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三眼銃騎兵突陣示意圖——(突長槍陣)

明代火器騎兵三眼銃作戰示意圖

極簡長槍純隊,無拒馬,無遠程兵種,無火器,無陷馬坑、鐵蒺藜等純步兵隊。

騎兵衝擊步兵陣列,並不是類似電影那種直衝,中國傳統騎兵用法可以在象棋內找到痕迹,馬為斜行,中國傳統形容軍隊精銳士兵剽悍,通常為弓馬嫻熟,馬上左右開弓,也是中國軍隊傳統精銳的最高表現形容詞語之一。

游牧有個著名的戰法……迴旋騎射,但是無論遊戲還是影片,表現輕裝的游牧弓騎兵通常是保持一定距離下拋射遠射。然而在中原王朝財政支持下維持訓練的騎兵,實際距敵接戰投射間距為五步,即8米。

中國中原戰術下的騎兵遠程攻擊,選擇五步這個距離,實際上是針對冷兵器時代及冷熱混編時代的長桿兵器長度,無論騎兵步兵,能夠操作的長桿兵器極限攻擊距離是1~2丈,兩步一丈,兩丈實際上為四步,距離騎兵所處攻擊距離還差1~3步,如圖示所用長槍兵兵器操作,則兩者兵刃互交的距離,大致為兩步。

這兩步在實際操作上就是天塹,騎兵突擊,如使用縱隊小組在戰線某一點集中進行遠程攻擊,相當於在一面牆上對點打洞,在沒有有效反制手段的情況下,短時間高強度進行點對點的火力投射,在沒有有效反擊手段下,很容易在戰線上打開缺口,進而造成戰線崩潰。

無論前進還是後退,被襲擊點均容易形成突出部(忍不住前出)或者凹陷部(後退或者大量傷亡),當騎兵把步兵陣列缺口挖開到一定程度,縱隊下的騎兵左右投射可以輕易從缺口處挖開側翼,打開通路,而後突入戰線後側,進而導致步兵陣列的全線崩潰。

分列小組模式,可以將大隊騎兵的攻擊橫面壓制在極小的一個範圍,並方便隨時轉向以應對步兵陣列在攻擊下的前凸後凹變化,即便敵方埋伏或者有情況有變化,騎兵損失最多也不過一個小組。這樣在操作靈活性,火力壓制的持續性和騎兵本身的安全性上都有充分保障。

之所以中原騎兵遠程投射,選擇的是近距離抵近射擊,是因為馬匹作為射擊平台並不穩固,投射武器無論弓弩還是火槍,均不如步兵的選擇多,而且火力密度和火力強度均有極限。明軍則在戰術取捨下,放棄了火繩槍作為騎兵的投射兵器,選擇了單位時間火力密度的三眼銃,這也與明軍所要面對的敵人,並無大規模重甲部隊有關,三眼銃的火力強度,在8米之內的射擊威力已經滿足當時的要求,且可以多次連發、裝填迅速和作為肉搏兵器。因此明軍在少量試驗火繩槍騎兵之後還是選擇了三眼銃這種看似落後的連發火門槍,且依舊大規模保留弓騎兵。

以上為火神廟壁畫,騎兵持多管火器近距離射擊敵方騎兵,注意,其中有一名騎兵持單發火繩槍做瞄準狀射擊,明兵騎兵上橫列第二人。

碧蹄館之戰,李如松所部即用這種戰術短時間壓制了數倍兵力的日軍並在劣勢下保持完整建制撤退,日軍兵種單一,缺乏有效反擊手段,且無對此類戰術的作戰經驗,如下圖,將三眼銃置換成弓箭一樣是正常的騎射突陣用法。

步兵要對抗此類戰法,應將敵方可抵近距離盡量拉遠,因為無論是弓箭還是三眼又或是長桿火繩槍,在馬匹這個平台上操作的射擊準確程度與距離成正比,距離越近,準確度越高,威力越大,距離一單拉遠,威力和準確度均會大幅度下降,士兵配屬的防具可以對抗中遠距離的騎射火力,顛簸的射擊平台,即便使用多管火器,距離一旦拉遠,威力和準確度也難以保障。

因此中原(明代)步兵在對抗這類騎兵戰術,通常是預設陣地,安插鹿角鐵蒺藜並挖掘陷馬坑以保持距離,並使用車輛盾牌等進行視野遮斷即防護,甚至有將炮車作為阻礙騎兵抵近運動的戰法。從各種強調近距騎射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將領對中遠距離的騎射威力和準確度並不滿意,因此布置障礙物如拒馬之流,以拉開雙方距離是最為簡單方便的對抗方式。當中國人將火器大規模布置在車輛上,則產生了另一種戰術。

不過要強調的是,騎兵持火器抵近射擊這類戰術並非中國獨有,歐洲的半迴旋戰術也是類似騎兵武器的操作思路,但細節和戰術傳統、作戰目標不同。中國的這種操作模式也並不等同半迴旋。中國騎兵火器戰術脫胎於傳統騎射,舊西藏騎兵給我們留下了難得的基於文獻之外的活化石。

舊西藏騎兵火繩槍騎射靶標

騎馬平行於靶標,火繩槍橫持,交錯瞬間射擊靶標

火繩槍射擊時的煙霧和射擊距離,橫持槍姿清晰可見

上下可見,東方傳統騎射其實是為抵至極近射擊的,無論弓箭或者火器,並非玩遊戲里如全戰之類的所謂拍提亞戰術遠距拋射。

日本流鏑馬同樣如此

靠全戰遊戲之類的腦補實際上並不能還原東方傳統戰法,諸君新年共勉,武德充沛。

另:中國這種騎兵運用手法,選鋒精銳的標準也只能弓馬嫻熟且可左右開弓了,畢竟在戰術要求中,中原騎兵需要騎兵能夠橫持靈活運用弓弩,以及後來的火器。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明朝歷史 | 中國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