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中國

中國人總是活得很累,總是很不幸福。

也總是有人抱怨,現在女孩子和她們的丈母娘太現實,談個戀愛,沒車沒房就只能好聚好散。另一 方面,卻也常常有女孩子在寶馬和自行車間猶豫不決。「嫁給"有錢人,哪怕是真愛,也擔心被甩手走人,因為有錢人不缺人追。」嫁給「情深意和的沒錢戀人,又擔心一起奮鬥三十年,到頭來紅杏出牆,老公的寶馬里坐著別的女人。

就在這麼一個極為平常的文化氛圍里,條件不夠優越的男女都受了傷害。然而,更極為弔詭的是,大部分人都在找「別人」身上的原因,而很少去想文化上的病根,就算想到了,也難以改變現狀,絕大多數都選擇了妥協。

我想說,幸福是自己爭取來的,不是別人施捨來的。不管寶馬還是自行車,不是自己的,就可能被開走,就會哭。然而我更知道,在中國,我這麼說,就是會別有一番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韻味。因為這個「別人文化」四溢的圈子裡,女性無時無刻不在被剝奪著為自己奮鬥的權利,男性也在被無形的鏈子牽著,去過別人的生活。

中國人一出生就是別人的。爹媽們經常說,你是我生下來的,所以你必須孝順,必須如何如何。顯然,對於大部分中國式孩子,這是難以反駁的,硬要「頂撞」也說不到點上,更占不了長輩上風。飽受封建文化洗禮的父母,是不會教孩子什麼是人格平等的。發達國家往往從法律層面把孩子當做一個享有人身權利的公民。之所以立法嚴禁虐待孩子的原因,是因為一個公民沒有權利去侵犯另一個公民的人身權利。侵犯另一個公民人身權利就會被法律處置,喪失監護權,孩子被送福利院。而這些,中國孩子可能一生都未曾懂的。

在中國,孩子降生的一刻,就被打上了歸屬權的烙印,就像原罪一樣,要用一生去償和感恩。他或者她首先是一對夫妻的兒子或女兒,其次才是個人。父母對孩子的所有權,就像主人對私產的所有權神聖不可侵犯一樣。無論他如何打孩子,別人都無權過問。而孩子往往也默認了這點,即便不承認,也會被三叔六舅打的不得不「懂事」。而同樣,對孩子具有完全所有權的父母,本身也無形中是「別人」的。他們的主人,或許是父母,或許是家庭中的長者,管事人,也可能是單位的上司。甚至,就連陌生人都會無時無刻的影響著一個人。

對自己父母不好,在哪裡都一樣可恨。但是封建文化卻把孝和順強行聯繫在一起,神權般的賦予對尊敬父母的定義,就是無條件的獻出靈魂,變成一具人偶,直到有了妻子,兒子,下級等等的時候,再佔有別人。

家族,甚至宗族的長者擁有父親,父親擁有母親,父母擁有兒子,兒子又擁有另一個妻子,然後繼續佔有下一輩的孩子。同理,在單位的上下級中也是一樣。完美無瑕的封建金字塔等級,每個人都有附庸,也戴著鎖鏈

這條鎖鏈叫封建。封建的小農文化中,家長的意志是絕對權威的。物質的缺乏和血緣的注重,使同一個姓氏,同一個親族的人被緊密的束縛在一起。沒有人的生活是自己的,所有人都在為了別人而活,即使站在金字塔尖的人,皇帝,也會因為明爭暗鬥,在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之時,戴著更多更沉重的鏈子。

封建禮教下的婦女,是更為不自由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意味著即使丈夫是雞和狗,也必須無條件的服從。然而其實,她們的丈夫往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比家畜的自由,並不多多少。中國還有一句老話,叫養兒防老。生下孩子,撫養長大,目的就是將來百依百順的伺候自己。封建文化是不平等的文化,而所謂的一些「傳統美德」和「鄉土文化」,更是以教化般的做法,將這種不平等和層層佔有的文化合理化甚至神聖化。所以在封建文化的基礎上,人是不能對父母擁有孩子,丈夫擁有妻子進行駁斥的。對封建道德抱有懷疑態度的人,也都被打上了「不孝」的烙印,家譜畫圈,趕出家門,釘在恥辱柱上。而駁倒落後的文化糟粕的方法,只有引入一個更先進的文化,讓落後的東西無地自容,比如我「西洋之學」中的「人格平等」後,父母虐待孩子的行為便不再具備合理性了,對於常人,做到這些是非常困難的,更難從根上說服上一代人。

於是乎,在這個人人為別人而活的世界裡,每個人都逐級傳導著壓迫和傷害。女人結婚後,就默認屬於了「別人」。於是婚前,男人會拐彎抹角的討好女人,連哄帶騙的讓她進「圍城」,之後便從僕人搖身一變成了主人,無論是家暴還是彩旗飄飄,「好女人」都要默默的承受。而來自封建道德的「寧拆十座墳不毀一樁婚」,使在中國離婚難上加難,尤其是如果一方死活不願意離婚,另一方的苦難和不幸很可能持續數年甚至十多年。這樣婚姻必然是舉足輕重的,稍微聰明的女人就會把婚姻當做一種投資,處處分析失敗風險,婚姻實質上變成了一種博弈和賭注,更何況往往一半的籌碼還掌握在父母的手裡。

中國本土化的女權主義往往側重強調婚姻束縛女人,儘管實際上,一夫一妻的婚姻關係中,男人受束縛更多。真相是,所有的封建關係中,處處的充滿了壓迫和佔有,哪怕帶著血緣這種神聖字眼的關係。我知道,人們難以認同這個觀點,封建禮教對中國人的影響實在是深入骨髓的。幾乎沒有父母會把孩子當做一個和自己平等的人。

當然,解除一段從屬關係,不去為了別人而活,「別人們」是不樂意的,同意幫人摘掉鎖鏈的人,也就難逃千夫所指。不為別人活著的女人,叫做不賢,不為別人活著的兒子,就是不孝。有人為了愛情私奔則是整個家族的恥辱。封建禮教為摘鎖鏈定了背德的罪。

而在某些口熟能詳的發達國家,女人並不會認為結婚是一生中最隆重的事。情投意合便走向紅地毯,而一旦感情破裂,便毫不猶豫的分開,重新去尋覓一段浪漫。即使是四十五歲的單身女人,依舊樂觀陽光,散發著生命的光彩。

人人戴著鎖鏈的文化,自然是穩定的,堅固的像千年的頑石,即使偶然一兩個人醒來,也難以撼動其分毫。所有人,明明承受著痛苦,卻找不到苦難來自何方,只是從自己的所有物上,榨取著自己所失去的快樂,卻終不得幸福。

每個人兒時,都有個別人的孩子,總是學習,從來不玩。因為封建文化是極其要面子的,一個人的面子不但屬於自己,更屬於家族,宗族。一個人的羞恥,整個家族都會為之蒙羞。所以,人們不敢表現的與眾不同,不敢追求自我,因為他們都有著附庸,讓附庸跟著丟人,自己就會遭到處置。輪到說自己孩子的時候,所有父母都會說優點,說從不玩,說聽話。就這樣,每個孩子都變成了別人家的好孩子。封建家長們也經常說,你如何如何讓我在單位抬不起頭來,無意中就流露出了那股「面子」文化的裹腳布的臭味。所謂「為了孩子好」這樣的一半自欺欺人的話,也就無意中露了本來面目。

當孩子上了大學,父母不再為早戀而丟人時,便會以另一種極端的態度,催促孩子早點戀愛,娶老婆,嫁人,生大胖小子。在禁慾和壓迫中度過了青春,對戀愛一無所知的孩子們,又被面子驅趕著匆匆趕往情場。大男孩不懂浪漫,自私自利,把女人視為財產。而大女孩則缺乏戀愛方面的教育,更容易被情場浪子的甜言蜜語迷惑,而留下終生難以忘卻的傷痛。

一些外國留學生,對中國女生好「搞定」甚至感到吃驚,戲稱她們為easy girl。每個被easy傷了的中國女孩子背後,往往都有一對無心無意中惡貫滿盈的父母。發達國家的女孩不那麼easy的原因,正是父母對孩子戀愛教育足夠,尊重孩子人格和個人權利的父母,是打心眼裡希望孩子過上幸福的生活的。足夠的戀愛和性方面的教育,讓孩子對浪子的套路有深刻的認識,自然就相對難以受傷。

一些中國優秀的女孩在明白這些之後,選擇了外嫁,移民。落後地區的女性因為追求更高的自我生活空間和人身權利,向外流出,不止是中國的問題。

「別人」文化不止讓親情戴上了鎖鏈,也讓整個社會呈現了種種病態。「面子文化」在現代職場中,表現的是一副人浮於事的糟糕氛圍,下屬提建議,出觀點,會讓上級「沒面子」而遭到冷遇。會鑽營,會說話,會送禮的人,哪怕其他方面一塌糊塗,也會在管理「落後」的無數組織中鑽上高位。

誰表現「各色」,便會被群體打壓,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封建的鎖鏈讓所有人的「面子」聯繫在了一起,誰拒絕和別人一樣,誰就有罪。就是這樣,來自班級,同事的風言風語,會有超常的殺傷力,會讓一個人被整個群體不屑打交道,被欺凌,被孤立,直到磨掉所有稜角,成為另一個別人。每個人為了防止被說閑話,什麼都隨大流,這個中國,也就變成了十多億人,一個活法的地方。每個人都顫顫巍巍的,為了別人的看法和嘴巴活著。哪怕在羨慕嫉妒有錢人時,會說「英雄錢財不問出處」,然而輪到自己,卻難以邁出框架一步,都在泯然眾人中,了此一生。

中國人的文化就是這樣,病態的崇拜著整齊感。恨不得所有樹木,所有樓房都一樣高,所有男人,女人都穿一個風格的服裝,才顯得秩序井然。對於色彩明亮,不整潔的街頭藝術和彰顯自我的文化,有著本能般的排斥。一個女孩子留短髮,或者男孩子不剃成「板寸」而稍微留長一點頭髮,都會遭到親戚和鄰居冷眼,丟爹媽的人。深受著這種文化熏陶的父母,心裡也不會有「自由」的概念,不會對街坊鄰居說,孩子怎麼活是他們的自由,沒惹上你,你不該過問。父母們更只會用千年傳襲下來的暴力和權威,把自己的所有物變成一個別人。就是這樣,中國文化就像四合院般,整整齊齊的,一條街上,都是別人。

都在為別人而活的社會,更遑論有什麼社會責任感存在。為了別人而活的人,是極其自私的,因為只有泯然眾人,把責任和權利都毫無保留的呈遞給上級和整個社會,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人並非真心實意的願意變成別人,而是誰不做別人,往往就會遭到封建文化的打壓。結果輕則爹媽懲罰,重則趕出家門,失業。每個人脖子上的,封建的絞索,正是每個「別人」都在牽著的,也足以讓人每個人窒息。人們為了自己不受到懲罰,戰戰兢兢的做著別人,拚命維護著這麼個弔詭的文化怪圈。而怎樣管理這麼個組織,自然是封建家長們的事,「底下人」無權過問,也不會去想。「底下人」只會要糖而不願意負責任,既然自己接受著別人的世界,自然該受到相應的待遇。當自己攀登到封建階梯稍上層的時候,自然變成了擁有下層人的封建家長,一個人承擔起所有的責任的同時,同時享有生殺予奪的權利。

所以,中國是個缺乏責任感的國度,畢竟,人只需要對附庸負責。員工不需要對企業負責,只需要對上級負責。人民不需要對社會負責,只需要對「家長」負責。官員不需要對人民負責,至需要對上司負責。而本質上,還是只對自己的利益負責。所以我並不覺得中國適合什麼「普選民主」,習慣了在人格不平等中層層壓榨的人們,不會考慮選票和整個社會,整個中國的利益有何關聯,而只會毫不猶豫的把權利變現,然後把責任都給別人,而管理者,出於怕事和不尊重別人的權利,習慣性的一刀切和毫無溫情的統治。導致新生事物在中國就是「一放就亂,一管就死」。 一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國家,註定只能在活在封建家長的絞索和鐵鞭下。

在封建文化中受苦久了的人,窮其一生,也難以想到,為自己幸福而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者。所以,發達國家的人會享受生活,會到處旅遊,會覺得生活多姿多彩。而不被「別人」所左右,所傷害,能有真心所愛的事物,能夠平等的尊重,理解,體諒人們的人,才會對周圍的一切抱有溫情。一個自由,平等的國度,才會有人文主義生根發芽的土壤。缺乏人文主義,只有逐利的市儈風氣的「別人」社會,註定每個人都是受害者,每個人也都是加害者。而在這種互相加害的環境里,每個人都在輾轉紅塵間,失去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的能力和資格。

當婚姻變成了佔有,結婚變成了博弈,何談婚後幸福?當親情變成了擁有,以血緣為名傷害孩子的人身權利變成理所當然,孩子難忍壓力自殺的悲劇,怎麼會不頻頻上演?這些悲劇中,沒有人是幸福的,也沒有人有資格擁有幸福。

中國人一出生就是帶著鎖鏈的,鐵鏈的名字叫封建。每個人都這樣被鎖鏈束縛著,在這片滿是傷痛的土地上往複爬行。整個神州,也在鎖鏈里,蠕動千年。

也許我們註定無法改變世界,於是我把期待寄託於時間之上。也許在未來,會有更多的人留意到這一點,會勇敢的摘下封建的鐐銬,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也給與別人平等的尊重。或許到那個時候,整個中國才會不再是一個病態而痛苦的鬼地方。


推薦閱讀:

關於建水紫陶,有哪些常見的謠言與誤區?| 第一篇:製作工序
儺戲人物(一)
聖誕節逛窯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
溯源:茶葉雅稱的一些故事

TAG:中國傳統文化 | 中國 | 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