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世界虛幻,那現實世界存在到底有何意義?
《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理論上說,現實世界只是個借假修真的道場,那麼人們的認真、爭執有什麼可認真、可爭執的。既然都是假,都是夢幻泡影,那現實世界存在到底有什麼意義?難道只為考驗人心而設?
如果說真理是大海,那現實世界就是泡沫。
泡沫也是大海的一部分,但是兩者的特性是完全不同的。大海廣闊無邊,此消彼長,住在其中,你永遠也不用擔心它會枯竭。
但泡沫不一樣,它形成的很快,消失的也很快。所謂因果輪迴,就是生命從一個泡沫進入另一個泡沫當中,如此輾轉反覆,活的很辛苦。明明放下就是一片大海,也不懂得安然地住進去。
佛陀明確說過,有一些問題,他不回答,這些問題非常耗費時間,於解脫無益,這便是佛教中著名的十四無記【即如果有人來問大約十四類問題,佛陀對這些問題不予回應】
1、世界恆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會恆常存在。(「世無常」)
3、世界恆常而又不恆常。(「世非有常非無常」)
4、世界非恆常非非恆常。(「世非有常非無常」)
5、世界有邊際。(「世有邊」)
6、世界無邊際。(「世無邊」)
7、世界有邊際而有無邊際。(「世有邊無邊」)
8、世界非有邊際非無邊際。(「世非有邊非無邊」)
9、生命即是物質身體。(「命即身」)
10、生命與物質身體並非同一。(「命異身」)
11、佛死後還存在。(「如來死後有」)
12、佛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無」)
13、佛死後存在而又不存在。(「如來死後亦有亦無」)
14、佛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世界是否是虛幻的? 現實世界存在到底有何意義?
這種問題是在第一到第八個觀點之間跳躍。
而佛陀認為這些問題是戲論,對這些問題的態度是:如此論者,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
佛不光自己不回應這些問題,也不讓他的弟子為這些問題浪費時間,要知道不是只有佛和他的聖弟子滅後的人們才對這些問題感興趣,佛和他的聖弟子在世的時候,各種沙門和婆羅門對這些問題也是非常感興趣,經常進行辯論,甚至可以說,任何時代的人,只要發展出社會文明,一定會對1--8類問題感興趣,反覆辯論。
但是佛對這類問題的態度始終是:如此論者,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
所以說如果有人看到「佛教『中有對這些問題給出答案,那就不會是佛本人和佛親傳的聖弟子所說的。
雜阿含第40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或謂世間有常,或謂世間無常、世間有常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有邊無邊 、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爾時,世尊一處坐禪,以天耳聞諸比丘集於食堂論議之聲。聞已,往詣食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眾多聚集,何所言說?」
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眾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論,或說有常,或說無常……」如上廣說。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論議。所以者何?如此論者,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汝等比丘應如是論議:『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如是論議,是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巴利經藏中部第六十 無戲論經(Apa??aka Sutta)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比丘僧團的擁簇下在拘羅國(Kosalan)漫遊,他們終於抵達了拘羅國婆羅門集居名謂薩羅(S?l?)的村落。
薩羅村裡的婆羅門在家眾聽聞:「釋迦(Sakyan)族人沙門喬答摩(Gotama)從釋迦族出離,在比丘僧團的擁簇下在拘羅國漫遊已抵達了薩羅。現在,歌頌喬答摩的傳聞如此地散布:『此世尊是阿羅漢、圓滿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能受馴服之人的無上調御者、天人師、佛陀、世尊。他向這有神、有魔王、有梵天的世間,向這有沙門、有婆羅門、有國王、有平民的世人宣說他自己透過親證智證悟之法。他教的法初善、中善及後善,義理與辭句皆正確,而且他開顯圓滿與完全清凈的梵行生活。』能見此阿羅漢是很有益的。」
於是,薩羅村裡的婆羅門在家眾前去謁見世尊。 有些向世尊禮敬後便坐在一旁;有些則和世尊互相問候,謙恭的客套話說完後便坐在一旁;有些以虔誠的手勢頂禮世尊后便坐在一旁;有些向世尊自報他們的姓名及家族後便坐在一旁;有些則保持沉默地坐在一旁。
當他們都就坐後,世尊問道:「在家眾,是否有任何師尊得到你們的認可從而獲得理性的信心呢?」
「沒有,尊者。沒有任何師尊得到我們的認可及理性的信心。」
「在家眾,既然你們還沒尋覓到適合的師尊,你們可實行及修習這無戲論(Apa??akadhamma)的教義。接受與實行這無戲論的教義後,它將帶給你長遠的福利與快樂。但什麼是無戲論的教義呢?」
虛無主義(Natthikav?da)
「在家眾,某些沙門和婆羅門有此學說和觀點:『無物可給、無物可供、無物可獻;無善惡業無因果;沒這世間也沒他世;沒母也沒父;沒緣自再生的眾生;無有本事及有德行的沙門和婆羅門可透過親證智證悟之法向這世間與他世宣說。』
某些沙門和婆羅門有與此學說相反的觀點,他們如此說:『有物可給、有物可供、有物可獻;善惡業有因果;有這世間也有他世;有母也有父;有緣自再生的眾生;卓越及有德行的沙門和婆羅門可透過親證智證悟之法向這世間與他世宣說。』在家眾,你們怎樣想呢?那些沙門和婆羅門的學說是否互相衝突呢?」
「是的,尊者。」
「在此,在家眾,可預測到那些有此學說和觀點:『無物可給… 無有本事及有德行的沙門和婆羅門可透過親證智證悟之法向這世間與他世宣說。』的沙門和婆羅門將迴避此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和意善行,他們可能實行及修習此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和意惡行。為什麼是那樣呢?因為那些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既沒見到不善法的危險、剝蝕與污穢也不曉得善法的功德與清凈。
確是有他世而某人則有此觀點:『無他世』,那即是邪見。確是有他世而某人則有此思惟:『無他世』,那即是邪思惟。確是有他世而某人則做了這項聲明:『無他世』,那即是不正語。確是有他世而某人則說:『無他世』,那即是對抗知有他世的阿羅漢。確是有他世而某人則說服他人確信:『無他世』,那即是使他人信服不正法;為了說服他人確信不正法,從而他遺棄了以往所持有的任何清凈德行(sus′lya)而被腐敗的舉止(dus′lya)所取代。這些不善法;即:邪見、邪思惟、不正語、與聖者對抗、說服他人確信不正法、讚揚自己毀謗他人都是促成某人持有邪見的因素。
對予此事,智者如此思惟:『如果沒他世,那麼在身體解散死亡後,這好人已毫無危險了(sotthi)。但如有他世,那麼在身體解散死亡後,他將處於被剝奪的狀態、趣向惡道、墮入萬劫不復之地甚至地獄。現在,不管那些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的言論是否真實,讓我認為沒他世,然而當下智者還是譴責他為持有虛無主義之邪見的德行敗壞者。在另一方面,如有他世,那麼此人就陷入了以下這兩個狀況;即:當下被智者所譴責和在身體解散死亡後,他將處於被剝奪的狀態、趣向惡道、墮入萬劫不復之地甚至地獄。他已錯誤地接受與實行此無戲論的教義,偏向了一方而忽略了善法。
在此,在家眾,可預測到那些有此學說和觀點:『有物可給… 卓越及有德行的沙門和婆羅門可透過親證智證悟之法向這世間與他世宣說。』的沙門和婆羅門將迴避此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和意惡行,他們可能實行及修習此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和意善行。為什麼是那樣呢?因為那些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看見了不善法的危險、剝蝕與污穢也知曉善法的功德與清凈。
確是有他世而某人有此觀點:『有他世』,那即是正見。確是有他世而某人有此思惟:『有他世』,那即是正思惟。確是有他世而某人做了這項聲明:『有他世』,那即是正語。確是有他世而某人說:『有他世』,那即是不對抗知有他世的阿羅漢。確是有他世而某人說服他人確信:『有他世』,那即是使他人信服正法;為了說服他人確信正法,從而他遺棄了以往所持有的任何腐敗的舉止而被清凈德行所取代。這些善法;即:正見、正思惟、正語、不與聖者對抗、說服他人確信正法、不贊己也不毀謗他人都是促成某人持有正見的因素。
對予此事,智者如此思惟:『如果有他世,那麼在身體解散死亡後,這好人將再生於善道甚至於天界。現在,不管那些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的言論是否真實,讓我認為沒他世,然而當下智者還是讚揚他為持有證言論(Atthikav?da)之正見的有德行者。在另一方面,如有他世,那麼此人就幸運地投到了兩個獎賞;即:當下被智者所讚揚和在身體解散死亡後,他將再生於善道甚至於天界。他已正確地接受與實行此無戲論的教義,充滿兩方而捨棄了不善法。
無造業主義(Akirikav?da)
在家眾,某些沙門和婆羅門有此學說與觀點:『自做或使他人做、自殘或殘害他人、自我折磨或折磨他人、自悲或使他人悲傷、自製或壓制他人、自脅或脅迫他人、殺生、偷盜、暴闖入屋、侵吞財富、犯了夜盜、在公路上伏擊、引誘他人妻、說謊,諸事並無罪惡也無造惡者。假使以剃刀輪把這大地的眾生輾成一團肉、一堆肉,根據此論它不是惡事也不會有惡的果報。假使某人沿著恆河南岸扼殺及屠宰、自殘或殘害他人、自我折磨或折磨他人,根據此論它不是惡事也不會有惡的果報。假使某人沿著恆河北岸贈禮也促使他人贈禮、供養也促使他人供養,根據此論它不是功德事也不會有功德的果報。憑據布施、馴服自我、防護、說正語,都不是功德事也不會有功德的果報。
某些沙門和婆羅門有與此學說相反的觀點,他們如此說:『自做或使他人做、自殘或殘害他人…說謊,諸事都是造惡者所犯的罪惡。假使以剃刀輪把這大地的眾生輾成一團肉、一堆肉,根據 此論它是惡事也將面臨惡報。假使某人沿著恆河南岸扼殺及屠宰、自殘或殘害他人、自我折磨或折磨他人,根據此論它是惡事也將面臨惡報。假使某人沿著恆河北岸贈禮也促使他人贈禮、供養也促使他人供養,根據此論它是功德事也將獲得功德的果報。憑據布施、馴服自我、防護、說正語,都是功德事也將獲得功德的果報。在家眾,你們怎樣想呢?那些沙門和婆羅門的學說是否互相衝突呢?」
「是的,尊者。」
「在此,在家眾,可預測到那些有此學說和觀點:『自做或使他人做…都不是功德事也沒有功德的果報。』的沙門和婆羅門將迴避此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和意善行,他們可能實行及修習此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和意惡行。為什麼是那樣呢?因為那些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既沒見到不善法的危險、剝蝕與污穢也不曉得善法的功德與清凈。
確是有造業,某人則有此觀點:『沒造業』,那即是邪見。確是有造業世而某人則有此思惟:『沒造業』,那即是邪思惟。確是有造業而某人則做了這項聲明:『沒造業』,那即是不正語。確是有造業而某人則說:『沒造業』,那即是對抗知有造業的阿羅漢。確是有造業而某人則說服他人確信:『沒造業』,那即是使他人信服不正法;為了說服他人確信不正法,從而他遺棄了以往所持有的任何清凈德行而被腐敗的舉止所取代。這些不善法;即:邪見、邪思惟、不正語、與聖者對抗、說服他人確信不正法、讚揚自己毀謗他人都是促成某人持有邪見的因素。
對予此事,智者如此思惟:『如果沒造業,那麼在身體解散死亡後,這好人已毫無危險了。但如有造業,那麼在身體解散死亡後,他將處於被剝奪的狀態、趣向惡道、墮入萬劫不復之地甚至地獄。現在,不管那些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的言論是否真實,讓我認為沒造業,然而當下智者還是譴責他為持有無造業主義之邪見的德行敗壞者。在另一方面,如有造業,那麼此人就陷入了這兩個狀況;即:當下被智者所譴責和在身體解散死亡後,他將處於被剝奪的狀態、趣向惡道、墮入萬劫不復之地甚至地獄。他已錯誤地接受與實行此無戲論的教義,偏向了一方而忽略了善法。
在此,在家眾,可預測到那些有此學說和觀點:『自做或促使他人做…是功德事也將獲得功德的果報。』的沙門和婆羅門將迴避此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和意惡行,他們可能實行及修習此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和意善行。為什麼是那樣呢?因為那些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看見了不善法的危險、剝蝕與污穢也知曉善法的功德與清凈。
確是有造業,某人有此觀點:『有造業』,那即是正見。確是有造業世而某人有此思惟:『有造業』,那即是正思惟。確是有造業而某人做了這項聲明:『有造業』,那即是正語。確是有造業而某人說:『有造業』,那即不是對抗知有造業的阿羅漢。確是有造業而某人說服他人確信:『有造業』,那即是使他人信服正法;為了說服他人確信正法,從而他遺棄了以往所持有的任何腐敗的舉止而被清凈德行所取代。這些善法;即:正見、正思惟、正語、不與聖者對抗、說服他人確信正法、不贊己也不毀謗他人皆是促成某人持有正見的因素。
對予此事,智者如此思惟:『如果有造業,那麼在身體解散死亡後,這好人將再生於善道甚至於天界。現在,不管那些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言論是否真實,讓我認為無造業,然而當下智者讚揚他為持有造業主義之正見的有德行者。在另一方面,如有造業,那麼此人就幸運地投到了兩個獎賞;即:當下被智者所讚揚和在身體解散死亡後,他將再生於善道甚至於天界。他已正確地接受與實行此無戲論的教義,充滿二方而捨棄了不善法。
無因果關係之學說(Ahetukav?da)
在家眾,某些沙門和婆羅門有此學說與觀點:『眾生污穢沒因緣;沒起因或因素導致眾生污穢,眾生清凈沒因緣;沒起因或因素可促使眾生清凈。無動力、無能力、無人為實力、無人為耐力。所有的眾生、所有活著的眾生、所有能見到形體的眾生、所有的靈魂都沒有征服力、動力和能力,他們被命運、環境、自然界所塑造,在六個階級(abhij?ti)中體驗樂與苦。
某些沙門和婆羅門有與此學說相反的觀點,他們如此說:『眾生污穢有因緣;由於起因或因素導致眾生污穢,眾生清凈有因緣;由於起因或因素促使眾生清凈。有動力、有能力、有人為實力、有人為耐力。並不是所有的眾生、所有活著的眾生、所有能見到形體的眾生、所有的靈魂都沒有征服力、動力和能力,他們都是被命運、環境、自然界所塑造,在六個階級中體驗樂與苦的。』在家眾,你們怎樣想呢?那些沙門和婆羅門的學說是否互相衝突呢?」
「是的,尊者。」
「在此,在家眾,可預測到那些有此學說和觀點:『眾生污穢沒因緣…在六個階級中體驗樂與苦。』的沙門和婆羅門將迴避此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和意善行,他們可能實行及修習此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和意惡行。為什麼是那樣呢?因為那些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既沒見到不善法的危險、剝蝕與污穢也不曉得善法的功德與清凈。
確是有因緣,某人則有此觀點:『無因緣』,那即是邪見。確是有因緣而某人則有此思惟:『無因緣』,那即是邪思惟。確是有因緣而某人則做了這項聲明:『無因緣』,那即是不正語。確是有因緣而某人則說:『無因緣』,那即是對抗知有因緣的阿羅漢。確是有因緣而某人則說服他人確信:『無因緣』,那即是使他人信服不正法;為了說服他人確信不正法,從而他遺棄了以往所持有的任何清凈德行而被腐敗的舉止所取代。這些不善法;即:邪見、邪思惟、不正語、與聖者對抗、說服他人確信不正法、讚揚自己毀謗他人都是促成某人持有邪見的因素。
對予此事,智者如此思惟:『如果無因緣,那麼在身體解散死亡後,這好人已毫無危險了。但如有因緣,那麼在身體解散死亡後,他將處於被剝奪的狀態、趣向惡道、墮入萬劫不復之地甚至地獄。現在,不管那些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的言論是否真實,讓我認為無因緣,然而當下智者還是譴責他為持有無因緣主義之邪見的德行敗壞者。在另一方面,如有因緣,那麼此人就陷入了這兩個狀況;即:當下被智者所譴責和在身體解散死亡後,他將處於被剝奪的狀態、趣向惡道、墮入萬劫不復之地甚至地獄。他已錯誤地接受與實行此無戲論的教義,偏向了一方而忽略了善法。
在此,在家眾,可預測到那些有此學說和觀點:『眾生污穢有因緣…在六個階級中體驗樂與苦。』的沙門和婆羅門將迴避此三不善法;即:身惡行、口惡行和意惡行,他們可能實行及修習此三善法;即:身善行、口善行和意善行。為什麼是那樣呢?因為那些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看見了不善法的危險、剝蝕與污穢也知曉善法的功德與清凈。
確是有造業,某人有此觀點:『有因緣』,那即是正見。確是有因緣而某人有此思惟:『有因緣』,那即是正思惟。確是有因緣而某人做了這項聲明:『有因緣』,那即是正語。確是有因緣而某人說:『有因緣』,那即不是對抗知有因緣的阿羅漢。確是有因緣而某人說服他人確信:『有因緣』,那即是使他人信服正法;為了說服他人確信正法,從而他遺棄了以往所持有的任何腐敗的舉止而被清凈德行所取代。這些善法;即:正見、正思惟、正語、不與聖者對抗、說服他人確信正法、不贊己也不毀謗他人皆是促成某人持有正見的因素。
對予此事,智者如此思惟:『如果有因緣,那麼在身體解散死亡後,這好人將再生於善道甚至於天界。現在,不管那些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言論是否真實,讓我認為無因緣,然而當下智者讚揚他為持有因緣主義之正見的有德行者。在另一方面,如有因緣,那麼此人就幸運地投到了兩個獎賞;即:當下被智者所讚揚和在身體解散死亡後,他將再生於善道甚至於天界。他已正確地接受與實行此無戲論的教義,充滿兩方而捨棄了不善法。
沒無色界(Arèp?vacara)
在家眾,某些沙門和婆羅門有此學說與觀點:『很明確地那是沒無色界的。』
某些沙門和婆羅門有與此學說相反的觀點,他們如此說:『很明確地那是有無色界。』在家眾,你怎樣想呢?那些沙門和婆羅門的學說是否互相衝突呢?」
「是的,尊者。」
「對予此事,智者如此思惟:『那些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持有此學說與觀點:〔很明確地那是沒無色界的。〕但我則不曾見到。其他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持有此學說與觀點:〔很明確地那是有無色界的。〕但我則不曾了知。假使在無知見與了知的情況下,我偏向一方而宣稱:〔唯有這是真實的,其他的則是錯誤的〕那將不適合於我。目前,如持有此學說與觀點:〔很明確地那是沒無色界的。〕的沙門和婆羅門之言論是真實的,我依然有可能再生〔死亡後〕於由心識所構成色界。但如持有此學說與觀點:〔很明確地那是有無色界的。〕的沙門和婆羅門之言論是真實的,我依然有可能再生〔死亡後〕於由想所構成無色界。緊握權杖與武器、爭吵、吵鬧、爭執、區別、敵意和不正語皆依據色身而出現,但這些〔煩惱〕在無色界是完全不存在的。如此地省思後,他修習厭惡、滅除及止息諸色之道。
無生物止息(Bhavanirodha)
在家眾,某些沙門和婆羅門有此學說與觀點:『很明確地那是無生物止息的。』
某些沙門和婆羅門有與此學說相反的觀點,他們如此說:『很明確地那是有生物止息的。』在家眾,你們怎樣想呢?那些沙門和婆羅門的學說是否互相衝突呢?」
「是的,尊者。」
「對予此事,智者如此思惟:『那些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持有此學說與觀點:〔很明確地那是無生物止息的。〕但我則不曾見到。其他卓越的沙門和婆羅門持有此學說與觀點:〔很明確地那是有生物止息的。〕但我則不曾了知。假使在無知見與了知的情況下,我偏向一方而宣稱:〔唯有這是真實的,其他的則是錯誤的〕那將不適合於我。現在,如持有此學說與觀點:〔很明確地那是無生物止息的。〕的沙門和婆羅門之言論是真實的,我依然有可能再生〔死亡後〕於由想所構成無色界。但如持有此學說與觀點:〔很明確地那是有生物止息的。〕的沙門和婆羅門之言論是真實的,我依然有可能當下體證無餘涅盤。持有此學說與觀點:〔很明確地那是無生物止息的。〕的沙門和婆羅門之言論與慾望、束縛、愛樂、執著、耽著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持有此學說與觀點:〔很明確地那是有生物止息的。〕的沙門和婆羅門之言論則與無慾望、無束縛、無愛樂、無執著、無耽著有著緊密的連繫。如此地省思後,他修習厭惡、滅除及止息諸生物之道。
四種人
在家眾,在這世間有四種人。是哪四種?在此,有一種人折磨自己,實行折磨自己的修行。在此,有一種人折磨別人,實行折磨別人的修行。在此,有一種人折磨自己,實行折磨自己的修行,而且也折磨別人,實行折磨別人的修行。在此,有一種人不折磨自己,不實行折磨自己的修行,而且也不折磨別人,不實行折磨別人的修行;由於他不折磨自己也不折磨別人,他當下便已無餓、寂滅和寂靜,他安住於體驗快樂,自己已變得最殊勝。
在家眾,哪一種人折磨自己、實行折磨自己的修行?在此,有某人裸體,排斥習俗…(如第五十一篇,第八段)如此他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實行折磨和折騰身體地過活。這種人稱為折磨自己、實行折磨自己的修行的人。
在家眾,哪一種人折磨別人、實行折磨別人的修行?在此,有某人是宰羊的屠夫…(如第五十一篇,第九段)或是從事任何其他諸如此類血腥職業的人。這種人稱為折磨別人、實行折磨別人的修行的人。
在家眾,哪一種人折磨自己、實行折磨自己的修行的人,而且也折磨別人、實行折磨別人的修行?在此,有某人是加冕的剎帝利王或富有的婆羅門…(如第五十一篇,第十段)接著,他的奴隸、信差和傭人帶著害怕及被威脅會受懲罰所刺激而淚眼汪汪地做準備工作。這種人稱為折磨自己、實行折磨自己的修行的人、也折磨別人、實行折磨別人的修行的人。
在家眾,哪一種人不折磨自己、不實行折磨自己的修行、而且也不折磨別人、不實行折磨別人的修行;由於不折磨自己也不折磨別人,他當下便已無餓、寂滅和寂靜,他安住於體驗快樂,自己已變得最殊勝?
在此,在家眾,如來出現在世間…(如第五十一篇,第十二至二十七段)他了知:『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受後有。』
在家眾,這種人稱為不折磨自己、不實行折磨自己的修行、而且也不折磨別人、不實行折磨別人的修行的人;由於不折磨自己也不折磨別人,他當下便已無餓、寂滅和寂靜,他安住於體驗快樂,自己已變得最殊勝。」
當此話說完後,薩羅村裡的婆羅門在家眾向世尊說:「善哉!喬達摩。善哉!喬達摩。喬達摩以種種方法使佛法通俗明徹,就好像他能扶起被推翻的,揭露被隱藏的,指示失途者迷津或在黑暗中為眼明者撐燈使其可見諸色。我們向喬達摩,法及僧團比丘祈求歸依。從今以後,願喬達摩認我們為終生歸依他的優婆塞。」
中阿含例品箭喻經第十 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鬘童子獨安靖處。燕坐思惟。心作是念。所謂此見。世尊舍置除卻。不盡通說。謂世有常。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我不欲此。我不忍此。我不可此。若世尊為我一向說世有常者。我從彼學梵行。若世尊不為我一向說世有常者。我當難詰彼。舍之而去。如是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若世尊為我一向說此是真諦。余皆虛妄言者。我從彼學梵行。若世尊不為我一向說此是真諦。余皆虛妄言者。我當難詰彼。舍之而去 於是。尊者鬘童子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今獨安靖處。燕坐思惟。心作是念。所謂此見。世尊舍置除卻。不盡通說。謂世有常。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我不欲此。我不忍此。我不可此。若世尊一向知世有常者。世尊。當為我說。若世尊不一向知世有常者。當直言不知也。如是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若世尊一向知此是真諦。余皆虛妄言者。世尊。當為我說。若世尊不一向知此是真諦。余皆虛妄言者。當直言不知也 世尊問曰。鬘童子。我本頗為汝如是說世有常。汝來從我學梵行耶 鬘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我本頗為汝如是說此是真諦。余皆虛妄言。汝來從我學梵行耶 鬘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鬘童子。汝本頗向我說。若世尊為我一向說世有常者。我當從世尊學梵行耶 鬘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鬘童子。汝本頗向我說。若世尊為我一向說此是真諦。余皆虛妄言者。我當從世尊學梵行耶 鬘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鬘童子。我本不向汝有所說。汝本亦不向我有所說。汝愚痴人。何故虛妄誣謗我耶 於是。尊者鬘童子為世尊面訶責數。內懷憂戚。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伺 於是。世尊面訶鬘童子已。告諸比丘。若有愚痴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為我一向說世有常者。我不從世尊學梵行。彼愚痴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如是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若有愚痴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為我一向說此是真諦。余皆虛妄言者。我不從世尊學梵行。彼愚痴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 猶如有人身被毒箭。因毒箭故。受極重苦。彼見親族憐念愍傷。為求利義饒益安隱。便求箭醫。然彼人者方作是念。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彼人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為長.短.粗.細。為黑.白.不黑不白。為剎利族。梵志.居士.工師族。為東方.南方.西方.比方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彼弓為柘.為桑.為槻.為角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弓扎。彼為是牛筋.為獐鹿筋.為是絲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弓色為黑.為白.為赤.為黃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弓弦為筋.為絲.為紵.為麻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箭簳為木.為竹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箭纏為是牛筋.為獐鹿筋.為是絲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箭羽為飄[防*鳥]毛.為雕鷲毛.為鵾雞毛.為鶴毛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箭[金*適]為錍.為矛.為鈹刀耶。未可拔箭。我應先知作箭[金*適]師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為長.短.粗.細。為黑.白.不黑不白。為東方.西方.南方.北方耶。彼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 若有愚痴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為我一向說世有常者。我不從世尊學梵行。彼愚痴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如是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若有愚痴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為我一向說此是真諦。余皆虛妄言者。我不從世尊學梵行。彼愚痴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 世有常。因此見故。從我學梵行者。此事不然。如是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因此見故。從我學梵行者。此事不然。世有常。有此見故。不從我學梵行者。此事不然。如是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有此見故。不從我學梵行者。此事不然 世有常。無此見故。從我學梵行者。此事不然。如是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無此見故。從我學梵行者。此事不然。世有常。無此見故。從我學梵行者。此事不然。如是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無此見故。不從我學梵行者。此事不然 世有常者。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愁戚.啼哭.憂苦.懊惱。如是此淳大苦陰生。如是世無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者。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愁戚.啼哭.憂苦.懊惱。如是此淳大苦陰生 世有常。我不一向說此。以何等故。我不一向說此。此非義相應。非法相應。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是故我不一向說此。如是世無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我不一向說此。以何等故。我不一向說此。此非義相應。非法相應。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是故我不一向說此也。何等法我一向說耶。此義我一向說。苦.苦習.苦滅.苦滅道跡。我一向說。以何等故。我一向說此。此是義相應。是法相應。是梵行本。趣智.趣覺.趣於涅槃。是故我一向說此。是為不可說者則不說。可說者則說。當如是持。當如是學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法所指的「著相」究竟是什麼?》
Handsome:法國名牌「hermes愛瑪仕」,一個手袋可以為賣200,000元......http://www.zhihu.com/question/46845773/answer/103199162?f3fb8ead20=45a04ebbf5a195c35ee2f0b58754591b
《如果一切都像佛說的是虛幻的,那還努力做什麼?》
Handsome :佛法指人生如夢、幻、泡、影,是指代表~「虛」......http://www.zhihu.com/question/51328031/answer/126753598《金剛經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麼?》
Handsome:小明食過榴槤雪糕感覺好食......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326387/answer/164156418許多版本的《金剛經》前都有一段「開經偈」 ,據說是武則天所作。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 六祖聞《金剛經》開悟,你我凡夫讀了幾百遍,悟了沒有?誤的倒是很多。
真讀懂了《金剛經》么?佛法無上甚深微妙,真解了如來「真實義」了么?
- 《金剛經》開篇有一段金剛贊,多少人看了便忘,忘了便算?
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
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嘆無窮。
- 你以為《金剛經》在給你講空?講虛幻?
什麼是「解真空」?什麼是「真空」?
佛在《大般涅槃經》講的很清楚了: 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恆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於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 《金剛經》全稱叫什麼?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波羅蜜多,即是智慧至彼岸。
《金剛經》哪裡是在給你說空說有?說虛幻還是現實?處處皆是在破除你的妄想執著,凡夫從執著「有」,到聞法不明,又執著個空。這就是智慧不足,不了如來真實義。
- 佛也大概會掩面而泣:「奈何、奈何, 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本想破除眾生的妄想執著,誰知道眾生執「有」未除,又添執「空」,然後又在「空有」之間,混亂妄想,不得出離。
《金剛經》里不是說的很清楚的么?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六祖悟後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何時給你談過虛幻呢?若要說虛幻,「假作真時真亦假」請問何謂實何謂虛?
佛言:「所有世界是業所作,是業所化。一切眾生,是業所作,是業所化,業力所生。何以故?梵天,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故有如是大苦聚集。梵天,無明滅乃至憂悲苦惱滅,更無作者、使作者、安置者,唯有業、有法,和合因緣故有眾生。若能離此業法和合,當知是人則能遠離生死流轉。梵天,如是世間業盡,煩惱盡、苦盡、苦息,如是出離,是名得於寂定涅槃。
《圓覺經》云:「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占察善惡業報經緣合故有,緣盡則滅;推薦閱讀:
※什麼叫大徹大悟,得道之人悟到的是什麼?
※大家來說說 怎麼解決長期吃素造成的體力下降的問題?謝謝?
※為什麼修行要折磨自己?
※佛陀臨終大病時,會感到很痛苦嗎?
※能否分享一下你的或你知道的出家經歷?
TAG: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