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佛教文化是什麼?
佛教文化
佛教發源於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釋迦族的意思,摩尼是智者、修行者的意思。佛陀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他是生於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現代外國人考據不一樣,年代相差很多。佛陀入滅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壽七十九歲,我們通常講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歲,實際是七十九歲,因為我們中國人講虛歲,虛歲是八十歲,實足年齡是七十九歲圓寂的。如果根據這個記載,釋迦牟尼佛入滅到2013年,是3015年了。
公元前1500多年,當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向恆河流域發展,主要生產方式從畜牧業生產轉向農業生產。由於氣候條件優越,加上人們學會了種植產量比較高的水稻,再加上鐵器的使用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會結構進入奴隸制社會。當時的社會人群被分成四個等級:婆羅門(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權和教育權,宗教經典和文化知識)。剎帝利(武士階層,後來還包括國王和軍事貴族,他們掌握軍事和行政權)。
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後來還包括從中分化出工商業主、高利貸商人)。首陀羅(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組成,地位低下)。公元前5~6世紀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國家的興起,剎帝利種姓和吠舍種姓中人數比較多的工商業主、高利貸者的財富和勢力增加。他們對婆羅門教的婆羅門至上的舊種姓制度不滿,而且婆羅門種姓的專橫、腐化也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反對。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對抗、批評婆羅門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門思潮。其中,在尼泊爾國南部的釋迦族中有一位年輕人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門思潮。決心建立一種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來婆羅門教的生生輪迴和因果報應的思想,但是它反對人依照出生種姓等級而認定命運,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修養來達到成佛——意為覺悟者,達到覺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養人的社會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註重自己的修養,比較適應於東方的天人協調的哲學思想,所以在東方世界得到廣泛的傳播。當然,產生和流傳於封建社會的佛教的對人的社會性的制約作用,也還需要通過宣揚按照佛教的道德規則進行的生死輪迴和因果報應來實現。
推薦閱讀:
※中國一部分年輕人現在是不是處於西方的嬉皮士時代?未來會不會更多這樣的人?
※德國最讓人不解的是什麼?
※連摸金校尉都不敢盜的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厲害?
※別的國家的人大便後會洗屁股嗎?
※重見天日的齊普賽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