大張雞蛋餅,再切成小塊,入三成熱的油鍋慢炸至酥脆,然後掛糖漿出鍋裝盤。也算一東北特色菜,來范記永可以點一盤。

口味,很像建築。

道外的巴洛克樓群,放五十年前是何等恢弘。如今的哈爾濱,高樓林立,再看它們,略破敗。

我想,張包鋪和范記永的口味,也越來越難滿足挑剔的食客。

後記

春節里醉生夢死,斷斷續續二十來天寫六千多字。

一座零下三十度的冰城,從人到景再到食物,有著令人著迷的溫暖。

菜量大,少一份精緻,種類也不多,但走的時候滿是不舍。

也許你們和我一樣,耐心一些,久住兩日,也會喜歡上它。

初發於微信公眾號:眾食單(hellozhongshidan)


推薦閱讀:

你只會吃,不會做菜?以前,我也是……
如何評價川菜由「一菜一格,百菜百味」逐漸變成「麻辣為主,多油多鹽」這一現象?
#暖暖的胃道#如何自製美味的肉鬆?
靠譜配方丨金Q肉鬆蛋黃酥
單身食譜 | 這周假裝實現了牛肉財務自由——窩蛋牛肉煲仔飯

TAG:美食 | 哈爾濱 |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