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歷史人物是嚴重被過譽或被曲解抹黑的?
假如讓你選擇最具代表性的三人你會選(僅限中國)?最好是有的時間差,不是同時代的人。
李鴻章,一個背黑鍋背到底的人,以致西方列強找清朝政府簽不平等條約,都得讓李鴻章來。最典型的就是《馬關條約》了,日本人點名讓李鴻章到馬關來簽,這把李鴻章氣死了。 李鴻章也是愛國的,一個七十多歲的人,真的願意去簽那個不平等條約嗎?只是因為打不過,沒辦法嘛。 那什麼叫愛國呢?就是跟愛自己的家,愛自己的媽一樣。有人說愛國主義是一種偉大的情懷,你說偉大就偉大嘍,但是我認為這是一種基本情懷。只有人格極不完善的人,才可能不愛國,所以愛國是一種正常情緒,偉大是一種過獎之詞。李鴻章在簽完《馬關條約》之後的1896年,進行了一次環球航行。後來的歷史書很少提及這次航行。實際上他從中國到了俄國,然後又到了英國、普魯士(現在德國),接著又去了美國,然後從美國到日本最後回到中國。他見到了俾斯麥、俄國的皇太子、美國的格蘭特總統等等。
老人家坐著美國輪船到橫濱,準備換招商局的船回國內。老頭倔得不得了,說:"我就不上日本土地,我終生不踏日本土地!"
這就給很多船員提了一個難題。最後把美國船和招商局的船拼在一起弄了個跳板,老頭冒著生命危險,顫顫巍巍走跳板過去的,沒有踏日本土地。過譽的歷史人物在史學界並不多見,多為民間盛傳,原因無非是某派某支開山鼻祖、世俗文學神化渲染、統治者利益相關加封。
而這些從本質上講,作為真實歷史人物層面,並沒有被過譽,而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被不斷升華的過程。
比如聖人孔夫子,神一般的諸葛亮,武與義的化身關公。倘若真的有未被神化而又名過其實的歷史人物,也並不嚴重,因為不通過神化的方式也就無法廣為流傳,當然談不上嚴重過譽。
相反地,被曲解抹黑的歷史人物卻是實實在在被抹黑的,本朝以及後世歷代統治者通過修改甚至杜撰史書來貶抑某人十分常見。
以下幾位屬個人認為被曲解抹黑最慘的歷史人物:
提到紂王,相信所有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那位虎背熊腰,荒淫無度,酒池肉林,造鹿台,設炮烙的暴君形象。三千年史上第一暴君-帝辛(商紂王)
且不說小說中達到人神共憤的程度,在歷朝正史中,紂王殘暴的記載也是屢見不鮮。而這一切實際上都是源於周武王代商的合法性訴求以及後世尋找改朝換代典例的需要。
《尚書》中記載的紂王罪狀止六條分別是:第一酗酒、第二不任用貴戚舊臣、第三登用小人、第四聽信婦言、第五信有命在天、第六不留心祭祀。
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無論如何也不能將這些與暴君聯繫在一起。酗酒一說,商代後期飲酒成風,作為大王跟上潮流甚至多享受一些也無可厚非。至於第二三條,小人指的是出身卑微的人而不是君子小人中的小人,這樣一來完全是因為觸動了舊貴族勢力的利益,第五條聽信婦言,在商代女性在政壇上頗有作為,武丁時期的婦好就是一位巾幗傑出人物,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尊重女性的客觀狀況。紂王聽信妲己,即便確鑿,也是常情。至於最後兩條,事實上跟老百姓關係不大,並且也不屬實,從出土的甲骨卜辭上看,到了紂王的父親(帝乙)和紂王(帝辛)時期,祭祀祖先的典禮系統比起前代商王,顯得更加成熟完備。
至於其餘罪狀,實為後世杜撰,春秋時期還只是「比干諫而死」,而到戰國便成了「剖心以觀其竅」。至於酒池肉林、設炮烙,在西周以及春秋、戰國前期並未在任何文獻中出現,第一次是韓非子提出,以來論證"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的觀點。
再到後來兩漢魏晉,某些史官以及本來跟史書沒關係卻總想寫點什麼給後人的人不斷添油加醋,才造就了紂王這麼一個史上第一大暴君的形象。當之無愧,三千年國史第一冤大頭。
卑鄙昏庸皇太子-李建成
這位歷史上有名的皇太子也是被黑的體無完膚,而且他的成名恰恰是因為黑他的人——他的弟弟,有著千古第一賢君之稱的唐太宗李世民。
李建成為人直率、寬簡、仁厚,很有才能,並非昏庸無能。
他的才能有諸多體現。首先是起兵反隋上,小說以及某些正史中,都認為是李世民一手策劃,李淵毫不知情甚至是被脅迫,而李建成更是毫無存在感。實際上,史學家通過文獻考證,反隋主謀為李淵,而李建成同李世民一樣都是重要參與者。
李淵密謀反隋,在太原起兵前有兩個基地:一個是太原,由他和李世民共同組織;一個是河東,由李建成獨立進行活動。
從大業九年李淵密謀反隋到大業十三年太原起兵,李建成一直是協謀者和組織者之一,是李淵的得力助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對此,王夫之的評論有一定的客觀性:「太原之起,雖由秦王,而建成分將以響長安,功雖不逮,固協謀而戮力與偕矣。」
李建成有著很強的軍事才能,與李世民不相上下。具體體現有,作為軍事統帥,直接參与了,奪取西河之戰、智取霍邑之戰、潼關防禦戰、智破劉黑闥。可以說從起兵到最後統一各軍閥,李建成是戰功赫赫。
然後是治國才能。李建成是建唐戰略方針的制訂者之一,提出了「廢皇帝而立代王,興義兵以檄郡縣,改旗幟以示突厥,師出有名,以輯夷夏」的戰略方針。李淵按這一方針,稱唐立國,奪取全國政權。
其次,李建成是唐統一戰略方針的制訂者之一。李淵攻取長安後,建立唐之後,根據「立嫡以長」的原則,加之巨大功績,立李建成為太子。協助李淵處理軍國政務。史稱「帝欲其習事,乃敕非軍國大務聽裁決之。」
另外,雖然唐統一戰爭多數是李世民在外指揮,與李建成穩定後方有很大關係,突厥作為唐的心腹大患,雖然在起兵之初被拉攏,但卻時刻威脅唐後方,防備突厥,是李建成最大的功績之一。
此外,他還禮賢下士,任用人才,並非剛愎自用。著名的魏徵就是其謀臣,史載「甚禮之」。我們有理由相信:若無橫生的宮門之變,他必會繼承李淵開創的基業,將唐朝創建成一個全新的昇平盛世。
暫時先寫這麼多。其實近年來,還有一位著名的遺臭萬年人物有被翻案的跡象,那就是千古第一奸相秦檜,可能後面會補充這位倒霉孩子的事迹。
除以上三位,個人認為近代也有幾位堪稱實力冤大頭的人物,由於時代限制,不適宜公開討論。被曲解抹黑的
蘇定方正史中是唐高宗時名將野史小說中被一個不存在的人各種吊打
潘美正史中是北宋開國名將,楊業兵敗被殺與其軍事失誤有關,但並非惡意為之。野史小說中被認為是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迫害楊家將的幕後黑手我這個回答曾經用來回答過另外一個問題,但是現在看來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更好。
我要講一則烽火戲諸侯故事。故事中被抹黑的人物有,周幽王、褒姒、虢公鼓。「烽火戲諸侯」這則故事在古代文藝作品中多次出現。最具代表性的是司馬遷的《史記》,「 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到了明朝時期馮夢龍著《東周列國志》,書中的第二回「 褒人贖罪獻美女 幽王烽火戲諸侯」,將這則故事演繹的更加有血有肉。
然而,對於「烽火戲諸侯」這則故事的真實性,史學界早有定論:
「史公言幽王寵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舉烽,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為之數舉烽。及犬戎之,舉烽,諸侯救不至,遂殺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兵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之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不需舉烽。史公對此番事變,大段不甚了了也。」——《國史大綱》錢穆簡言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為什麼這樣說呢?
到周幽王時期,雖然周王朝在屹立了三百多年後已經明顯地開始走下坡路,但是天子的權威還是不容置疑的。因為地處秦嶺以南的褒國倚仗天險長年不向周王朝納貢,年輕氣盛的周幽王決定攻打褒國。在西周大軍經過長途跋涉開到褒國兵臨城下的時候,褒國人傻眼了。為了讓周幽王退軍,褒國人只能賠款,賠車,賠美女。美女是誰?褒姒。十六歲的周幽王初見褒姒就已被她的美貌俘獲,一見鍾情。按說天子愛上美人,這很正常,但是這段傳奇愛情讓另外一個女人很受傷。這個女人是誰?原來周幽王已經有一個原配王后,而且育有一子,這個兒子就是太子宜臼。這個王后是當時一個諸侯國申侯的妹妹。
故事說到這裡,接下來的劇情大家都能想得到了。長話短說,周幽王從此只愛褒姒,褒姒後來給周幽王生了個兒子,名叫伯服。然後周幽王廢了太子宜臼,立伯服為新太子。對於舊太子宜臼,周幽王也並未趕盡殺絕,手心手背都是肉啊,為了保護宜臼,周幽王允許宜臼回到母國申國暫避風頭。但是想借外甥上位申侯就不願意了,他發誓要讓周幽王付出代價。
然後經過周密計劃,申侯勾結了周朝的宿敵犬戎,並許諾「破鎬之日,府庫金帛,任憑搬取」。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戎人傾巢出動,和申侯一起,南北夾擊,攻打周朝都城鎬京。周人點燃了烽火台,並令斥候快馬加急報各路諸侯前來勤王。於是,秦人來了,陸續地鄭國、衛國、晉國的軍隊都來了。只可惜,當勤王大軍到來時,鎬京已經被申戎聯合攻破,周幽王已經被殺。於是申侯一不做二不休,斬草除根,殺掉太子伯服立自己的外甥宜臼,是為周平王。但面對前來勤王的秦、晉、鄭、衛的大軍,申侯自知打不過;而且,攻破京城的戎人只知道搶錢,搶糧,搶女人,已經搞得民怨沸騰;再者,申侯畢竟是個外姓諸侯,面對前來勤王的各路姬姓本家,於情於理都毫無勝算。
可申侯畢竟老謀深算,給各勤王諸侯開出了各種豐厚的條件:陞官!封地!加爵!開火權!。自此以後,秦國逐漸獲取了岐山以西的領土,這塊領土原本是虢國的;鄭國獲得了周朝軍隊的徵調權,繼任卿士;晉國獲得了河東地區的有限開火權;衛國加爵一等,升為公爵。這樣,各路諸侯總算沒有白跑一趟。此時的鎬京已經灰飛煙滅,於是申侯決定將周王朝的都城東遷到洛邑,給外甥周平王找一個平安富足的地方。就這樣,申侯只顧眼前利益,廢棄了三百年的都城豐鎬而東遷洛邑,此後周王室就一蹶不振,申侯要負主要責任!
說到這裡,故事還沒完。很快,周平王東遷的人馬來到了函谷關,這是從關中到中原的必經之地。此時的函谷關是虢國的領土,虢公鼓只要令旗一揮,周平王的大隊人馬恐怕都要葬身函谷,在那個冷兵器時代,這裡就是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要塞。可是身為高貴的姬姓,遙想祖先創下的基業,骨肉相殘的事情虢公不能做,猶豫間,東遷的隊伍悉數通過了關口,周平王毫髮未損,抵達洛邑,東周王朝就這樣開始了。
但故事遠未結束,周平王弒父即位(儘管不是親手所殺,但也逃不了干係)是歷史的罪人。但是他為了掩飾自己的過錯,讓太史嚴重醜化了他的父親,以及他父親身邊的人。
大凡末代天子,一般都窮奢極欲。夏末天子桀,酒池肉林;商末天子紂,發明炮烙之刑,剖王子比干之心。可是我們這位周幽王,顯然太過「平淡無奇」了。所以,周平王借太史之筆,將自己的父親妖魔化,極力營造一種周幽王時期窮兵贖武、搜刮民女、百姓民不聊生的假象,然而真正的罪人(戎人和申侯)卻逍遙法外。
至於烽火戲諸侯,錢穆大師已經講過了,假的。
再看褒姒,本是一名被收養的孤兒。東周史書將其描繪成妖女,而後太史公的《史記》讓妖女之說更加言之鑿鑿。但是看過那些「母以子貴 」的宮斗戲,我們再想想,褒姒對舊太子並沒有趕盡殺絕,相反,允許太子平安回到申國以避開權利中心的爭鬥。對比申侯和宜臼攻入鎬京後,一定要殺死伯服的行為,誰更狠毒,我也說不好。最後再看虢公鼓,他被黑得最慘,史書上把他描寫成周幽王身邊的一個奸佞小人,而且為了讓褒姒一笑,就想出了「烽火戲諸侯」這個鬼點子。周平王的這個鍋甩得真是有技術!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孔子感慨「禮崩樂壞」,原因何在?上樑不正,下樑歪。這禮崩樂壞的始作俑者,就是從周平王弒父殺弟奪位開始的。
題外話:我為什麼要提到虢公鼓呢? 「虢 」字形從『守 』,字義從『虎』,京畿之拱衛也。所以周朝時,周國的東南西北都有虢國,而且都是公爵。 「郭 」外城也,義通「虢」。周以後,分封制沒有了,虢只用於地名,相同的意思被城郭取代。作為姓氏逐漸演變為郭。所以,虢公乃天下郭姓之始祖也。這是我的老祖宗,我不能忍受他被黑。劉少奇 聽我外公說的 奸人一個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的「三武滅佛」,三武帝為什麼要滅佛?
※酒後說李白
※遵義會議後,周恩來都做了些什麼努力?
※呂布的價值觀如何?
※從秦朝到清朝:細數歷史上的那些亡國之君們(6)-隋唐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