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真相使你萬念俱灰?什麼是真實?牛頓經典世界崩塌了!非還原物理主義 心腦同一論 物質意識二元又統一

爵士貓 (作者) 回復onlookers剛剛

生物DNA,本就是物質。生物DNA最後的解釋,必定是超弦。

超弦,可是說是物質?或者是意識?

在量子級別,科學以充分證明,人的意識已經是實驗觀察結果的一部分。

那比量子還要低級別的超弦,可以獨立於人的觀察之外嗎?

這可是愛因斯坦級別的思想實驗課題。

什麼是真實?

羅傑·彭羅斯認為

至今尚未找到一條真正的『真實之路』。

這條路本身可能就是個海市蜃樓,具有真正客觀性質的、不依賴於人們怎樣去觀察它的『物理真實』,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場白日夢。

人與人之間的感受性存在巨大差異性。這個世界可能都不真實,一切都是你大腦里的東西。我們通過感覺認識這個世界,有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不同的世界。

感受性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因為任何心理狀態都有「主觀的方面」。

什麼樣的「這世界的真相」會讓人萬念俱灰?

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這是一個佛學問題。

也是一個認知科學問題。

也是一個理論物理的問題。

世界的真相的答案,千差萬別,你怎麼就會萬念俱灰呢?

現代人類的世界觀,都是建立於牛頓力學基礎之上的經典物理的世界觀。在經典物理的世界觀中,一切事物都是以物質為基礎,意識是由物質決定的,一切物質都是嚴格遵循牛頓物理理論的公式而完整美妙的運動者,物質運動必然是客觀的、可觀察、可重複、可檢驗的等等。

要說你萬念俱灰,一定是牛頓的經典物理世界觀崩塌了!

爵士貓:從靈異故事、天賦論、天人合一論和引力場開始,以相對論量子論為基礎 大腦11維度空間 討論人的知覺、意識 1zhuanlan.zhihu.com圖標

法國唯理論哲學家R.笛卡爾提出「天賦真理」他認為人們所獲得的觀念有三類,「有一些是我天賦的,有一些是從外面來的,有一些是我自己製造出來的。」第三類是心靈隨意平湊的產物並不具有探究價值,由於主張「普遍懷疑」,笛卡爾認為第二類觀念,也就是通過感官由外界獲得的,是值得懷疑不能信任的。因此,只有第一類觀念,那些不證自明的是最真實、最可靠的。在笛卡爾看來,一些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的簡單公理與原則都是上帝在人出生前就放到人心裡的,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是人們可以信任,並藉此推理演繹而認識世界上其他複雜事物的基礎。笛卡爾主張理性,希望以數學化的嚴密思維,邏輯推理來分析研究哲學,他提出了世界確定性的第一原則,即具有天賦性的「我思故我在」作為哲學的第一原理。

萊布尼茨是天賦觀念的集大成者,在繼承和發展了以往哲學家的認識論思想基礎上,對笛卡爾天賦觀念學說做了進一步地修正,提出了自己的天賦觀念學說。他提出心靈是一塊「有紋路的大理石」,一切思想,所有的知識都是天賦的,所有的觀念都是以潛能的方式存在於人心中。天賦的東西作為人先以形成的知識結構對人的認識發揮著作業。萊布尼茨在認識論上堅持唯理論立場,吸收了經驗論的觀念,在兩大邏輯原則的基礎上提出兩種真理的觀念。第一種是推理的真理,建立在矛盾原則基礎上。所謂矛盾原則就是兩個相互矛盾的東西不能同時為真,也是同時為假。推理真理不是來自感覺經驗的,只能來自心靈內在的潛存的天賦原則,只能來自理性。另一種真理是事實真理,事實真理是特殊的,偶然的,建立在充足理由原則基礎上。事實的真理來源於感覺經驗。

現代人類的世界觀,都是建立於牛頓力學基礎之上的經典物理的世界觀。在經典物理的世界觀中,一切事物都是以物質為基礎,意識是由物質決定的,一切物質都是嚴格遵循牛頓物理理論的公式而完整美妙的運動者,物質運動必然是客觀的、可觀察、可重複、可檢驗的等等。

人類21世紀的AI燥熱情緒,就是建立於上述牛頓經典物理為基礎現代腦科學理論之上的。

人類21世紀的AI理論,已經聲稱可以造出具有自我意志的AI機器人,AI機器人超越並代替人類的目標可以實現,導致以霍金為首的有良知的科學家呼籲,要重新評估AI機器人給人類帶了的滅頂之災!

這一切真的會發生嗎?

錯誤出在哪裡?

大腦11維度空間、虹化現象、意識轉化能量的現象,放在現代物理理論世界中,放在愛因斯坦相對論、量子力學基礎上,是很好解釋的。

宇宙就是11維度的統一的一體世界,宏觀有引力場、宇宙星球構成的愛因斯坦相對論世界,超微觀有超弦不同震動頻率的閉環結構、量子場的量子糾纏結構,在人類的三維世界由牛頓物理公式表達的三維時空世界。

這些宏觀宇宙引力場、人類的三維時空世界、超微觀的超弦世界、量子世界,都是統一的一體的11維度世界的表達公式而已,也可以說只是人類意識的幻覺映射而已。

這些不是真實宇宙世界!

在曼哈頓菲羅克忒忒斯多學科研究中心舉行的一場題為「真實的性質」辯論會的一個片段。彭羅斯的質疑給這場論辯提供了主題——物理學和數學能完整描述真實嗎?科學家、藝術家和學者們坐在一起探討主觀感知的世界,旨在為科學和人文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架起溝通的橋樑。

什麼是真實?羅傑·彭羅斯在他的《真實之路》一書的結論章中提出這樣的質疑:「我認為至今尚未找到一條真正的『真實之路』。儘管2500年來,尤是最近的幾個世紀,人類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然而某些根本性的新見解是必要的……一些人認為,這條路本身可能就是個海市蜃樓,具有真正客觀性質的、不依賴於人們怎樣去觀察它的『物理真實』,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場白日夢。」

喬普拉:您認為是否存在獨立於觀察者的真實事物?

喬普拉:我認為水壺的形狀、顏色、質感依賴於神經系統,不同的神經系統對這些信息的感知會完全不同。蜜蜂不會體驗到(同樣的)水壺,蝙蝠會體驗到超聲波的回聲,而蜥蜴的眼球能以兩個不同的軸轉動,我很難想像對一隻蜥蜴來說,水壺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所以,水壺本身就是作為水壺而存在嗎?  

喬普拉:物質是假象,唯有意識是真實。

爵士貓:面孔識別時間知覺經典認知 意識難題解釋鴻溝 研討AI四假設 生成認知反物理主義 新二元論 感受性 生命靈性 4zhuanlan.zhihu.com圖標

人類的認知過程,是由認知者、認知對象、認知環境、認知情緒、認知的時間、地點、種族、性別、文化背景、知識背景構成的綜合過程。簡答的說,認知就是人的心智對世界真相的認識過程。

20世紀90年代神經科學的各種經驗研究默認的一個重要基礎假設正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典型立場——心腦同一論。

心腦同一論者聲稱:

(1)心理狀態都是特定的大腦神經狀態;

(2)心理屬性都可還原為大腦神經系統的屬性;

(3)通過對大腦神經特性和狀態的詳細描述就可以解釋意識現象。

腦科學家克里克(F. Crick)宣稱,「你、你的快樂和憂傷、你的記憶和野心、你對自我的認同和自由意志的感覺,實際上不過是一大堆神經元、以及與它們相關聯的分子的行為」。(15)人們的意識經驗都可由神經元的行為來解釋,它們本身不過是神經元系統的湧現(emergence)性質。

對於心腦同一論,21世紀認知科學已經有了完全不同的見解。

神經科學現今還不能解決大腦不同功能的唯一定位問題,而且,對大腦內部神經活動的生理學觀察結論更多地還要依賴於處在清醒狀態的受試者的第一人稱報告。

腦科學家雖然獲得了許多「驚人的假說」,由於缺少經驗的直接確證,有些假說更像是哲學類的論題。

有意識的心智現象既不能被還原到我們對神經細胞活動的知識,也不能由這種知識獲得解釋。人們可以觀察腦,可以看到神經細胞間的聯繫,看到極其豐富的神經信息不斷地湧現,但你不不可能觀察到有意識的主觀的心智現象。只有通過參與實驗者的表達,人們才知道一點意識如何活動。

意識研究科學家,用實驗的方法,考察有意識的主觀體驗如何由腦中神經活動產生的前提,就是

第一,主觀體驗無法直接由外部的客觀設備或外部觀測所測量,只能被擁有此體驗的個體所通達;

第二隻有與大腦中適當的神經活動相關聯,有意識的主觀體驗才會出現。

但是,主觀體驗的結果是無法預測的,有意識的主觀體驗是以某種方式從腦神經活動的適當系統中湧現出來的現象,但是與物理的湧現現象不同,湧現的主觀體驗不是這些神經活動的一個可預測的結果。

感受性,感覺系統對刺激物的感覺能力。它是感覺系統功能的基本指標,可用感覺閾限來衡量。感覺系統只是對刺激連續體中的一段發生反應,產生感覺。

人與人之間的感受性存在巨大差異性。這個世界可能都不真實,一切都是你大腦里的東西。我們通過感覺認識這個世界,有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不同的世界。

可是讓人鬱悶的是,感覺這個東西很難形容,沒有一個人能確切的告訴你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也沒有人能告訴你他的世界和你的世界有什麼不同。從這一點上,我們永遠都活在屬於自己一個人創造的世界裡,很孤單。

可是朋友和愛人存在的意義,就是你無意中發覺自己的世界和別人世界有一樣的部分,你們的感受是相似的,所以建立起來的世界也是相似的。這種動人的發現,需要通過感受性來得到證明,而人和人之間的感受性又是千差萬別的。

「感受性」體現了某種新笛卡爾主義的二元論傾向。

承諾感受性具有獨特地位的人實際上默認了如下四個前提:

(1)與公開的行為和物理現象相比較,感受性是屬於私人領域的東西,這種意識狀態具有第一人稱本體論地位。主體的每一種主觀意識體驗都需要一個所有者且只有一個所有者;

(2)意識體驗是一種主觀感受,隨時可以通過內省得以把握;

(3)意識體驗領域只能為主體所直接通達,其他人只有間接通道;

(4)心理謂詞只是表達內部實體(心理對象、心理狀態、心理活動、心理過程)的名稱,把握其意義不依賴於描述外部行為的概念。

查默斯在其力作《面對意識問題》開宗明義地指出

「在關於心靈的科學中,意識提出了最令人困惑的問題。沒有什麼比意識經驗(conscious

experience)讓我們更為直截了當地知道些什麼,但是也沒有什麼比意識經驗讓我們更難以解釋。近年來,所有種類的心理現象都已納入科學研究,而只有意識頑固地抗拒著。」

查默斯的「意識問題」相當於「感受性問題」。他的意識理論主要是為解決這種意識問題而提出的。

查默斯把意識問題分為兩類,即「容易問題」和「困難問題」。

所謂容易問題就是「易於直接根據計算的或神經的機制而加以解釋」的問題,這也就是物理可還原的意識問題。

所謂困難問題就是不可還原的感受性問題,查默斯所謂的「經驗問題」。

查默斯說:「意識的真正困難的問題就是關於經驗的問題。當我們思考和感覺時,有一急速的信息處理過程,但也有一主觀的方面。……這個主觀的方面就是經驗。例如當我們看時,我們就經驗到一種視覺:紅色的被感受的質;……內在地呈現出來的心像,情感的被感受的質,對意識的思想之流的經驗。把所有這些狀態統一起來的東西就像是存在於它們之中的某種東西。所有這些都是經驗狀態。」

作為感受性的經驗有簡單的如對紅色的感受,有複雜的如對意識流的感受。感受性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因為任何心理狀態都有「主觀的方面」。

查默斯的問題是:容易的問題為什麼是容易的,困難的問題為什麼是困難的?

查默斯回答說:「容易的問題之所以容易,正是因為它們所涉及的是對認知的能力和功能的解釋。而要解釋認知功能,我們只需具體說明能夠實現功能的機制就夠了。認知科學的方法很適合於這類解釋,因此也適合於意識的容易問題。困難問題之所以困難,正是因為它不是關於功能執行的問題。即使所有有關功能的執行都得到了解釋,該問題依然如故。」

查默斯回答說:「在功能和經驗之間存在著一條解釋的鴻溝,我們需要解釋的橋樑來勾通它。單純的功能說明停留在鴻溝的那一邊,因此建構那座橋樑的材料必須在別的地方去尋找。」

查默斯對意識問題的解決方案就是要跨越「經驗-功能的鴻溝」,即通常所說的心理-物理的鴻溝。

查默斯試圖構建一座「橋樑」。這座橋樑是連通心理和物理的一組規則,也被查默斯稱之為關於經驗的「非還原解釋」。

查默斯的「經驗-功能的鴻溝」,就是通常的主觀感受與人的大腦功能機制的鴻溝。

查默斯的容易的問題,主要指人的視覺聽覺嗅覺等問題,就是佛學的眼耳鼻舌身的五識,眼耳鼻舌身基本是有形的人的外在器官,作為基礎意識的功能的發生器源頭,是可以用大腦的神經系統機制解釋的。

查默斯的困難的問題,就是佛學的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問題。西方的現代哲學與腦科學的研究成果,還遠遠沒有搞清楚人的高級意識境界,並加以區分,認識和解答。

西方社會與現代腦科學,過早地走上了物理主義的道路,把對於人的高級意識境界根本不予承認,這主要是西方的學者主要是無神論者,他們的信仰阻止他們對於人的高級意識境界不能承認,否則他們就被成為【迷信的非科學的研究人士】。由於無神論已經是西方社會腦科學研究者的主流,他們以信仰的信條,直接就否定的有【靈魂嫌疑理論】--人的高級意識境界的存在,堅持頑固的意識經驗--意識感受性統統可以而且必須還原於物理化學反應。

所以,查默斯的困難的問題之理論,是抓住了西方腦科學的主要漏洞提出的。

在東方社會,佛學的唯識學,佛教印度教的理論與修行,已經在2500年前就已經認知到,人的心識才是世界的基礎與源頭。現代科學技術以及腦科學,只是回答了查默斯的容易的問題。對於查默斯的困難的問題,在西方現代腦科學範疇之內,是無法解答的。查默斯試圖構建一座橋樑,連通心--物兩個世界,也就是關於經驗的感受性的「非還原解釋」,是無法達到的。

現在AI技術的腦科學基礎,統統屬於查默斯的容易的問題的範疇。AI行業的主流科學家根本沒有認知到腦科學的【查默斯的困難的問題】的存在。

AI技術,邏輯推演的過程假設1,就是假設AI機器人可以獲取人類的大腦全部生理特性,從而可以在面對同一客觀世界而達到與人類的同樣級別的感知能力,從而擁有人類級別一樣的智力水平。

AI技術,在邏輯推演的過程的假設1之中,又隱含了假設2--同一客觀世界的存在。客觀世界是否存有,這個問題,在牛頓經典物理世界之理論中,回答是肯定的,牛頓經典世界本身就是假設客觀世界存在。

客觀世界是否存有,這個問題,在現代量子物理世界之理論中,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量子物理理論已經充分證明了,不存在脫離人類意識的與人類相關的世界,人的世界必定是人類意識作為觀察者、參與者的世界。人的世界,必定是萬法唯心的世界。當然就有了昆蟲的世界,飛鳥的世界,魚類的世界,大象的世界,黑猩猩的世界等等。

AI技術,在邏輯推演的過程的假設1之中,又隱含了假設3--人類的同樣級別的感知能力。假設3認為人類的感知能力都是一樣的,這是漠視了人類感覺器官的感覺能力差別化。

AI技術,在邏輯推演的過程的假設1之中,又隱含了假設4--人類的同樣級別的智力能力。

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像、思考、判斷等。

人類的智力水平,一直存在個體差異化、人群差異化、時間差異化等等。

遺傳素質是智力發展的生物前提。良好的遺傳素質,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和自然條件。有研究發現:遺傳關係越密切,個體之間的智力越相似。但是遺傳只為智力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發展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還需要社會、家庭與學校教育許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在遺傳和環境對智力的作用上,遺傳決定了智力發展的上限,這個上限只有在一種理想的適時環境下才能達到;而遺傳所決定的上限越高,環境的作用就越大。

人的智力發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研究表明,早期階段獲得的經驗越多,智力發展得就越迅速,不少人把學齡前稱為智力發展的一個關鍵期。美國布魯姆提出了一個重要假設,把5歲前視為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如果17歲的智力水平為100%,那麼從出生到4歲就獲得50%的智力,其餘30%是4-7歲獲得的,另外20%是8--17歲獲得的。

20世紀以來,不僅笛卡爾的實體二元論已被大多數哲學家所拋棄,而且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也使以物質實體的存在為唯一實在的觀念受到挑戰,佔據當代哲學主流的觀念已經演變成現代相對論量子物理主義的各類新形態。

現代相對論量子物理主義涉及心理—物理關係,有四種版本。

(1)實體物理主義:

世界萬物都是時空中的基本粒子和它們的聚合結構,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東西;

(2)非還原的物理主義:

世界是物理因果閉合的,但是存在有別於物理屬性、狀態和事件的心理屬性、狀態和事件,一個物理系統有可能具有心理屬性,但是系統高層的心理屬性不能還原為底層的物理屬性,它們是隨附於物理屬性的。屬性二元論即是非還原的物理主義之一種;

(3)還原的物理主義或類型物理主義:

世界中僅存在一種物理屬性,心理屬性、心理種類或心理類型都可還原為物理屬性。例如,心腦同一論即是這一立場的代表;

(4)個例物理主義:

心理類型並不等同於物理類型,但每個心理事件的具體個例都是物理事件。例如,一般意義的疼痛作為一種心理類型,並不等同或者不能還原為物理事件的類型,但每一次當下具體的疼痛通常都是一個物理事件。

現代相對論量子物理主義面臨的挑戰是,既要說明物理實體或屬性才是最終的實在,又要說明心理現象何以是物理現象,或者心理現象何以隨附於物理現象。

由於心理現象的特性包括意向性、意識活動中對主觀現象性的感受質,以及部分心理內容與活動所體現的規範性,例如某些心理狀態內容的邏輯一致性、目的—手段的合理性等,這些性質在一個純粹的物質或物理世界中似乎並非顯而易見,當今的物理學對於這些現象似乎缺乏有力的理論資源來加以說明和理解。

在現代科學界有一種思想理論認為,物質與意識的本質是一致的,在宇宙世界本體層面,意識與物質、能量、信息是可以完全一致的,宇宙世界本體都是超弦閉環的震動。

我認為物質與意識既是二元的又是統一的。

人的意識在最底層是物質的運動,可以表達為神經元系統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神經元系統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只是意識的外部形式。意識的內容,是不可還原於物質的運動。意識內容是物質在一定物質構建之上搭建的沙灘城堡,一旦意識活動結束沙灘城堡就坍塌了。藍腦計劃觀察到了人腦在意識活動中,神經元系統構造了7維度、8維度、直到11維度的高度複雜的多維空間結構。

物質的在一定的複雜構造上面,具有的計算網路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在宏觀上可以具有類似人的意識的功能,比如面部識別AI,代替人類行走功能的AI[巴西奧運會上與人體人腦配合,可以發球的AI機器人],甚至AI技術與生物基因工程合作,製造AI生物機器人,就如同電影幽冥中的玩具兒童,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可以實現的目標。

但是AI生物機器人,只是人類的替代品、模仿品,不可能具有人類的心識心靈。AI生物機器人的智慧,都是人類AI計算給定的。

也許人類的進化過程,可以用生物技術AI技術造出人類除大腦以外的其他器官,比如心臟、肢體、腎臟、肌肉、皮膚等等。人類到那時真的可以實現星際間的旅行了。

人類的意識的本質,是人腦的90%以上的暗物質暗能量構造的11維度空間結構,而11維度空間結構是人類與宇宙本體世界連接的通道。人的意識就是宇宙生命體。人的意識不是AI生物機器人的智慧演算法可以表達的。


推薦閱讀:

TAG:真實世界 | 經典物理學 | 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