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貴族氣質與貴族精神

當人們提及「貴族氣質」或是「貴族精神」時,往往會想到諸如「少言」、「大氣「、「寬容」、「距離感「、「寵辱不驚」等字眼。那麼,這些貴族所共有的品質是否存在一個共同點(即共性的共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即禁慾、克己和自我犧牲。

先讓我們選取幾個方面簡單分析一下:

「不宣洩負面情緒與感情」

當一個人遭遇霉運,心情不好時,其本能反應就是宣洩,對象通常是身邊的人,無論親人、朋友還是不甚熟識的人,以甩臉色、遷怒等方式發脾氣以求紓解。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有兩個:於己,舒心、壓力釋放、盡情盡興;於人,憋屈、窩火、受盡委屈。顯而易見,自己舒服的結果是給別人帶來痛苦,進而也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可能無意識中就引發了別人的反感、厭惡甚至是仇恨。因而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任由自己消化,便成為了最優選擇,也是貴族普遍採用的做法,充滿了濃郁的克己精神。類似的常見場景還有:容錯度低下,在他人犯錯誤時大動肝火,開車「路怒」等等。

「克制愉悅情緒與感情」

平心而論,很多人都能注意到或是意識到負面情緒的控制問題,雖然可能在實際行動中做得不夠好。比較而言,更容易為人所忽視的是正面情緒的控制與管理。

當一個人具備某種優勢時,展現甚至炫耀,都是一種本能行為,或說最順遂自己心理需求的做法,但其反饋也是極為糟糕的:在你不加克制地任由自己的優越感流淌,盡情展現資源優勢時,受眾的反感和厭惡也達到了頂峰。很無奈,守恆律作為大自然的基本法則,充斥在世間的每一個角落——享受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一個圈子裡,無論是校園裡的班級、職場的部門,還是臨時活動湊聚起來的群體,總會有「人見人愛」的美貌女子。出於人類的喜惡本能,男性會希望與之多接觸、交流。與此同時,又不願看到她與其他異性有過多接觸,否則心裡就會不好受。基於上述心理,你很難想像以「不給別人帶來痛苦和麻煩」為行事原則的貴族,會像廣大不懂克制心理欲求的普通人一樣,藉由一切機會接近這位廣受歡迎的異性——除非她是自己未來的妻子。

「舉止得體」

一位秉具貴族氣質者總會給人一種儀態優美的感覺,肩背挺直,沒有任何小動作,用俗語來描述就是時刻「端著」,這其實就是一種克己——對鬆懈體態的剋制。鬆懈通常意味著比緊繃更舒服,比如「含胸駝背」,又比如「抖腿」。美好的儀態莫不是刻苦修鍊的結果,這同樣是守恆律的一種體現。

……

上述「條例」還可以繼續列舉下去,足以寫成一本書。可以想見,各方面的條條框框約束下來,「少言」、「寬容」、「距離感」等等就是自然結果了。

貴族這些行為具有禁慾、克己的特徵,體驗差、違背人類的「享受」本能,可貴族為何還要不約而同地這樣做呢?不只一家一戶如此,也並沒有一本成文的法律或是戒令來強迫貴族這樣做——這才是最令人深思的地方。前面分析提到了讓他人感到舒服、舉手投足呈現美感,但這些絕不足以讓人丟棄「享受」的本能,主動受罪求苦。追求性價比是人類共有的價值觀,每一個人包括貴族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利己主義者」,只是後者會更「精緻」些。

在天平的一端是禁慾克己,另一端如果僅有呈現美感、愉悅他人,是不足以使天平平衡的,需要放置更重的砝碼。這個砝碼就是「避免不良後果甚至殘酷」,例如前面提及的「引發他人厭惡和仇恨」,但這僅僅算是淺顯易見的「顯性」不良後果——淺顯到連很多普通人都能意識到。除此之外,更有無處不在、隱晦而深奧的「隱性」不良後果——只是這部分需要極深的悟性才能感知到。

對此僅舉一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這句古語幾乎為每一個人所熟知,但真正理解的卻寥寥無幾。「死黨」、「稱兄道弟」、「你我不分」這樣甘如醴的「小人之交」,事實上大概率會出問題——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出問題的緣由可以成百上千,一般人都會就事論事地將原因歸結到具體事項上,會認為如果不發生某件事或是不那樣去處理就可以避免這樣的不良結果。而具備頂級悟性的人會敏銳地意識到問題出在或說根源在於「甘如醴」的小人之交方式上,出問題是必然而非偶然。進而就會在之後的人生道路上避免「甘如醴」式的交友,而是適度保持距離,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並把這一智慧傳授給下一代。

必須承認,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人從概率上來說,也更可能在生活上具有過人的悟性;同時,一個或說一代人所經歷的事情是有限的,悟性也並非全時、全領域「滿分」的。因而一代人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也是不夠的,需要經過幾代人的積累和傳承,一個處事之道臻於完美的貴族才會誕生——這也是「貴族需要三代養成」的根本原因。可以說,貴族的種種行為準則是家族多代精英累積下來的人生智慧,是對各種人生場景的處理方式反覆雕琢出來的藝術品。

中國因為自身特殊的文化,造成上千年來貴族階層以及貴族精神的缺失,這一點參見中國在全世界中是否算得上對「世襲」容忍度比較低的國家?-青秩的回答。這一事實也造成了民眾對貴族認識上的偏差,例如歐洲過去的貴族學校,不僅設立大量嚴苛的規章制度,環境也甚為艱苦:吃的不能過飽,穿的不能過暖,睡在硬板床上,冬天開窗睡覺,洗涼水澡……(當然今天這些情況已發生了相當程度的變化——雖然還留有很多遺風,這也正與近百年來歐洲破除世襲貴族制度,貴族文化相應削弱形成了很好的呼應。)

說到中國人對於貴族的認識偏差,登峰造極的就要數戰爭中的犧牲了。同樣基於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歐洲自古以來就實行軍事貴族制度(中國歷史上從未實行過此種制度),很多貴族子弟十二三歲就會被送到「少年軍校」之類的地方接受軍事化教育,在本該是幸福快樂、無憂無慮的年紀過著一種「斯巴達」式的嚴酷生活,其凄苦令人想起古希臘的斯巴達城邦。在歷次戰爭中,貴族理所當然地扮演主要角色,衝鋒在前更是一種傳統。其結果就是戰爭中貴族子弟畸高的陣亡率,以英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例,幾乎每一個家庭在這場戰爭中都有人員犧牲,而貴族出身的軍人陣亡率比平民出身的還要高出一倍,很多家族男丁死絕。而其它國家也「不遑多讓」,一戰和二戰中,無論是貴族傳統濃厚的德國、法國,還是相對平民化的蘇俄,社會上層子弟的陣亡率莫不超出平民子弟。(事實上,歐洲之外的美國和日本也基本如此,美國雖然從立國之初起就沒有實行世襲貴族制度,但作為歐洲人後裔,本質上屬於歐洲文化;日本作為東亞地區人類學的孤島,其自古以來的制度與文化也是與歐洲極其接近,與中國幾乎完全相反的。)

古希臘先賢曾定義奴隸為慾望壓倒理性之人,反之我們可以很好地定義貴族。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惡」的爭論,其實沒有比此更適合說明人類動物屬性的機會了。動物的特徵即為「怎麼舒服怎麼來」,而經過「馴化」的人則是行事充滿顧忌的物種,「知道」不能隨心所欲行事。後天的「馴化」越深,規矩就越多,克己就越嚴重。因而,「人之初」可被視作一隻亟待「馴化」的動物,經過後天的「馴化」才會變成人,與「怎麼舒服怎麼來」的動物區別開。

大多數人都無法意識到,貴族氣質/精神其實是一個極其強大的理論工具,可以解決許許多多的現實問題,終結很多懸而不決的爭論。僅舉一例,假使一個中立者面對兩派爭執:一部分人反對另一部分在社交網路上頻繁張貼孩子的照片,後者則認為「個人網路空間自己作主,不感興趣者可以不看」。中立者會認為雙方的意見都有道理,進而將此問題視作一道無解之題。這正是缺乏理論工具的結果,一旦引入「貴族氣質」這一「利器」,中立者立刻就能得到令自己滿意的解答:一個典型的(歐洲)貴族會怎樣做?不同的行為習慣,固然是人類的自由,但這些各自遵從自己內心的行為方式,卻並非沒有高下之分,而是切實存在「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累積了多代人生智慧,對為人處事之道精雕細琢多個回合,且高度趨同的貴族做法無疑是最優選擇,是一種最為先進的文化。事實上,貴族事事克己與自我犧牲所呈現出來的大氣與絕俗,永遠都是更加富有美感和值得追隨的。

「貴族氣質」這一工具的強大事實上遠超人們想像,單就此文的寫作動機而言,卻是另有用意。人們在爭論問題時,往往都很難說服對方,尤其是歷史、政治類的話題,爭論之後幾乎不會有任何學術意義上的收穫和進展,反而會加劇雙方的分歧甚至仇恨。這一點需要歸咎到最基本的人性缺陷,如果一個人對某個對象(人、群體、國家,或是非生命事物)懷有厭惡、仇恨,那麼就難以客觀地對其進行評定;同樣地,「利益相關」也會對問題探討的客觀性產生扭曲……這些都是典型的「慾望壓倒理性」、對個人喜惡不加抑制的體現,亟需「貴族精神」的洗禮。

PS 貴族氣質/貴族精神並不是說每一位出身貴族的人都具備該品質,而是一種命名法則——這隱含著貴族比之平民有著高得多的概率具備這些品質,即便在貴族群體中也可能連50%都達不到;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平民中具備這些「貴族精神」的連1%都不會有。


推薦閱讀:

TAG:貴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