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人網逐漸消失了?
1.微信致命一擊
在我看來,微信的出現,對於人人來說的確是致命一擊。
我開始用微信還是比較晚的,因為最初的微信光安裝包就需要20多MB,裝上它我那小三星就只能保持黑屏狀態了。直到我身邊的人都開始用起了微信,我的手機也換成了一塊稍好一些的國產安卓機。
自從有了微信之後我發現人人被打開的機率明顯變少了,原因是我在微信上已經看到了同學的動態,知道了他(她)今天幹了什麼,心情怎樣,也成功互動了,我為什麼要再去人人上看一遍?更何況,同樣的內容朋友也不會再發到人人上。
而且微信上還有我的校外朋友,我的家人,簡直是一切盡在掌握,我還用人人幹嘛?其實這就是身邊很多朋友選擇微信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人人曾經還有另一個名字是「校內」,其主要是基於校內關係而建立的,「學校」就是一個找同學的地方,有個段子說「上同學,找人人」,這種校內關係在畢業之後很容易斷裂,想一想畢了業的你的學長學姐上次在人人上回復你是什麼時候?什麼樣的產品才是好的產品,當然是能夠解決用戶的難題,滿足其本質需求的產品,社交網路就是用來解決用戶的社交問題的,現在問題解決一半你撒呀不管了,那用戶不得自尋他路嗎?
恰好微信在這時候出現了,將在校期間的同學關係及時轉為社會關係增加了關係維持的籌碼。因此很多大三,研二的學生率先選擇微信去延伸他們的社交。
於是我的人人上也慢慢看不到同級同學的狀態了,越來越多的是學弟學妹們,直到後來,不知道是我快要畢業了,還是人人不行了,連學弟學妹的狀態都不經常看到了。
如果說,我那時候剛上大學是因不得不選人人來認識校友的話,那麼現如今有了微信,對於那些還沒踏進大學校門的孩子們來說,人人可能真的在他們眼裡成了古董一樣的存在。
2.自產內容不足,沒得可分享
我們為什麼要用人人,就是想通過與好友的互動交流去加強與好友之間的關係。通過瀏覽好友的原創內容,好友之間能更好的了解、關注、溝通、學習。可是現在人人網上充斥著不知從哪摘來的勵志故事、心靈雞湯還有在微博上傳爛了的段子,我要看這些有牛逼的專門網站可以選擇,我為什麼來人人上看這些魚龍混雜的東西呢?
後來學著用Twitter之後看到一個圖片,大意是Twitter在最上面把嚼過的東西吐給微博,微博嚼過之後又吐給人人,頓時感覺明白了些什麼。
人人缺少好的內容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好的運營,任何社交平台都不會缺少好內容的生產者,而人人作為中國大學生們最常用的社交網路,更是不乏好的內容源,但是在人人上,大家沒有生產內容的慾望。反觀知乎,知乎的運營很多都是運營者來提問題,甚至是回答問題,然後帶起氛圍來,引起更多的用戶去提問和回答,形成了一個很好地內容生產的模式,反而深受身邊不少同學喜歡。因此在這一點上,可以說人人的運營是失敗的。
另外,人人本身就是虛擬社交關係與現實社交關係的高度重合,你人人的好友就是你現實的朋友,所以也抑制了很多人生產內容的慾望,畢竟中國人還是矜持的,更多的時候不願意在熟人面前過多地表現自己。我在人人上實名髮狀態的時候,總會擔心身邊人因此產生的看法,更不用說寫什麼東西了。
突然想起了《黑鏡》當中虛擬丈夫的那個故事,人在實名社交網路上總是更願意表現自己溫和謙遜的一面,而非彰顯個性。
3.錯誤的商業化,忽略用戶的個人感受
講一個本人的親身經歷,有一次在圖書館看見一位「翩翩佳公子」式的帥哥,趁人家吃飯的空檔,翻了人家的書偷看了名字,接下來順理成章的就想要看一下人人。可是,心中有一擔憂,若是人家也對我有意思,早已把我的音容笑貌刻入腦海,也偷偷的留意我的姓名,萬一讓他發現來訪者中有我豈不是顯得我很不矜持,這時候就怨念人人沒有「雁過不留痕」的功能。
玩笑歸玩笑,這個例子正好道出了人人VIP服務的「陰謀」。人人推出的VIP增值服務,一個功能就是可以無痕看人家的主頁, 但問題是社交首先應該保證的是私域和公共空間的完整性, 我有許可權控制我的隱私, 比如我看過誰的主頁, 但人人卻把你個人主頁的瀏覽量作為了一個重要的參數, 讓用戶去比拼主頁瀏覽量, 其實完全就是忽略了用戶個人感受的實情, 很多用戶其實並不希望這樣,也不希望被別人關注,更不希望自己看了別人的主頁還被人知道, 人性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窺私慾, 結果你把窺私慾的遮羞布給摘掉了。
當然,我身邊似乎也沒有多少人因此選擇購買VIP服務,畢竟大家已經不是玩QQ空間的年紀了。
推薦閱讀:
TAG:人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