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規劃並進化自己的職業生涯?

1、20幾歲時你該拒絕一個指令,一個動作

  大前研一認為,真正優秀的經理人,在20世代就會嶄露頭角,創造自己的事業。他舉例,松下幸之助從12歲就開始做學徒,學習實務經驗,25歲時創立松下電器(Panasonic)。盛田昭夫少年就在家族事業中接受磨練,大學畢業後才創立東京通信工業(即後來的SONY)。藤田田在大學時代就成立貿易公司,日後更成功引進快餐文化,打造出日本第一間麥當勞。

  大前研一指出,這些成功經理人最大的共通點,就在於「不把自己視為一個上班族」,並且持續保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因此,他們不曾被繁重的例行公事所「馴服」,反倒藉機把握機會學習,挖掘出自己的才能。

  一般而言,20幾歲的上班族多半離開校園不久。由於經驗不足,容易被主管質疑「有沒有聽懂我的意思?能不能順利完成我交代的任務?」


 但是,當主管指示你「去做」時,你是否曾停下腳步、仔細思考為何要做?或者,有沒有更有效率的做法?如果只一味想著完成上司的囑付,長久下來,可能演變為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行動模式,甚至因此讓你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以大前研一為例,他在取得博士學位返國後,即順利進入日立製作所(HITACHI)工作。當時,這間公司被尊稱為「世界的日立」,是日本最受尊崇的重點企業之一。

  但是,在任職工程師的2年內,大前研一始終對高層放棄自行研發、由外國引進技術的取巧做法不以為然。由於多次進言無效,他在29歲時毅然離職,才因此找到更能發揮長才的舞台。

  度過20世代的方式,將對你往後的職業生涯造成難以想像的影響。切勿人云亦云,以免你的獨立思考力悄悄溜走!

  2、30幾歲時你該全力以赴,遠離魔之15年

  30幾歲,是最適合上班族全力以赴,一步步邁向成功的階段。大前研一指出,無論待的是什麼樣的公司,在進入職場10年後,面對所有該學習的事物,不只是學會,更要完全精通、做到連自己都無法挑剔的程度為止。因為,這是上班族學習能力最強的黃金期,一旦過了這個階段,許多人就只能停留在原地了。

  30幾歲的上班族,不僅累積了足夠的實務經驗,體力、精神、能力等各方面也都處於巔峰狀態。為達到理想目標,往往可以一天20小時以上全心投入工作,因此,這也是接手管理職務的最佳時機。

  除此之外,這個階段另一項難能可貴的特質,在於「仍保有轉換跑道的可能性」。由於你的職業生涯規劃尚在起跑期,仍保有相當程度的餘裕,即便有心轉職,為「改變」而付出的代價也相對較小。

  舉例來說,在離開日立之後,大前研一決定轉換跑道,進入麥肯錫顧問公司,投身陌生的管理領域。身為菜鳥、又得經常向年紀比他大上一倍的企業主提案,他總是比同事花費更多的時間反覆假設、實驗,甚至跑遍全國實地訪談,最後才充滿自信地整理出結論回報。

  他出版就引起熱烈討論的第一本著作《企業參謀》,正是他在麥肯錫前3年的個人筆記集結而成。36歲時,他就正式升任為日本麥肯錫顧問公司總經理。

  儘管擁有上述種種優勢,對30世代的上班族而言,仍有一個得特別留心的陷阱:避免陷入「魔之15年」!這是大前研一自創的辭彙,泛指自認為已熟練各種能力、不打算繼續學習、也沒有離職意願的階段。通常在35歲左右發生,並持續到離開公司為止。

  他形容,此一類型的上班族已經喪失所有目標和上進心,每天的工作彷彿「只算減分的紙牌遊戲」,只盼不要被扣分即可。長久下來,和升遷之間的距離自然也日漸遙遠,只好安靜等待退休了。

  3、40幾歲時你該多觀察,工作外的人生目標

  如果你已經步入40以上的年紀,不妨環顧周圍,想想那些與你同期進入公司的優秀同事們,如今人在哪裡?

  大前研一指出,40幾歲的上班族應該正視現實了──在主管們的眼中,「值得升遷」與「留在原地」的職員名單,到了這個階段,已經再明顯不過。而隨著年齡增長,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那麼,如何避免面對這種情況?大前研一建議,與其空泛地想像自己的未來,不妨鎖定部門內一位令你「服氣」、年資又高於你10年左右的前輩,長期觀察他的職業生涯。他在公司最得意的時期是什麼時候?目前擔任什麼職務?處於什麼狀況?大家都怎麼評論他?

  同部門的資深同事,是最值得你參考的觀察對象,因為你們身處在同一個環境,吸收著相同培養皿中的營養成分。觀察過程中,也許你會出現「要是他當時這樣做,現在會過得更好……」的想法。這些建議,請直接贈與你自己,因為資深同事的現狀,很可能成為你不久後的未來。

  由於已經踏入職業生涯的中後期,大前研一給40世代上班族的另一個建議,是「找到工作之外的人生目標」。

  就他個人而言,由於自覺身為知識分子,理應有一份社會責任,因此在49歲時創立了市民運動組織「平成維新之會」,開啟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運動,並在3年後毅然辭去麥肯錫總經理一職,參選東京都知事。

  即使最後的參選結果不甚理想,但是勇敢踏出第一步,去實踐工作以外的人生目標,始終是大前研一口中「不曾後悔的選擇」。

  4、50幾歲時你該勇敢「Reset」你的人生

  到了50幾歲,已經隱約可以看見職業生涯的尾巴,預測自己所能到達的最終高度了。

  大前研一建議,在退休的前5~10年之間,上班族應該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一次總盤點。這個行動隱藏著兩層意義:回顧過去努力的成績、審視未來30年想要的生活。

  「人生過得幸不幸福,才是這輩子是否成功的判斷基準,」他強調。所以到了這個階段,一切都要從結果反推回來思考,什麼樣的事情令你幸福?此生有什麼重要目標還沒達到?

  總盤點的時候,務必對自己完全坦誠。一旦發現「不做會留下遺憾」的事情,不妨勇敢「Reset」你的人生!這個動作,也等同於過去人生的「總結算」:一般來講,認真經營各階段職業生涯的人,此時往往能擁有比一般人更優渥的條件,依照自身意願,從容進行人生Reset.

  2005年,62歲的大前研一也勇敢Reset了自己的人生。自麥肯錫退休、離開政治圈之後,他不僅在世界各知名大學任教,更創立商業突破(BusinessBreakthrough)研究所,發揮所長,致力於培養更多企業管理人才。

  現在的你,身處在文中的哪一個階段?在看完管理大師以自身經驗為基礎,為20~50歲上班族分別擬定的職業生涯規劃術後,不妨也套用在自己身上試試。

  只要循序漸進地踏穩每一步,擁有讓你充滿自信、每天都獲得滿滿成就感,最終順利退場的工作生涯,絕非不可能!


生涯諮詢師、領英專欄作者、拆書家、豆瓣書評人、心理諮詢師,微信公眾號zanxin1980。

或許再其他人看來,職業規劃師很高大上,但是作為一名職業規劃師,在我看來,所謂生涯規劃,其實是相對於之前的「職業規劃」概念來的,生涯規劃大而化之,把整個人生納入其中,而不僅僅討論研究職業或職場。

首先是生涯規劃應對變化。移動互聯網的時代,處處充滿了機遇,也隨時需要應變。因此,生涯規劃的第一任務,並非是規劃,而是應對變化。所謂應對變化,就是利用生涯規劃的理論、工具和方法論,去幫助自己或他人面對生涯發展過程中各種各樣的變化。市場有漲跌,歲月有輪轉,這一點是我非常堅信的道理。任何人都不會是生涯中永遠的「幸運兒」,我們總是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提前做好準備,努力去改變,就只能隨波逐流的被改變。

其次是自我探索更多可能。生涯規劃,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清晰的進行自我探索。所謂自我探索,就是不人云亦云的隨波逐流。今天爸媽說「公務員鐵飯碗,工作清閑又穩定」就去考公務員;明天同學說「我們專業就業難,考研比較有奔頭」就去複習考研……這樣的行為就叫做隨波逐流。我們自我探索,就是要追求一些答案,比如: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自己的人生定位是什麼?這都是我們需要自我探索的內容。自我探索,不一定 要有什麼確定的結果或結論,最重要的是打破自己思想中的禁錮,探索更多的可能。

最後就是成長追求幸福和進化。生涯規劃的終極目的,其實並不是如何找到適合的職業,如何適應這份工作,如何轉型去獨自創業,甚至如何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生涯規劃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成長成自己的樣子,讓自己的人生變得精彩,追求自己人生的幸福,不斷成長進化,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不斷體驗幸福的感覺。這一切,並非是靠什麼規划得來的,而是自己不斷嘗試,不斷體驗,不斷成長才能實現的。從這個角度去看,我們學不學生涯規劃,有沒有找專業的生涯規劃師諮詢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嘗試著探索和追求成長進化的道路。只要做到這一點,你就是自己的生涯規劃師。



推薦閱讀:

紀凌塵闞清子的相處模式?
余虹:我與督導的對話——滿足自戀or助人成長
低谷期的厚積,螺旋式的薄發。
雙魚玉佩和彭加木的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
蘋果,萬有引力,傻傻分不清楚

TAG:職業規劃 | 求職就業 | 職場 | 生物學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