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賬時將錢轉錯了賬戶,怎麼才能要回來?
在查良鏞先祖中,最有名望的當算是查慎行、查嗣庭兄弟。查慎行原名嗣璉,字夏重,後受《長生殿》案牽連改名慎行。康熙間進士,特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內廷。他曾追隨邑人遠征雲貴,討伐吳三桂殘部,故有不少詩作反映戰爭殘酷和民間疾苦。入京為官後,深悉官場內幕,看破世情,厭倦仕途,於是歸田家居。賦閑作詩,著有《敬業堂詩集》等著作,是清初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查嗣庭乃查慎行的弟弟,官至禮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他主持江西省試,出了一道考題:「維民所止」。這本來是《詩經》里的一句話,但有人卻向皇帝報告:「維」、「止」兩字是「雍正」兩字去掉上半截,豈不是暗示要砍掉皇帝的頭嗎?
另外,他們還向皇帝告查嗣庭所出的其他試題亦「皆遠其辭文」,別有用意,如首題「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顯然與當今國家取士之道相違背;《易經》次題「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詩經》次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前用「正」,後用「止」字,明顯是與去年正法之年江景棋文稿《歷代年號論》中指「正」字有「一止」之象,凡有「正」字者皆非吉兆等語相同。
雍正聽完,勃然大怒,大發龍威,立即下令逮捕查嗣庭入獄,又下令查抄他的詩文筆記,認為其中語多悖逆,心懷怨望,謗訕朝廷,因而欽定「大逆不道」之罪。查嗣庭在獄中病死後,還被戮屍梟首。其親屬有的被殺,有的被流放,有的被捕,如其兄長查慎行,就被定為「家長失教罪」,被逮入京,一年後放歸,不久就逝世。
及至現代,除查良鏞外,他的同族遠房如在台灣的、曾做過師範大學校長的查良釗和做過「司法行政部長」的查良鑒,在香港的商界人士、社會活動家查濟民,以及在大陸的、以詩聞名的查良錚(穆旦),說來都是知名人士。在查良鏞來說,家人中對他後來成長影響最大的是他的祖父。
查良鏞的祖父名查文清,是光緒丙戌年進士,曾在江蘇丹陽任知縣。
因政績良好,加了同知銜,後因「丹陽教案」而辭官回鄉。
當年,不少外國傳教士紛紛湧入中國,尤以沿海省份為甚。這些傳教士並非只事傳教,常常藉西方勢力欺壓中國百姓。而官府方面懾於西方列強的淫威,往往視而不見,等同於姑息養奸。終於,忍無可忍的百姓便憤起反抗外國傳教士的欺壓。各地與傳教士的摩擦時有發生。在丹陽,數百憤怒的群眾圍攻了建於當地的教堂,並一把火將其焚燒,成為轟動一時的「丹陽教案」。
熊熊大火解了百姓們的心頭之恨,卻也不可避免地惹下了事端。
事發後,查文清的上司為了向外國傳教士交代,準備將丹陽燒教堂的為首兩人捉拿處斬。此事讓身為丹陽知縣的查文清頗感為難。一方面,作為下級他不好違抗上司的命令;而另一方面,作為中國人他與百姓們一樣痛恨外國傳教士的劣行,因而十分不願看到那兩人被捉拿處斬。
思來想去,查文清終於尋得一個兩全之策。他先差人秘密通知為首那兩人迅速逃走,得知確已逃脫後,他才一身輕鬆地前去上司那裡彙報。面對惱羞成怒、坐立不安的上司,查文清語氣平和:事件乃因外國人欺壓良民引起公憤,數百人一涌而上,焚燒教堂,當中並無為首之人。不待上司細究,查文清又道:「丹陽教案」,本官難辭其責,故請求辭去官職。說罷,揚長而去。
辭官回鄉後的查文清,心境清朗,讀書賦詩之外,又著手編纂《海寧查氏詩鈔》,達數百卷之多;可惜,未等到《詩鈔》雕版付印,查文清便去世了。查文清的喪禮極盡哀榮。出喪之日,丹陽有十多位紳士前來弔祭,而當時帶頭火燒教堂的兩個人,也一路哭拜而來,每走一里路,就磕一個頭,從丹陽一直磕到袁花。
說實話:不該是自己的東西就一分也不能要。中國有句古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要下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僅不能心安,還容易遭報應。所以奉勸那些不願意歸還的,遲早都得還,何必等人家報警再還,做人得留底線。
推薦閱讀:
※夏季需要哪些款型的涼鞋?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做與自己專業無關的事情?
※求解這些衣服的面料到底是什麼,它是我們平常衣物中的哪些?
※咖啡館,咖啡廳和咖啡店有什麼區別?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