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梁唐晉漢周沒有成為百年帝國,而趙匡胤建立的宋可以?

短短几十年,為什麼梁唐晉漢周沒有成為百年帝國,而宋可以?


謝邀,「兵皆天子兵,財皆天子財,郡縣不得一事而自專」,把秦始皇想做而做不到長久的事給徹底做成了,故無漢唐後期靠州牧藩鎮仍然橫掃胡虜之壯舉,而有吏治散沙、南渡陸沉,「千古之禍,秦開宋成」(王船山語)之悲劇——一家一姓的天下確實坐穩了很久。當然,主要還是趙光義的做法,禍不在趙構之下,趙匡胤背不了太大的鍋。

P:有後宋啊,建紅巾、反蒙元、行通寶、復汴京、克上都、伐高麗,在崖山之後首次光復華夏,為大明障蔽江淮之前驅,韓山童殉國、劉福通締造、陳友諒朱元璋從中而起的,偉大的韓宋政權。


後周打的底子,宋朝拿來用了


歷史的經驗,會積累得從量變到質變

—— 觀察五代,你會發現每一代都比前一代更成熟,擁有更多導致王朝長命穩定的因素

當然,導致這一漸強趨勢的根本原因是,農業時代的中原人民呼喚一個穩定長命大一統政權的出現。


為什麼宋能百年而五代不能?

朱溫登基時五十四歲,李存勖登基時三十八歲,石敬瑭登基時四十三歲,郭威登基時四十六歲,李嗣源登基時五十九歲。

而趙匡胤登基時三十三歲。

朱溫和李嗣源在位約六年,石敬瑭在位約七年,李存勖在位約四年,郭威在位約三年,

而趙匡胤在位十七年。

所以趙匡胤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來解決五代時期沒個開國君主有力解決和無力解決的任何問題(歷史證明他基本全部解決了),況且他也是柴榮的合格接班人,在他任內消滅了或大大削弱了南方割據勢力,延續了南(宋朝)強北(契丹)弱的局面,既獲得了讓國家進一步發展的和平局面,也比五代帝王獲得了更多人心。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而趙匡胤為宋朝打下了一個良好的開頭。

至於為什麼沒有「後宋」,如果有了後宋,那麼趙構在南方建立的宋政權怎麼解釋?如果南宋滅亡後多年,又出現了一個正統政權(比如某人以宋朝皇帝身份滅掉元朝或明朝或清朝),不管它存在多久,不管它以何處為都,都可以被稱為後宋。


謝邀!

梁唐晉漢周是在唐朝制度崩潰後的產物!這時的五代十國時期各國實際都是屬於「過度國」!

它們都在嘗試並改良唐末的制度來改變前朝弊政並緩和現實矛盾!

但現實是殘酷的!有的在改革路上就由於軍事問題,亡了。有的改革未成形作死,亡了。有的好不容易成形,被篡奪了!

宋朝就是篡奪了周的皇位,並繼承了五代十國改革成果,並最終完善了新的統一管理體制。這才是其穩定和發展成百年帝國的前提!而強悍的軍隊是其維護百年統治的保障!後來發達的經濟是其延續百年統治的基礎!


為什麼?

因為歷史的進程啊!

按唯物主義,階級鬥爭,馬克思史觀來說,一切都是歷史的進程啊!五代短命,那是因為歷史的進程;我宋能擺脫五代,那也是因為歷史的進程到了(俗稱撿了桃子)!

不過這樣說好像就沒什麼意思了,一切都能往這裡套……春秋戰國之後的兩漢,魏晉南北朝之後的李唐什麼的,都是歷史的進程???雖然我是有50%的真心真心認同這個觀點的!!!

拋卻這些,一句話:

太宗夠厲害!


杯酒釋兵權啊!說那麼多也還是這個主題。

杯酒釋兵權不僅僅是喝了一杯酒把一幫人兵權卸了。首先是趙匡胤這個人有這個能力。為什麼當趙匡胤表示自己懷疑武將們會造反的時候,石守信等人全都跪下了?並且乖乖的交出了兵權?這其中正常嗎?換成是安祿山,朱溫這樣的他能主動交出兵權嗎?毛文龍也不能啊!

殺功臣的例子屢見不鮮,趙匡胤沒有殺自己的功臣,卻能保證他們不造反,這個也很神奇,反觀劉邦朱元璋,功臣殺一堆,最後手下該造反還是造反。

為什麼解了武將兵權以後杜絕了這個事情呢?

把這三個問題弄清楚了,其實也就很好理解了。

自唐以後,中國的邊防一直是交給地方上的節度使來處理,節度使權力隨著唐朝中央政府的衰弱而提升,成了地方割據的力量,最終導致國家的分裂。北宋初年,國家大部分重新統一,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基本上被平定。地方的節度使自然也就成了也就是該平定的平定,該收編的收編。原來的地方割據勢力被無情的打擊了,節度使的光榮也成了日薄西山。

趙匡胤是有能力的,他最大的能力就在於他的武功,作為一個京畿衛戍區總司令出身的人,他的將兵能力不比凡人,對待武將,他的做法就是要不你乾死我,要不你老實點。他也肯定明白自己有一支軍隊的重要性,所以,當他希望手下將軍交出兵權的時候,他是有恃無恐的,不怕你和我正面剛。交出兵權,你也好我也好,子子孫孫開開心心。

趙匡胤為什麼不殺掉這些將軍呢?原因很簡單,國內還沒統一,用一句楚雲飛的話說:「他們死了,誰來為我指揮打仗呢?」

最後再說下一個原因,為什麼宋朝很少有武將造反?因為武將從此沒了掌兵的權力,這一點宋朝做的很深入,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將來回換崗;武將只管打仗,文官負責調兵;中央禁軍全歸皇帝管理,地方廂軍全是老弱病殘。關鍵就這樣的組織結構,地方的軍政大權還是在文人手裡,宋朝設轉運使,專門把地方上的財權轉移到中央,地方的錢根本不能夠造反,這一下不就天下太平了嘛!

宋朝有一點好,不像別的記吃不記打,宋朝一直對武將有警惕性,最典型的就是岳飛的例子,我不反對岳飛是忠臣,可是趙構不一定這麼想,因為他在那個位置上,所以有些不近人情的東西他都要考慮。最後岳飛死了宋朝也沒死,要是岳飛沒死,宋朝讓岳飛給取代了,這就丟人了,千載笑柄。


老趙家實際上是繼承了後周開創的統一格局,削平藩鎮,強幹弱枝的政策從後周太祖郭威起就已經開始實行了,到世宗高平之戰後初步完成,柴榮從各地藩鎮抽調精兵組成殿前司馬步諸軍(宋朝中央禁軍的前身),並對河北河東各強鎮進行防區調整和節度使對調,收回節度使財權和對地方人事的干涉權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注意了,五代前四朝都是亡於外鎮強藩或者異族王朝,陳橋兵變為什麼成功,關鍵是世宗駕崩前看錯了人,提防自己小舅子張永德,火線提拔趙匡胤做了殿前司都點檢(管侍衛親軍),而原來趙匡胤在京畿禁軍中連二把手都不算。。。


某種意義上,周成為後周其實是一種偶然。

宋沒有成為後宋倒不是太偶然。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是因為趙宋為正統,所以五代史才以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為正朔,而「十國」被視為割據政權。《舊五代史》將十國列為「僭偽」,《新五代史》也指其「僭稱偽號」。而提到梁、唐、晉、漢、周則並不稱「後X」,所謂「後X」乃是再後來為加以區分才有的叫法。

如果趙宋是再次被封臣篡位、或如後晉那般被外敵所滅後最終被藩臣繼承,那麼它才有可能成為「後宋」(考慮到趙宋的實際情況,這個可能性無比渺茫)。

而如果趙宋是被其它漢族政權(比如南唐、後蜀)所滅,那它不太可能成為「後宋」,更大的可能性是成為「北宋」或者「趙宋」(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北宋或趙宋,是類似於「北漢」或「劉宋」的叫法)。而「五代」的所有稱謂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李克用家那個顯然不可能還是「後唐」,更大可能性變成「北唐」甚至「朱邪唐」之類的什麼玩意兒。後漢可能直接變北漢,和南漢正好對應,而實際的北漢很可能直接出局了(據說也有稱為「東漢」的,但這個歧義太大了)。後周估計會變成郭周吧(鑒於北周已經被用掉了)。以此類推……

所以,嗯,想讓宋變成後宋,還真挺難的。


柴榮不死,估計也輪不到趙匡胤吧?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漢後有三國、晉後再分南北,唐後經五代再由宋統一彷彿顛撲不破。

這不得不說是冷兵器時代與農耕文明有機結合的產物,其實大一統之下的朝代也多是分封制及其變種,但宋朝的裂土而爵卻是有名無實。

首先緣於宋開國時各路勢力及關係錯綜複雜,其次也是由於燭影斧聲的趙光義上台後搞得皇室人丁不夠興旺,這也為後來宋朝被外族所滅打下了伏筆。

所以說分封制是一把雙刃劍,得其時可固土安民,失其時則分崩離析禍起蕭牆。

前有五代之興,後必宋之分封式微,趙氏真的沒有多少喘息的機會。

於是如此建制完整的集權統一大國又何必再加上「後」的稱號?而往往這樣才容易讓封建政權相對更穩固更具效率,謝邀。


因為宋朝延續了兩百多年


@光武后裔一方面,五代皇帝統治時間過短,只有幾年的時間,導致他們往往來不及為繼承者布下一個更為穩定的局面就溘然長逝,所以一旦繼承人能力不足或身後布局崩盤,輔政臣子造反。他們的朝代就會徹底崩潰。相反趙氏兄弟二人統治時間就很長,每個人都大概有二十多年的時間,這就給了他們充沛的時間與精力去培植更為忠心的心腹去輔佐繼承人以及搞出一個更為穩定的外部環境,成功為自己死後布局。

另一方面,五代是一個藩鎮林立的時代,中央很難控制地方,這些獨立的藩鎮極大地削弱了中央的實力,而野心勃勃的藩鎮節度使往往使國家內部環境不穩定,甚至會使國家滅亡。這是五代皇帝們必須要處理的一個問題,他們在這件事上一個個前赴後繼,一點點修補,有些人失敗了便國滅家亡。到了宋朝,這個問題才被大致解決,趙匡胤能杯酒釋兵權,宋朝能成為一個穩定長久且一統的朝代,其實都是建立在五代皇帝與大臣們的鮮血之上的。


推薦閱讀:

存在不增加賦稅但增加政府收入的辦法嗎?
洛陽開封哪個古迹保護好一點?
【乾貨篇】關於 *黨爭*的論文(20世紀)
北宋有無「司議郎」這一官職?證據。
歷史中的楊家將是怎樣的?楊繼業到底有幾個兒子?兒子的下場是什麼?楊延昭排行第幾?

TAG:中國歷史 | 宋朝 | 宋史 | 趙匡胤 | 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