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銀行難擋消費金融「蛋糕」誘惑

強監管之下,今年銀行業務打算怎麼開展?

據了解,不少銀行提出零售先行的經營策略。其中,圍繞消費相關的業務仍是重點。然而,在今年抑制居民部門槓桿率的監管風向下,消費金融相關業務拓展既要滿足市場需求又要完全合規,對銀行來說也是一番考驗。

變相消費貸入場

抑制居民部門槓桿率的監管新動向,沒能抑制住銀行拓展消費相關業務的急迫心情。

「房貸管得很緊,還有規模限制,只能傾向於做消費相關業務。」某上市銀行上海分行個貸部人士告訴記者。該行在春節前夕低調推出一款信貸產品,利率是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20%,按照使用額度計息,不過只針對在該行有住房按揭貸款的客戶,並要求以房產做抵押。用途上也有限制,只能是消費支出,比如裝修、旅遊等。

了解發現,這款產品的本質,相當於銀行將尚有按揭貸款的住房再次抵押,發放一張可循環使用的信用卡,且利率比信用卡低不少。

而一家城商行上海某支行信貸人士告訴記者,今年總行大概率會採取零售先行的經營策略,他這邊的業務重點依然瞄準了消費貸。他向記者感嘆,房貸業務收緊,只好推消費相關業務。

在凈息差收窄、金融強監管的經營環境下,去年以來不少銀行高調提出轉型零售業務,向零售要利潤。其中,伴隨著消費升級而來的相關業務,成為零售金融的主打業務,純消費貸和信用卡業務驟現爆髮式增長。

這種增長也反映在了央行統計的金融數據中,2017年居民短期貸款增加了1.83萬億元,而2016年這一數字為6494億元。

上述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在目前經營環境中,銀行自身也願意做消費相關業務,一是利好政策鼓勵,市場前景廣闊;二是息差收入高於對公業務,屬於比較「掙錢」的業務。

交通銀行分析師許文兵向記者表示,消費貸的定價水平相對較高,而在我國消費市場快速發展的前提下,增長潛力也較大,所以成為近年來銀行零售資產業務增長的重點。

然而這項既順應政策又貼近市場需求的業務,發展中也出現了走偏現象,一些消費貸資金變相流入房地產市場或者股市等,讓該項業務成為監管重點。去年9月開始,多地監管部門下發文件,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強化對個人綜合消費貸款、信用卡透支等業務的額度和資金流向管理,嚴防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領域。

居民去槓桿開啟

進入2018年,在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中,銀行業監管進一步升級加碼,對上述業務也並無放鬆跡象。一個新的動向是,監管部門首次提到要著力抑制居民部門槓桿率。

銀監會年初明確表示,要努力抑制居民槓桿率,重點是控制居民槓桿率的過快增長,打擊挪用消費貸款、違規透支信用卡等行為,嚴控個人貸款違規流入股市和樓市。

在業內人士看來,監管部門正式開啟居民去槓桿進程,重點應該會落在消費相關業務方面。而個人房貸增速去年已經回落,央行數據顯示,2017年12月末,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同比增速回落14.5個百分點。

記者通過銀行客服諮詢消費貸業務時了解到,在監管導向下,相較過去,大多銀行態度謹慎,已提高了消費貸申請門檻,比如要求提供社保、公積金流水憑證等材料,單次申請額度也設有上限,利率也相應上調。「央行會不定期抽查資金去向,最好保留相關消費憑證。」上述銀行人士提醒記者。但現實操作也有辦法規避,比如有客戶會把貸款資金從個人賬戶轉到其他賬戶取現。

在分析人士看來,監管部門雖然提出要抑制居民槓桿率,但並沒有減少消費相關業務空間,這塊業務仍會是銀行轉型零售的重點。興業證券報告認為,長期來看,消費類信貸、消費金融發展空間廣闊,仍是銀行下一站的優質資產。

許文兵認為,對大部分銀行來說,本身對消費貸是比較重視的,謹慎的原因主要是針對挪用到房地產和股市的情況。


推薦閱讀:

消費金融回歸場景化,玖富萬卡聯姻銀聯能否搶佔先機?
消費金融對實時數倉系統建設的挑戰及馬上消費金融實踐案例解析
海爾消費金融精耕旅遊場景 順應國人消費習慣變遷
盈利遭疑、重度監管、轉型困難,上市股東套現後的趣店還能剩下什麼?

TAG:消費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