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IE人對810隧道事故的分析

一位IE人對810隧道事故的分析

作者:段鄴

2017年8月10日23時34分,京昆高速(G5)陝西段發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目前已造成36人死亡13人受傷,其中危重8人、重傷4人、輕傷1人。

這是一次非常慘烈的交通事故!36人死亡,8人危重!這次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比7.0級的大地震還多!(註:截止目前,九寨溝地震死亡人數是24人。)

這兩天網上以及朋友圈裡流傳較多的版本是說:隧道外的道路斷面比隧道內寬度有明顯突變,但隧道外面護欄與隧道內壁之間沒有任何過渡連接設計,造成隧道側牆外露,使得大巴跟牆硬懟上去。如下圖所示:

聽著好像挺對的,但我那殘存的一點理性,壓低了聲音在我耳邊說,真的是這樣嗎?這可是國道哇,三車道突變兩車道,這麼愚蠢的設計真的會出現在作為國家高速路網項目的京昆高速上?這樣的設計師會不會太外行了?

這個時候一個IE人的本能反應就來了——當信息不確定時,去現場!

當然我也不是真的去事故現場查看,而是找度娘,很快就有兩張圖片。

1. 事故地點上游約580米處是秦嶺二號隧道的北出口,這兩個隧道之間坐落了一個高速公路服務區。

2. 在事故現場的圖片中,我們可以找到入口匝道的漸變線。

經常跑高速的朋友可能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所在。網上流傳的所謂「三車道變兩車道」的圖片拍攝的並不是正常路段,而是高速公路的合流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入口匝道(上圖紅色箭頭部分)。主線上兩條正常車道,再加入口匝道的一條加速車道,正好是三條車道。

實際上,綜合衛星影像中的車道文字提示、箭頭提示,以及隱約可見的匝道漸變線,基本可以確定事實是:先前那條看上去直對隧道牆壁的車道其實只是一條加速車道,所謂的「突變」,只是加速車道向主線過渡的變化,主線車道的數量自始至終沒有發生改變。

你以為我這是準備為相關部門做辯護嗎?怎麼可能呢,There always has a better way!

首先,我們從防呆法的角度去思考:如果在設計階段,能將白實線這種柔性約束,替換為護欄這種剛性約束,客車就不會直接撞擊到牆面,也許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傷亡。

將白實線這種柔性約束,替換為護欄這種剛性約束

另外,我們再試著使用「人機料法環」來分析下,造成此次事故傷亡如此之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1. 人的原因——駕駛員和乘客:駕駛員深夜行車,可能疲勞駕駛或者分神,造成車輛偏離正常車道;乘客多處於熟睡狀態,沒有人及時發出警告。

2. 機的原因——大巴車:座椅與車身的連接強度不夠,在猛烈撞擊之下解體,由於慣性堆積在一起,對乘客造成擠壓,這種情況下即使系了安全帶的乘客也很難幸免於難。

PS:涉事大客車號牌為豫C88858號客車,為紅色宇通客車,2011年12月19日出廠,檢驗有效期至2018年1月31日,不是過期報廢車。當時客車核載51人,實載49人,沒有超載。

3. 料的原因——在此次事故中無相關因素,暫不分析。

4. 法的原因——駕駛員的操作駕駛方法:駕駛員可能在車內由於其他原因受到干擾,無法做出準備判斷及控制行為。比如看手機、聊天等分散了注意力,導致操作不當。

5. 環的原因——道路和隧道:道路因為使用的是白實線這種柔性約束,無法對大巴的錯誤路徑提前糾正;沒有看到隧道有內外光照強度漸變設計與依次漸變限速設計,從隧道外進入隧道內,眼睛需要一個暗適應的過程,時間較短,但會出現眼睛看不清東西的狀態。

照度計

PS:人因工程有一個相關的實驗是使用照度計來測量各種環境的照度值。高速公路,道路周圍環境相對開闊,隧道內外的光照度差距甚至可以達到上萬倍。

當我們從隧道外進入隧道內時,眼睛需要一個暗適應的過程,時間較短,但會出現眼睛看不清東西的狀態;而從隧道出來,則有個明適應的過程,而長時間在隧道內相對暗一些,出隧道後會眼前一片亮白,也是看不清東西的狀態。

尤其開車時,速度比較快,在遇到暗適應時會在瞬間出現看不見東西的「視覺空白」,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所以一般在隧道照明系統中分別設置入口照明段,過渡照明段、中間照明段以及出口照明段等幾個部分,根據隧道設計需要還有可能設置橫洞照明以及緊急停車帶照明等。會刻意的提高隧道入口和出口的照明度,使得隧道內外的光照度差距相差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以減輕眼睛暗適應和強適應的負擔。

為了應對不同的天氣情況,綜合考慮天氣預報信息以及隧道外部實時天氣信息,判斷天氣情況,並按照預設的控制邏輯來調整隧道內的照明亮度。

為提高隧道內照明系統控制方式的靈活性,一般採用自動控制、手動控制、遠程監控控制相結合的綜合控制方式,通常情況下自動控制即可滿足隧道的照明情況。但在相關的新聞中有提到,可能是年久失修的原因,這次事故的發生點沒有看到隧道有內外光照強度漸變設計與依次漸變限速設計。

我們用魚骨圖總結下上面的分析:

最後,我們需要更加嚴肅的態度去面對道路和交通設計,需要更加嚴密和更加寬容的設計去儘可能地減少交通事故、降低事故造成的傷亡。但是,在冰冷的鋼流面前,生命終究是脆弱的。血的教訓告訴我們,道路交通的安全,更需要我們每一位參與者始終抱有一顆敬畏之心。

參考資料:

1. 交通人:秦嶺隧道特大交通事故這個鍋,該不該由道路和交通設計來背?

2. 鳳凰網:九寨溝熊貓海附近發現一位死者遺體 死亡人數增至24人

3. 愛看評車:三大原因 導致秦嶺隧道事故致36人遇難

4. 道客巴巴:淺析隧道電力照明施工工藝的改進措施

5. 論文網:高速公路隧道機電設計研究

6. 揚子江新聞網:致36死的陝西大巴事故,隧道入口的這個細節引發了爭議…

7. 新浪新聞:開車進出隧道為啥有視覺空白

--------------------------------------------------------------------------------

採集:段鄴 編寫:段鄴 排版:段鄴

本文由「工業工程實踐者」微信公眾號小編整理、編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留言聯繫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務必保留此署名模塊,否則按侵權處理。

--------------------------------------------------------------------------------

推薦閱讀:

標準化成就了福特T型車的輝煌與沒落

精益SOP,最高段位是什麼?

為什麼老闆不喜歡員工解釋?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TRWktcDQ3RXVkUEdyY3JFOXgxYQ==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在家用車領域以外,自動駕駛還有哪些應用價值?
公共交通是否應以盈利為目的?
交通政策之辯:降低汽車能耗的三條路
如何評價中國停車難的現象?
[機場]比你想的複雜的多

TAG:工業工程 | 公共交通 | 安全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