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強者恆強,雲計算行業要「贏家通吃」?

雲計算的勢頭不可謂不迅猛。7月26日,在北京召開的2017可信雲大會發表《中國公有雲發展調查報告(2017)》,2016 年,中國公有雲市場整體規模達到170.1億元,較2015年增長66.0%,預計2017-2020年將保持30%-40%的複合增長率,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03.6億元。

從IaaS、PaaS到SaaS,公有雲市場十分熱鬧。隨著玩家雲集、規模突破,行業進入下半場,新的秩序也逐漸顯露出來,大玩家阿里雲已經遠超騰訊雲等跟隨者,雲計算的屬性決定它最終的競爭態勢歸宿會是「贏家通吃」。

進入下半場,阿里雲要成「通吃」的贏家?

來看數據。近日,國際知名分析機構接二連三發布了雲計算報告,反映出的行業基本態勢非常類似:中國雲計算阿里雲一家獨大現象明顯,騰訊雲、百度雲等所謂巨頭被甩得越來越遠。

先看國際知名評測機構Gartner在6月發布的全球IaaS報告,在這張魔力象限圖中,唯一入榜的中國企業只有阿里雲,同Google、IBM、甲骨文一樣位於「前瞻者」(VISIONARIES)象限,騰訊雲、百度雲等則均未上榜,在中國市場上,阿里雲是遙遙領先者。

圖:2017年IaaS魔力象限(來源:Gartner)

再來看國際研究機構IDC專門針對中國雲計算市場的報告,2016年阿里雲IaaS營收5.88億美元,市場份額超過40%,超過了第二至和第十位市場追隨者的規模總和。排名第二三四名分別為中國電信、騰訊雲、金山雲,佔比分別為8.51%、7.34%、6.02%,與阿里雲已經不在一個數量級

還有國際知名IT產業研究公司Forrester的報告,同樣認為阿里雲在中國市場處於絕對領先地位。三家機構的數據無一例外反映出雲計算行業「贏者通吃」的跡象,一直佔優勢的阿里雲把相對於騰訊雲等跟隨者的優勢越拉越大。

圖:2016Q4中國公有雲分析公司分析(來源:Forrester)

正如摩根士丹利的報告,在美國市場,AWS的市場份額超過追隨者的總和,在中國市場,阿里雲的已有優勢快速擴大,兩個市場都出現這樣的現象,雲計算一定是一個「規模決定一切」的行業。看起來,中國雲計算行業的未來很可能形成阿里雲「贏家通吃」的局面。

同樣是「贏家通吃」,雲計算的原因不太一樣

按互聯網經典理論,滿足網路效應、規模經濟效益和技術先人一步三個條件之一的,就很有可能實現「贏家通吃」。雲計算內里符合這些條件,但匹配的方式卻和電商、社交這些行業不太一樣。

1、「進化效應」與「網路效應」殊途同歸

Facebook、微信是通過網路效應實現「贏家通吃」的典型案例:用戶被社交關係綁架,用戶越多,這種網路效果就越強,一旦積累了足夠的「網路」,優勢就會不可逆性的增強,其他產品的機會直線下降。

雲計算似乎不具備這種網路效應,但「進化效應」讓它實現了同等的效果:在硬體之外,雲計算技術架構能力會隨著使用者的增加而快速提升,每一個新進的參與者都能對這種進化有所貢獻;一旦積累用戶數量的過程足夠多,就會促成技術的質變,形成其他廠商難以企及的技術差距,帶來不可逆的技術優勢,「贏家通吃」由此形成。

「進化效應」和「網路效應」殊途同歸。實際案例中,那些普通網站模式級別的雲服務,和阿里雲多年「進化」形成的千萬級架構,在技術成熟度及服務輸出上(不僅是硬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從而如網路效應一樣獲得了強力的用戶粘性。

2、雲計算規模有更強的經濟效應

經典理論認為,規模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就容易形成「贏家通吃」。這句話可以進一步詮釋:規模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越強的,就越容易「贏家通吃」,形成的速度也會更快。

隨著規模擴大,電商新客戶服務成本將越來越低,不同規模的電商,服務成本可能天差地別,「贏家通吃」很容易形成。線下的沃爾瑪無此明顯優勢。而共享單車則完全是一個反面案例:自行車的購置和維護成本是一對一的,企業營收和競爭力只有靠不斷堆砌,而非成本的下降。

雲計算規模導致的經濟效應比電商更為顯著,在基礎設施及相關投入被規模覆蓋後,虛擬化硬體服務的邊際成本甚至可能接近於零。對比三個行業的規模和經濟效應如圖:

圖:規模與邊際成本的關係

圖中,雲計算在跨過了規模化關口之後,邊際成本變得非常之低。同樣是BAT,阿里雲遠遠甩開騰訊雲、百度雲的原因,在於它已經進入規模效益和降價的良性循環,關閉了給騰訊雲等眾多追隨者的機會窗口。

3、雲計算的技術快人一步價值更明顯

當阿里雲已經實現了雲服務技術文檔的清晰、便捷,用戶按照大略的指引自主編寫代碼即可輕鬆連接API的時候,某業界知名的大型雲服務商還提供著糟糕的文檔,即便嚴格按照示例寫的代碼都可能無法連接API。

文檔、API連接本不是什麼高深的技術內容,但誰先做到了,誰的優勢就很明顯,尤其對於與雲服務直接接觸的企業技術人員來說,技術快人一步價值更明顯。百度、Google搜索引擎「贏家通吃」的起家方式與此類似。

4、雲計算比水電基礎得更徹底

實體經濟中也存在「贏家通吃」的行業,比如所有行業都必須共用的水、電。湊巧的是,阿里、騰訊二馬都存在著將雲計算打造成互聯網水、電的想法。

比如,馬雲提到,2019-2021年,阿里雲將扮演主角,和水、電一起,成為21世紀三大要素。馬化騰也強調騰訊做底層水電的角色,在雲計算等方面為互聯網參與者提供服務。

互聯網水電的定位讓「贏家通吃」順理成章。進一步,由於雲計算是全網服務,不像水電那樣需要物理運輸,「贏家通吃」更徹底,因此,也難怪雖然都提出同樣的觀點,但阿里雲卻把騰訊雲的生存空間最大程度地擠壓掉了。

「贏家通吃」高壓下,雲計算商如何生存?

「贏家通吃」不代表非贏家沒有機會,只是在「贏家通吃」的高壓下,商家們一些過去的錯誤做法必須糾正,生存邏輯也必須調整。

1、「內部消化」不應成為雲計算成長的主流方式

雲計算服務同系產品的行為本也無可厚非,但過分依仗「內部消化」很可能影響市場和商家對自身的「理性定位」,畢竟,對外拓展的能力在「贏家通吃」的雲計算市場是如此重要。

Office365和Azure一起構成了微軟智能雲的營收,但Office365本身就是Azure的用戶,「雲套雲」讓人對微軟業績能力生疑,其至今也沒有單獨披露Azure的營收。這種以內部或者投資體系內的公司擴充用戶陣營的行為,在國內不少雲上都存在,比如騰訊雲就服務了QQ、微信等本身就是航母級的客戶,對整體業績的貢獻比例非常之大。

2、「黑洞效應」讓市場潛在規模靠不住

有一種觀點承認互聯網存在「贏家通吃」現象,但同時認為公有雲市場超百億隻是冰山一角,比如,製造業入雲僅12%,金融為8.5%,醫療健康為3.6%,因此市場可能容納更多企業,跑馬圈地誰都還有充分的空間。

這種觀點錯在,沒有認識到「贏家通吃」就是互聯網黑洞,一旦形成「黑洞」,就會不斷、快速蠶食周邊的市場,無法被停止,最終吞沒掉比自己大無數倍的內容。

正因為如此,超百億規模下形成的絕對優勢在未來可能很難阻止,期望大的富餘市場來增加自身佔有更多市場的機會,很可能是一場空。即便看起來市場還如此地大,騰訊雲等跟隨者期望中的市場在未來很可能被阿里雲的「黑洞效應」一網打盡。

3、企業級市場爭奪是主戰場

早期的雲計算習慣於服務初創公司,它們是最直接的需求者。但初創企業的格局風雲變幻,九死一生的創業性質也讓它們對雲計算服務商沒有太多的忠誠。「跑馬圈地」都是沒有確權的「土地」,在「贏家通吃」邏輯下,這種不穩定性顯然更為不利。

在跨過了技術和規模兩個層次之後,雲計算行業整體將進入企業級用戶佔主導的態勢,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直接目的的實用性人工智慧技術促成億級企業採用公共雲,這一市場一旦形成就很難發生格局變化。

此時,雲計算參與者更應該把目光全面轉向企業級市場。例如阿里雲的徐工、協鑫光伏等大型企業,以及中石化、12306等航母級企業和應用,華為雲的飛利浦、東風汽車等。而仍主要服務於初創或剛過初創期企業的青雲等類似雲,應該更多地把目光放到成熟穩定的企業級市場上來。

4、守住「一畝三分地」也許有機會

做垂直領域一直被視為對抗「贏家通吃」、獲取生存空間的法門。在雲計算這裡,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有機會。

在電商領域,除了「贏家通吃」的阿里巴巴,還有很多垂直型電商過著小富即安的生活,並在此基礎上求發展,例如唯品會、酒仙網、考拉海購、網易嚴選等,在商品或模式上垂直化。

雲計算也存在著這樣的垂直空間,例如金山雲在遊戲、影像雲計算及醫療保健領域處於專業領先地位,佔據了雲計算領域的一席之地。不過,作為高技術行業,雲計算的垂直化需要極高的領域認知和技術配備,特別是要在這些領域超出阿里雲這樣的綜合服務商擁有的技術能力,必須持續專註地進行投入,付出的努力會更多。

總之,雲計算「贏家通吃」屬性明顯,即便是並稱為「BAT」的三巨頭,在雲計算上的差距也越來越大。根據德銀報告顯示,阿里雲的計算規模是騰訊10倍,百度的30倍,其他小型雲計算商的差距就更大,「贏家通吃」已成為定局,跟隨者的生存思維和生存方式都需要調整。

曾響鈴,作家、天使投資人、鈦媒體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鈦媒體、虎嗅、i黑馬、創業邦等近60家媒體專欄作者,《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多家雜誌撰稿人。TMT新媒體「鈴聲」創始人。【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趨勢革命 重新定義未來四大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推薦閱讀:

門戶網站有必要看嗎?
互聯網簡訊早報-20170724
我輸給了新任項目經理
中國腦計劃顛覆性創新之路一,中國不應在新科學革命前夜錯失機會

TAG: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