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年代

題目來源於阿倫· 瓦茲的《心之道——致焦慮的年代》。大概一年前看的書,大致是關於禪學的,看得一知半解,現在印象最深的也只剩下題目了……

時常感到自己活在焦慮中。這焦慮的緣起不在於我在做什麼,而在於周圍的人在做什麼;也不在於周圍的人在做什麼,而在於我始終無法確定把時間花在哪裡是最有意義的。

前天剛看完《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的》,書末的出版社廣告中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贊同,那就是時間是讀者在讀書上最大的投資。我們誠然也面臨很多其他方面的稀缺,譬如存在感非常之強的金錢上的稀缺,以及情感抑或是某種特定的知識技能上的稀缺。但沒有哪一種像時間那麼重要。

在社會的交易中,金錢某種程度上是硬通貨,是一切商品的單位。只要有足夠的金錢,幾乎可以買到市場上有的所有商品。而對於個人而言,時間才是真正的貨幣。花費時間來工作,得到金錢上的報酬;花些時間來社交,維持和朋友家人戀人的關係,滿足情感上的需求;花點時間來學習,獲得知識技能上的提升;或者乾脆花時間睡一覺,為精力的賬戶添一點進賬。人生中所有的一切,都直接或間接的需要付出時間的貨幣。然而每個人的時間又是何其有限!

《稀缺》這本書中有一個觀點,大抵是說明年的deadline看起來沒有明天的deadline那麼緊迫。這聽起來像句廢話。但事實上反映出人們對於稀缺的認知是不客觀、存在畸變的。常常看到類似「如果只剩下三天生命你會如何度過」這樣的表述,也是基於這個道理。其實哪裡用「如果」?對於每個人來說,事實不就是「只剩下X天生命」嗎?只不過我們都預設X是個無限大的數字,存在於遙遠而模糊的未來,好像是一個永遠不會到來的deadline,因此似乎有無限的光陰可以揮霍——「來呀,快活呀,反正有大把時光」。

如果要問什麼決定了今天的我,我估計還是會把基因放在第一位。緊隨其後的就是「過去的時間」 。這些被我作為貨幣花出去的時間,每一段都換成了現在的我的一部分。你也一樣。每個行走在世界上的人,都背負著自己用時間買來的貨物前進。基因目前看來還改變不了,時間便是我們手中有且僅有的自變數。

如何利用這個自變數?這大概就是我焦慮的來源(不知道我是否是孤例)。時間投資的收益可能就像股市一樣,不能說完全無跡可尋,但對多數人來說就是個黑箱,每種時間投資的產出並不像超市的商品那樣明碼標價。當我刷微博玩遊戲虛度時光的時候,當然無可避免的焦慮,因為這就像是在拿錢打水漂玩——有去無回。當我看閑書時,我也焦慮,因為我覺得其他人在學習在進步而讀書的收益實在是縹緲。當我學習時,我還是焦慮,因為我無法證明這確是對未來最有好處的一種利用時間的方法。事實上,找出一個最有價值的時間利用法根本是不可能的,就像在沒有其他線索的情況下找出未來漲幅最大的一支股票。為了避免這種焦慮,我可以選擇不炒股,卻沒辦法不面對時間的流逝。

有時候我也安慰自己。李海鵬寫的《佛祖的一號線》是我挺喜歡的一本書,裡面有很多有趣的比喻。其中兩個我記憶猶新的,一個是他說現在的中國人就像「夏天樹上青青的芒果」,一個是說現代人「成功動機過剩」,說「我們都像是同一列火車的乘客,這火車的司爐工拚命加煤,因為我們想開到月亮上去。」深以為然。雖然我壓根沒看過芒果掛在樹上是什麼樣子,但這個比喻實在是擊中我內心了。我可不就是一個樹上青青的芒果嗎?很飽脹,又還沒成熟。沒想過要去哪,但還是不受控制地拚命加煤想跑得更快。

唉,可問題是我也無法證明到底是「成功動機過剩」的生活更好,還是隨遇而安歲月靜好知足常樂的生活更好。人生的意義才是永恆的問題。


推薦閱讀:

李海鵬為首的ONE實驗室團隊解散?別著急,非虛構好著呢

TAG:焦慮 | 閱讀 | 李海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