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抗美援朝的意義,是不是一種戰略短視?

如題


確認
取消
邀請回答

我來回答

1條回答
時間排序
|
熱門排序

匿名用戶
極目千里,忠魂歸來兮。
一個甲子時光荏苒,輕輕撫摸志願軍烈士錚錚忠骨,我們會赫然發現,英雄不朽,忠骨未寒。
它穿越時空的阻隔,訴說著過去,召喚著未來。
(一)
戰爭的面目是猙獰的,有些人去了,註定不再回來。比如,在長津湖之戰中化成冰雕...
查看全部
極目千里,忠魂歸來兮。

一個甲子時光荏苒,輕輕撫摸志願軍烈士錚錚忠骨,我們會赫然發現,英雄不朽,忠骨未寒。

它穿越時空的阻隔,訴說著過去,召喚著未來。

(一)

戰爭的面目是猙獰的,有些人去了,註定不再回來。比如,在長津湖之戰中化成冰雕的年輕戰士,又比如捨身炸掉敵人碉堡的黃繼光……他們知必死而吾往矣,他們用年輕的生命為後來人趟出一條路,一條冀許未來之路。

可是六十多年過去了,當我們在這條路上愜意前行的時候,回頭再看,有些人卻已忘記了來時的路,開始質疑先烈們曾經所有的付出。

只要你在「搜索」網頁中輸入「抗美援朝戰爭」幾個字,諸如「朝鮮戰爭:中國是最大的輸家」之類充斥著春秋筆法的文章,就會呈現在眼前。

讀罷其文,心如刀絞。言下之意是說,中國付出數以萬計的志願軍官兵年輕生命的代價,在朝鮮戰場上開了一個國際玩笑。還有人提出,如果不抗美援朝,中國的和平環境會更好。真可謂言之鑿鑿、立論煌煌。

說什麼當時「保家衛國」只是一個忽悠國內民眾的口號,從二戰結束後,有80多個殖民殖民地國家走向獨立,未見任何一個國家喪失主權或亡國,為什麼偏偏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二戰五大戰勝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會亡國?

還說什麼,因為中國抗美援朝給世界留下了一個好戰的罵名,更有甚者認為抗美援朝使得台灣問題拖延至今而不絕。

真是語不驚人誓不休。

(二)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鮮軍隊在三八線一帶發生激烈戰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決定出兵朝鮮,但是為了防止解放軍趁機解放台灣,杜魯門命令美國第七艦隊向台灣海峽開進。

同年6月27日,第七艦隊十多艘軍艦封鎖台灣海峽,並向世界宣布此舉是要阻止解放軍進攻大陸,同時也要制止台灣國民黨軍隊反攻大陸。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時國民黨軍隊有能力反攻大陸嗎?若是有,怕也不會躲到台灣一禺以偏安。所以當時美國政府所謂的,阻止台灣海峽雙方互相進攻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美國捲入朝鮮戰爭之時,中國大陸趁機解放台灣。

1951年1月底,麥克阿瑟流露出將戰爭擴大化的觀點,1月28日,麥克阿瑟飛往水原,有記者聽到麥克阿瑟說「7個月前,我正式在這裡開始聖戰,我們現在奮鬥的目標已經不是朝鮮了,而是整個自由亞洲」。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位美國的遠東司令可能要發動一場全面戰爭,一場針對中國的全面戰爭。

(三)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必須要重新全面審視這場戰爭,「唇亡齒寒」的憂患瞬間上升到「唇亡齒殘」的高度。就此,中國國內更加清醒的認識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要性,中國人民捐款捐物支援朝鮮前線熱情空前高漲。

或許有人覺得這是中國乍然從積貧積弱中站起來後,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表現,有點杞人憂天的味道。就如上述中,有人不解作為二戰五大戰勝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怎麼會面臨亡國一樣,都是些風涼話。

之所以說,這些都是風涼話,是因為說這些話的人忽略了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以及周邊環境。同時,說這話的人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當時所謂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指的是台灣當局,而非中國大陸。

當時兩個國家不被西方世界承認,一個是紅色中國,另一個是北朝鮮,美國當局一直試圖援助國民黨當局重新成為中國的主宰者。正因為如此,美國當局才會迫不及待地一邊封鎖台灣海峽,一邊加緊朝鮮戰爭,急速向鴨綠江邊推進。

「對中國來說,美國阻止解放台灣,接下來如果再拿下朝鮮,中國就將直面在朝鮮的美軍,到那時台灣的蔣介石如果在美國支持下反攻大陸,則中國東北和南方將重燃戰火,剛剛建立的新中國、剛剛統一的大陸有被再度分裂的危險。」有人如此認為。

通過翻閱現已出版或解密的資料,對於這種觀點,筆者持認同態度。美國當局拿下朝鮮,以朝鮮為北部大本營,南邊以航母艦隊為大本營,幫助國民黨南北同時反攻大陸,似乎勝算會更大一些。

所以聯合國軍推進至鴨綠江之後,不斷派飛機襲擾、轟炸我東北邊境村莊,挑釁意圖十分明顯。其實也並非挑釁,而是赤裸裸的欺壓,麥克阿瑟頭腦中的中國,還是大革命之前的中國,認為中國還是晚清那樣羸弱可欺。

當聯合國軍向中國邊境推進時,麥克阿瑟放話「我要讓亞洲共產黨國家血流成河」「不能期望聯合國軍在鴨綠江邊停止不前」。

(四)

然而,事實證明這位自傲的有點自負的聯軍指揮官,並沒有實現他的目標,他指揮著一支武裝到牙齒的軍隊輸給了志願軍,或者說與志願軍打了個平手。

都說戰場無亞軍,那麼抗美援朝到底是輸了還是贏了?其實,我們分析戰爭的勝利與否,不能僅僅局限於在殲敵多少,攻克山頭多少之上。如何評判誰是戰爭中最大的贏家,取決於戰爭雙方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大規模對外用兵,也是新國家與世界頭號強國及其盟友的對抗,這場戰爭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它讓全世界對中國軍隊尤其是陸軍有了全新的認識。曾經的聯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戰後評價中國陸軍「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有病」。這位久負盛名的美國將軍戰前對中國軍隊的評價是「烏合之眾」。很大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軍隊一戰成名,從此奠定了大國鐵拳的基礎。

另一方面,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舉動,也讓世界對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這頭沉睡的雄獅已經真正覺醒。

世界就是這麼奇怪,強大即真理,羸弱者的道理只會讓人當成喋喋不休的矯情。

(五)

我記得去年有人寫了關於一座橋的故事。當志願軍戰士不惜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反覆炸毀一座橋之後,聯軍的舉動徹底讓他們傻眼了。

文中表述,據說,中國軍隊的一位副師長親自到附近慎重仔細地確定了戰果。他再三從望遠鏡里確定了已經光禿禿的橋基和兩側高聳的懸崖,然後才進行彙報,水門橋已經被徹底炸毀,聯軍已無路可撤——除非他們的上帝來幫忙。

上帝當然不會來,但現代化的工業水平也有創造奇蹟的力量。這種力量,超過了那個年代中國那樣高級軍官的想像,但在這裡他們最終見識到了。聯軍用了不到24小時的時間,就在被志願軍反覆炸毀的殘橋邊架起一座鋼架結構的橋樑,使得聯軍逃出志願軍的包圍圈。

我們不得不反思,即便是志願軍戰士以超乎常人想像的毅力,好幾次炸毀這座橋,切斷敵人退路,但是他們在敵人強大現代化工業水平創造的奇蹟力量面前,依舊顯得那麼無奈。

這就是抗美援朝戰爭留給我們的思考,不過像這樣的思考只是整個戰爭反思總結的鳳毛麟角。據說,當年志願軍軍越過三八線向三七線挺近的地時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窘。

之前,聯軍被群山峻岭阻隔的坦克大炮,被大山深林阻隔的海軍軍艦,現在,在這裡極大的發揮了極大優勢,志願軍孤軍深入,在聯軍現代化戰爭機器的肉磨子面前,隨時都有遭厄運的可能,所以不得不停止前進。

現實讓我們看到了差距,它讓中國軍人明白了不僅要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更要在戰爭中學習強大,它也拉開了中國軍隊近半個多世紀的現代化建設序幕,它更指引著當代中國軍人在改革強軍的路上繼續前進。


極目千里,忠魂歸來兮。

一個甲子時光荏苒,輕輕撫摸志願軍烈士錚錚忠骨,我們會赫然發現,英雄不朽,忠骨未寒。

它穿越時空的阻隔,訴說著過去,召喚著未來。

(一)

戰爭的面目是猙獰的,有些人去了,註定不再回來。比如,在長津湖之戰中化成冰雕的年輕戰士,又比如捨身炸掉敵人碉堡的黃繼光……他們知必死而吾往矣,他們用年輕的生命為後來人趟出一條路,一條冀許未來之路。

可是六十多年過去了,當我們在這條路上愜意前行的時候,回頭再看,有些人卻已忘記了來時的路,開始質疑先烈們曾經所有的付出。

只要你在「搜索」網頁中輸入「抗美援朝戰爭」幾個字,諸如「朝鮮戰爭:中國是最大的輸家」之類充斥著春秋筆法的文章,就會呈現在眼前。

讀罷其文,心如刀絞。言下之意是說,中國付出數以萬計的志願軍官兵年輕生命的代價,在朝鮮戰場上開了一個國際玩笑。還有人提出,如果不抗美援朝,中國的和平環境會更好。真可謂言之鑿鑿、立論煌煌。

說什麼當時「保家衛國」只是一個忽悠國內民眾的口號,從二戰結束後,有80多個殖民殖民地國家走向獨立,未見任何一個國家喪失主權或亡國,為什麼偏偏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二戰五大戰勝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會亡國?

還說什麼,因為中國抗美援朝給世界留下了一個好戰的罵名,更有甚者認為抗美援朝使得台灣問題拖延至今而不絕。

真是語不驚人誓不休。

(二)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鮮軍隊在三八線一帶發生激烈戰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決定出兵朝鮮,但是為了防止解放軍趁機解放台灣,杜魯門命令美國第七艦隊向台灣海峽開進。

同年6月27日,第七艦隊十多艘軍艦封鎖台灣海峽,並向世界宣布此舉是要阻止解放軍進攻大陸,同時也要制止台灣國民黨軍隊反攻大陸。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時國民黨軍隊有能力反攻大陸嗎?若是有,怕也不會躲到台灣一禺以偏安。所以當時美國政府所謂的,阻止台灣海峽雙方互相進攻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美國捲入朝鮮戰爭之時,中國大陸趁機解放台灣。

1951年1月底,麥克阿瑟流露出將戰爭擴大化的觀點,1月28日,麥克阿瑟飛往水原,有記者聽到麥克阿瑟說「7個月前,我正式在這裡開始聖戰,我們現在奮鬥的目標已經不是朝鮮了,而是整個自由亞洲」。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位美國的遠東司令可能要發動一場全面戰爭,一場針對中國的全面戰爭。

(三)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必須要重新全面審視這場戰爭,「唇亡齒寒」的憂患瞬間上升到「唇亡齒殘」的高度。就此,中國國內更加清醒的認識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要性,中國人民捐款捐物支援朝鮮前線熱情空前高漲。

或許有人覺得這是中國乍然從積貧積弱中站起來後,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表現,有點杞人憂天的味道。就如上述中,有人不解作為二戰五大戰勝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怎麼會面臨亡國一樣,都是些風涼話。

之所以說,這些都是風涼話,是因為說這些話的人忽略了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以及周邊環境。同時,說這話的人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當時所謂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指的是台灣當局,而非中國大陸。

當時兩個國家不被西方世界承認,一個是紅色中國,另一個是北朝鮮,美國當局一直試圖援助國民黨當局重新成為中國的主宰者。正因為如此,美國當局才會迫不及待地一邊封鎖台灣海峽,一邊加緊朝鮮戰爭,急速向鴨綠江邊推進。

「對中國來說,美國阻止解放台灣,接下來如果再拿下朝鮮,中國就將直面在朝鮮的美軍,到那時台灣的蔣介石如果在美國支持下反攻大陸,則中國東北和南方將重燃戰火,剛剛建立的新中國、剛剛統一的大陸有被再度分裂的危險。」有人如此認為。

通過翻閱現已出版或解密的資料,對於這種觀點,筆者持認同態度。美國當局拿下朝鮮,以朝鮮為北部大本營,南邊以航母艦隊為大本營,幫助國民黨南北同時反攻大陸,似乎勝算會更大一些。

所以聯合國軍推進至鴨綠江之後,不斷派飛機襲擾、轟炸我東北邊境村莊,挑釁意圖十分明顯。其實也並非挑釁,而是赤裸裸的欺壓,麥克阿瑟頭腦中的中國,還是大革命之前的中國,認為中國還是晚清那樣羸弱可欺。

當聯合國軍向中國邊境推進時,麥克阿瑟放話「我要讓亞洲共產黨國家血流成河」「不能期望聯合國軍在鴨綠江邊停止不前」。

(四)

然而,事實證明這位自傲的有點自負的聯軍指揮官,並沒有實現他的目標,他指揮著一支武裝到牙齒的軍隊輸給了志願軍,或者說與志願軍打了個平手。

都說戰場無亞軍,那麼抗美援朝到底是輸了還是贏了?其實,我們分析戰爭的勝利與否,不能僅僅局限於在殲敵多少,攻克山頭多少之上。如何評判誰是戰爭中最大的贏家,取決於戰爭雙方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大規模對外用兵,也是新國家與世界頭號強國及其盟友的對抗,這場戰爭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它讓全世界對中國軍隊尤其是陸軍有了全新的認識。曾經的聯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戰後評價中國陸軍「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有病」。這位久負盛名的美國將軍戰前對中國軍隊的評價是「烏合之眾」。很大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軍隊一戰成名,從此奠定了大國鐵拳的基礎。

另一方面,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舉動,也讓世界對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這頭沉睡的雄獅已經真正覺醒。

世界就是這麼奇怪,強大即真理,羸弱者的道理只會讓人當成喋喋不休的矯情。

(五)

我記得去年有人寫了關於一座橋的故事。當志願軍戰士不惜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反覆炸毀一座橋之後,聯軍的舉動徹底讓他們傻眼了。

文中表述,據說,中國軍隊的一位副師長親自到附近慎重仔細地確定了戰果。他再三從望遠鏡里確定了已經光禿禿的橋基和兩側高聳的懸崖,然後才進行彙報,水門橋已經被徹底炸毀,聯軍已無路可撤——除非他們的上帝來幫忙。

上帝當然不會來,但現代化的工業水平也有創造奇蹟的力量。這種力量,超過了那個年代中國那樣高級軍官的想像,但在這裡他們最終見識到了。聯軍用了不到24小時的時間,就在被志願軍反覆炸毀的殘橋邊架起一座鋼架結構的橋樑,使得聯軍逃出志願軍的包圍圈。

我們不得不反思,即便是志願軍戰士以超乎常人想像的毅力,好幾次炸毀這座橋,切斷敵人退路,但是他們在敵人強大現代化工業水平創造的奇蹟力量面前,依舊顯得那麼無奈。

這就是抗美援朝戰爭留給我們的思考,不過像這樣的思考只是整個戰爭反思總結的鳳毛麟角。據說,當年志願軍軍越過三八線向三七線挺近的地時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窘。

之前,聯軍被群山峻岭阻隔的坦克大炮,被大山深林阻隔的海軍軍艦,現在,在這裡極大的發揮了極大優勢,志願軍孤軍深入,在聯軍現代化戰爭機器的肉磨子面前,隨時都有遭厄運的可能,所以不得不停止前進。

現實讓我們看到了差距,它讓中國軍人明白了不僅要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更要在戰爭中學習強大,它也拉開了中國軍隊近半個多世紀的現代化建設序幕,它更指引著當代中國軍人在改革強軍的路上繼續前進。


推薦閱讀:

什麼是「大國思維」?「大國思維」存在嗎?
如何看待愛德蒙·伯克的歷史地位?他真的可以被稱為保守主義思想的鼻祖嗎?
對於宋神宗和王安石改革對北宋後期政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真的如王夫之所說「宋政之亂,自神宗始」?怎樣評價
發達國家對非洲國家提供的援助,是否真正會讓當地人民受益?
朝鮮戰爭時美國介入朝鮮半島的目的是什麼?

TAG:軍事 | 歷史 | 政治 | 國際政治 | 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