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恒生銀行副總裁告訴你,為什麼networking後不要馬上follow up

先來介紹一下KY(黃光源)吧,前恒生銀行副總裁,LinkedIn邀約專欄作家,和他相識也是在LinkedIn,看到他也有寫過networking類的文章,所以要了他這篇文章的轉載,發在這裡給大家看看他對networking的理解,以下是原文。

我有朋友去了一家大學開講座,向一班大學生進行職涯分享,我和另一位朋友去在台下捧場,順便和那些大學生聊聊。

這是一個關於金融職場的講座,台下的是幾十個商學院本科生,十分踴躍,都想在商界發展一番事業,星期六的下午,也特地抽空回校。

當時台上幾位嘉賓奉勸各位本科生要多點做networking,平日多點參加不同的活動,結交一些年資較深職位較高的人,或者會為你帶來工作。幾番洗腦之後,學生們終於了解到networking的重要。

完場後是networking的環節,有學生問我:那與前輩networking後,該如何follow up?

正如標題所說,我的回答是:

不要去follow up。

關係,需要時間發酵

大約一年多前,我參加朋友聚會時,認識了一個比我長几歲,事業有成,曾在多家名企工作的同校師兄。

那我是怎樣follow up這段關係的呢?

並沒有。當晚閑聊中我得知師兄會從事一些活動,想起他應該會跟我的一個好友有交集,就馬上把他們的電話告知對方。他們在第二天隨即碰面,然後來往日多,漸成好友,是每個月總會見幾次那種。

相反,我和師兄,則除了之後大伙兒吃了一次飯以外,再無聯繫。

到我有求於他之時,已經是第一次見面之後一年左右了。

那時間我有朋友在找工作,已經面試了師兄所在的團隊一次,準備再下一城。我心想師兄的團隊在香港只有十多人,就算他不能直接幫助,能給一些內部的意見,總是好的。所以我把朋友和師兄約了出來飲咖啡,希望對朋友有助力。

他們談完正事後,餘下我和師兄二人。我請教師兄:我未來幾年的發展,你有什麼建議嗎?

師兄的答案很正規,也是networking,認識的人愈多愈好。

但他的解釋顛覆了我的認知:

你想想吧,我們相識後沒有什麼聯繫,但你找我幫助時,我在想的是:KY和我都認識了好一段時間,又介紹了J先生這麼好的朋友給我,那我當然要幫助他啦。如果我們是新認識的,那我就不會理他了。同樣道理,你現在新認識的人,不會帶給你實時的得益,但幾年之後,大家就自然而然成為一個半熟不生的人了,而人脈對幾年後的你比對現在的你重要得多。你要在幾年後有可以動用的人脈,就要現在開始累積了。

不對等的人脈,follow up也沒用;對等的人脈,發展自然而然

如果你要煩惱如何去follow up,那這個follow up就是巴結了。

不對等的人脈,follow up也沒用。我指的對等不是工資水平,社會地位之類的對等,而是對方有一些吸引到你的東西,你又有沒有一些吸引到對方的東西?

1959年,巴菲特和芒格在一次朋友聚會中一見如故,惺惺相惜,後來成為商業拍檔,控制人類史上最大的投資旗艦,因為他們過人的才智和宏大的野心吸引了對方;一千多年前,47歲的諸葛亮遇見26歲的姜維時,也馬上立心把他收入門下,而姜維果然拜其為師,因為明師與高徒相吸。

這些,就是所謂的對等人脈。

那如果你是在低層,想擁有上層的人脈,該怎樣做呢?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自己提升到那個層次,那你自然就擁有那個層次的人脈,但這短則需要幾年的時間,長則遙遙無期。

最速成的方法,就是擁有令目標層次人物看得起的潛能。諸葛亮遇見姜維時,一個是當時天下最聰明又位高權重的人,一個是被俘的敗軍之將,層次的分別不可謂不大,但姜維讓諸葛亮看到他的潛能啊。那諸葛亮眼中,看到的就是一個十年後的姜維,就是一個對等的人了。

帶過一個外地來的暑期實習生,家裡很富裕,但他來香港那幾個月堅持只花自己的錢,結果明明可以依靠家裡享受生活的他,卻在香港最窮困的貧民窟租住了一個小房間,還要與三十個住戶共享廁所和澡堂。為人謙厚踏實,又總是部門裡最早上班的人之一。如果你遇到這樣的後輩,能不把他看成一個對等的人嗎?


推薦閱讀:

布朗大學到底好不好
科羅拉多學院
美國留學選校四要素
Grassley和川普受挫,國會連否四項移民提案|快訊
海漂系列-----2 如何轉專業

TAG:留學 | 留學美國 | 求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