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硬核向)以八旗陣亡將領為依據點評明末英豪(1)

各位元宵節快樂,本系列一是狐狸之前邀請我為他的專欄寫幾篇文章,二是元宵了,好歹在自己的主攻方向上輸出些有意義的內容

前言:

1、 本系列以欽定盛京通志、欽定八旗通志、順治實錄、清史稿收錄的八旗陣亡將領(正六品以上,追贈雲騎尉以上)為主要評價依據,對明末清初部分英豪的抗清功績做一個點評。

2、 收錄名單基本以八旗內(含蒙、滿、漢旗及部分三藩將領)的武將為主,總共306人,漢八旗文官及綠營武將(追贈不屬於八旗武官爵位體系的)不在收錄範圍內。時間範圍以弘光元年至永曆十六年為主(如果你們點贊夠多的話可能以後會統計一下三藩之亂時的情形),額外彩蛋將會是圓嘟嘟和洪經略相關的部分。

3、 強調一遍,本文是偽硬核向。一來,為了便於區分和統計,對滿清的官階體系可能理解有錯誤,如本文護軍參領和參領,護軍佐領和佐領間各有半階的差距;二來,計算人頭歸屬的時候,主要還是以孫可望、李定國、鄭成功等主要勢力的頭面將帥為主,馮雙禮、白文選、郝搖旗、甘輝等長期以副將身份出現在戰場的人物在這一版其戰果均屬於主將,竇名望、盧名臣、高文貴、靳統武等中級將領的貢獻也不顯,這並不是我的本意,事實上任何戰果的背後都是從士兵到將軍乃至整個集團的通力協作取得的;三來,本文少量戰果(5%左右)的歸屬是建立在一定的推理而非實際記錄上,如副都統多婆羅,八旗通志只記載其官至副都統陣亡,作者結合旗屬、順治實錄中滿清官方對他的祭奠時間及用詞(陣亡副都統)推斷其死於磨盤山,但並不能保證事實真相就是如此。

4、 本文只是提供一個評價明末英豪的角度,對滿清軍官的擊殺數絕非歷史作用和貢獻的唯一標準(否則蘇德戰爭豈不是算三德子贏了),但鑒於明末無人完成扭轉乾坤、再造華夏的偉業,因此這算是一個比較「有實據」的評價角度。

5、本文盡量避免落入英雄史觀,所以凡不直接統屬於明朝中央政府(含魯王系)但又確實參與反明鬥爭的算「義軍」而非「明軍」。

PS:如果誰有新的補充資料和發現,歡迎交流。

進入正題,以對八旗軍官的擊殺為標準,明末英豪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檔次(排名不分先後)

一、 威震華夏、無人望其項背的雙子星

其實大家應該都能猜出來這兩個人是誰,在明末萬曆以後漢人武功頹勢的大背景下,保住了最後的顏面,讓我們的民族英雄不是「良心發現」的大漢奸,而是刀頭添血的少年長成的閃耀將星和紈絝公子浪子回頭而來的東南雄主。他們的戰績超出同時代人一個數量級,是那個時代無可爭議的閃耀雙星,像「衡陽之戰其實只殺了尼堪和他的20個護衛」「國姓爺在抗清上游而不擊」之類的謠言可以休矣。

1、一生轉戰三千里,只手撐住半壁天——大明晉王李定國

三國志13mod《殘明志》里的李定國

1.1 戰果統計

收錄的306員陣亡將領中,晉王指揮的戰鬥總共拿下66個將佐,其中滿八旗38個,蒙八旗5個,漢八旗18個。歷經五場大的戰役,廣東之戰消滅將佐4個,桂林之戰消滅將佐18個,衡陽之戰消滅將佐25個,遮炎河消滅將佐4個,磨盤山消滅將佐14個。擊殺和碩親王1名,同親王禮郡王1名,伯爵1名,子爵1名,男爵7名,輕車都尉14名;都統1名,護軍統領(署護軍統領)2名,副都統(署副都統)4名,護軍參領(參領)10名,王府長史1名,一等侍衛(一等護衛、前鋒護衛)5名;去掉重複的成員後三品以上高官擊共消滅38名,其中純正滿洲19名,蒙古5名,漢軍旗14名。

1.2 經典戰役:衡陽之戰

李定國雖然在此戰之前就已經憑桂林之戰一戰成名,但是尚還欠缺足夠分量的「真正滿洲」人頭證明自己的歷史地位,直到此戰徹底奠定了自己明末頂級名將的地位。戰前調度其實不盡人意,由於孫可望親自來到湖廣戰場,指揮權不統一的情況下,副帥馮雙禮調走了至少兩萬人支援辰州戰場。李定國在只得到馬進忠部分支援的情況下,不得不以4、5萬直屬軍隊對抗尼堪率領的滿洲主力。事實上第一天的戰局對明軍不利,但是李定國頂住壓力,第二天採取誘敵深入、分割殲滅的戰術,成功引誘尼堪帶著最精銳的親軍脫離主力並消滅了尼堪的親軍,但最終由於兵力的劣勢實在無法彌補,給清軍以重創後還是讓岳托率領的主力在搶回尼堪的屍體後退回衡陽。

即使如此,一戰即消滅清廷三品以上高級將領15名(滿13、蒙2),要知道從清軍入關到桂林戰役之前的八年,明、順、西三方一共才消滅含漢八旗在內的三品以上將領18名,從尼堪本人陣亡,護軍統領、署護軍統領、三名護軍參領全滅的情況來看,至少尼堪本人指揮的親軍應該是全滅了,而剩下的署副都統、輕車都尉的陣亡數來看,岳托率領的主力必然也被重創。也無怪乎此戰後不少從弘光初期都避世不出的明朝遺民們都覺得復國有望,輿論風向也從「八旗滿萬不可敵」轉變為沒打過仗的孫可望殿前親軍都覺「北兵易與」。

網上有些「有真相的歷史發明家」,看了清廷自己粉飾的報捷報告,以及小說家言(尼堪被殺是帶著護衛跑到涼亭喝茶結果被砍了),於是發明出此戰其實是清軍大勝,尼堪的死是意外情況,只被殺了20個人(估計看到實錄記載親王護衛的標配是20人)等等暴論,可以說真是令人貽笑大方。

倘若孫李之間不產生嫌隙,以至孫可望取消了李定國對湖廣明軍的統一指揮權。若按戰前規劃,李定國正面拖住清軍主力,馬進忠、馮雙禮抄後的「鐵鎚與鐵氈」戰術得到完全的實施,也許歷史就會被改寫了,可惜「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

1.3 人物點評

一個因為家裡貧窮被賣給響馬的少年,成長於明末西北的屍山血海,跟隨八大王二十騎攻下襄陽,開啟了明末農民起義的最後一次高潮,在四川見證了明末大起義最終的失敗;在雲南鎮壓了當地反叛勢力趁著國家大亂分離國家的企圖,維護了祖國統一;走上抗清道路後,打出了漢人中含金量最高的戰績,遠超那些被民脂民膏厚養的體制廢物;儘力顧全大局,維繫統一戰線的團結,在極端困苦的條件下依然沒有放棄希望,最後抱憾而亡。我覺得評價真是多餘的,他的人生經歷、歷史貢獻就放在那裡,在明末這個沒有最爛只有更爛的時代有多麼亮眼無需多言。

另一方面,李定國也有自己的缺陷,他是極優秀的軍人,卻不是政治家,自己主政的時候忠奸不辯,抱有私心。然而這是一個從小沒怎麼讀過書的人的天然局限,倘若生逢明主或者有卧龍在後支持,未必不能成長為岳飛、徐達這樣的絕世名將。可偌大一個大明,泱泱上億人的民族有關羽而無諸葛亮(其實有,只不過最後都留上大辮子了),甚至司馬懿都沒有,對此只能一聲長嘆。

2、縞素臨江誓滅胡, 豐功豈在尊明朔——大明延平王朱(鄭)成功

三國志13mod《殘明志》里的鄭成功

2.1 戰果統計

鄭成功指揮的戰鬥總共拿下81個將佐(有少量非直接指揮的),其中滿八旗70個,蒙八旗7個,漢八旗4個(尚不計部下陳六御在舟山收割的10個將佐和張煌言在蕪湖獨自消滅的一員將佐)。抗清東線戰場的格局同西線戰場要麼不打、要麼大打不太一樣,圍繞舟山、南京、廈門這些關鍵城市爆發大規模戰役的同時,沿岸的一些小要塞也在發生連續不斷的據點爭奪。

比較大的戰役有福建反攻戰役(漳浦之戰、海澄之戰、福州之戰)共消滅將佐10個,南京之戰消滅將佐8個,以及最為出名的順治十七年第二次廈門保衛戰消滅將佐53個(有文章考證出有60個),順治十八年第三次廈門保衛戰消滅將佐7個。擊殺前鋒統領1名,副都統1名,協領1名,參領(護軍參領、前鋒參領、署參領)8名,王府長史3名,一等護衛5名;輕車都尉6個,去掉重複者,共擊殺三品以上的八旗將領24名,其中純正滿洲20名,蒙八旗3名,漢八旗1名。

雖然擊斃將領的質量相比李定國有所不如(畢竟李定國有兩個王爵),但在絕對數量上,延平王甚至還略有勝之,第二次廈門保衛戰更是創下了和通泊前滿清傷亡的最大記錄,倘若記錄屬實,此戰過後至少兩白旗怕是要家家戴孝了。而且我確信我肯定還遺漏了一些,畢竟網上有文章考證出此戰滿清將校至少陣亡60人以上(雖然我對此文意見略有不同,我認為征廈門的主力確實還是以兩白為主,藍、紅兩旗為輔)。

2.2 經典戰役:第二次廈門保衛戰

單論對過程的闡述,其實《被漢人遺忘的輝煌-----殲滅滿洲官兵人數最多的廈門大海戰》此文應該比我講述的生動。總體而言,國姓在大軍壓境,前一年又在南京損失極大對士氣影響很大的不利情況下,在漲潮前能穩住軍心,使艦隊在蒙受損失的情況下依然陣型不亂,最後趁潮起出擊割裂了清軍艦隊相互間的聯繫,實施分割包尾。而大海碧波之上,八旗真是想跑都只能餵魚。

也正是因為此戰打消了滿清短時間解決東南問題的信心,才使得鄭軍能不受干擾地實施渡海作戰

另外此戰滿清指揮達素和實際負責的黃梧、施琅均屬於腦子不同程度被門夾了的典型,軍力不佔絕對優勢,海戰能力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居然想實施南北對進,登陸、海戰並行的高難度動作。幸虧順治死的早,繼任的四個理政相互爭權沒工夫管這個事,否則真到了滿清部議戰敗責任的時候,至少施琅怕是要和鄭芝龍一起去菜市口作伴了。

2.3 人物點評

國姓在網上其實沒少被黑(我有時候也會黑他),畢竟和晉王那種成長過程中的貧民色彩相比,國姓的早年生活實在是讓普通人產生距離感。這也正常,看看現在的思聰少爺,鄭公子早年過什麼樣的生活完全想像得出,更別提相對來說國姓家既比王家富也比王家有權。

但是在父親投降、母親自殺後,徹底地和自己的過去告別,幾乎是從零開始地再度把鄭家集團在內的東南沿海勢力聚攏起來,最終如他自己所願成為翱翔於東南的鳳凰,這是極少數「二代」才能做到的事,更多的二代在這種情況下都是小六子那樣的廢物點心。

政治上他靠著靈活的政治手腕吸引各路人才的加盟,爭取最有利於本集團 的政治地位。依賴不同於明末軍隊的嚴苛軍紀(看從徵實錄國姓對軍隊紀律的要求達到了苛刻的程度,連將領看有戰機擅自出陣最後打贏了都險些被砍頭),豐厚的軍餉和捨得下血本的裝備配備,打造了一支地盤雖小但戰鬥力毫不遜色的強大軍隊 ,戰果如上所述。也最終靠這支軍隊,完成了從紅夷手上收復台灣的偉業。

但是他的缺陷也很明顯,作為南明時期漢人唯一的帥才(孫可望的問題其實比他還嚴重),他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依然無法實現政治、軍事、財政層面考量的相互轉化。以最受詬病的拒絕和晉王合攻廣東這件事來說,他當時更多從財政上去考慮這件事,覺得短期內維持與清廷和談能在漳州多征餉對於老家剛被洗劫的集團來說更有利,卻沒有看到出兵廣州深層次的政治意義和長期的經濟影響。南京之戰他認識到這是個軍事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卻沒認識到北伐首先還是個軍事問題,因此在鎮江大搞閱兵浪費時間,兵臨城下時更看重兵不血刃奪取南都的政治意義。

事實上,他的這些缺陷,本質上和晉王一樣,都是承擔了太多不該自己承擔的東西。作為類比,李世民出征時就不需要像他這樣既要考慮軍事,又要考慮政治,還要考慮財政。而國姓的局面相當於李淵真的跪舔了突厥,本人跑到大漠作龜孫,晉陽的軍隊和財富都拱手交出,李世民帶著少數親信逃到河中,重新開始逆襲之路,此中艱難,何以言說。

任何一個集團打著燈籠都找不著的優秀嫡長子,真的來了,卻被不做李淵非做肉便器的老爹拖累了,明末的歷史,有的時候真的覺得太黑色幽默了。

為了兌現諾言,先不更後面幾檔,直接上lowest的一檔

N,大明官軍,威武無敵

n.1 戰果統計

。。。

n.2 經典戰役

喵喵喵???打內戰算不算?

n.3 點評

我大明的士大夫們能忍住不留辮子的衝動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好嗎?還要啥自行車

作為對比

呵呵

附加一個彩蛋

戰果統計

其實還成,寧遠擊斃一個護軍統領,北京、寧錦各擊斃一個護軍參領。

經典戰役

幾場守城戰,雖然完全沒法和晉王、國姓比,但是比上面的幾個廢物點心還是好不少的。

點評

說圓嘟嘟完全沒有本事那是瞎扯,最大的問題還是牛皮吹過了頭,而為了圓自己吹的牛皮不惜踐踏既有規則,結果最後自己身敗名裂。他如果真的沉下心,就在寧遠或者錦州踏踏實實地幹下去,不說拯救大明,成為真正毫無爭議的民族英雄還是可能的。

之後會抽時間更新後面幾檔

推薦閱讀:

《明朝那些事兒》
兩件日本錦袍的故事
「被遺忘的人們」:毛國科歸國與引起的紛爭
歐亞世界簡史(35) 大明之殤(下)
朱元璋憑什麼非要處死胡惟庸?八個字道出所有真相

TAG:中國歷史 | 明朝歷史 | 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