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南明弘光時期的南渡三案?

各位如何看待大悲案、偽太子案和童妃案?

在顧誠老師的《南明史》中,這三個案件已經是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大悲、「太子」和童妃都是騙子,而且書中明確指出「童妃」案和假太子案的喧囂一時,實際上是某些東林—復社黨人在幕後掀風作浪」。

但是,在網上搜索隨手就能找到不少持相反觀點的文章。儘管學術地位恐怕是不如顧誠,也難免三人成虎。

從李清的《三垣筆記》對偽太子案,即王之明案幾次審訊的情況來看,認定「太子」假冒也是證據充分。不過案件主要審理人員輔臣王鐸在國變後的表現實在不佳,而且在出逃的時候被百姓認出,責怪他在太子案上認真為假,他居然說這都是馬士英乾的,和我無關。如果對偽太子一事信心十足,似乎不應該這樣驚慌,當然不排除這是在群情激奮時自保的策略。


關於南渡三案確實是眾說紛紜。一般而言,大悲案基本可以鎖定為一個假冒偽劣的和尚,是可以定罪的。而童妃案和假太子案都很難下定論。

大悲案就不多敘述了,基本可以認定是東林黨人背後作祟,推出來一個和尚,讓他直言不諱聲稱潞王品性端正,以此打擊福王朱由崧的正統性。重點需要看一下真假難辨的童妃案和假太子案。

童妃案指的是在弘光朝廷元年三月,有女童氏往見弘光河南巡撫越其傑,自稱是弘光帝妃。越其傑就和軍鎮的將領劉良佐一起送「童妃」到南京。弘光帝沒有相認,而是直接將她打入獄中。清朝乾隆年間李天根著述《爝火錄》記載了童妃在獄中寫下的和弘光帝相遇與分別的情形,其中十分詳細,還寫到了她和弘光帝所生之子乳名「金哥」。但最後童妃還是死在獄中。關於童妃的身份真假,清末的學者徐鼐、夏燮等人一口認定童妃為真,並在一些著述中詳細記錄了弘光帝如何如何不敢相認,朝中大臣如何議論等事情。但《南渡錄》和《三垣筆記》都寫了弘光帝的駁斥和童妃一些不符合身份的事情。按照常理來分析,自古至今,即使局勢再怎麼混亂,也絕不可能有婦人敢出來冒充天子的妃子。一種合理的解釋是童妃為真,但弘光帝本人品性惡劣不想相認。但顧誠大佬直接認定童妃身份為假,背後是東林黨人作祟,自認為有點偏頗。畢竟當時弘光朝中的和與東林黨人無涉的馬士英等人也都對童妃的的身份有所議論。

而假太子案就更加匪夷所思。此案是說在弘光元年,南下的明臣高夢箕的僕人穆虎和一個男子結伴而行,在夜中無意發現男子內衣有龍文,驚問身份之後,男子自稱是崇禎朝太子。高夢箕知道後,向弘光朝廷報告了太子自述的南下經過,並在南下途中對太子多加保護。最後在李繼周的陪同下,「太子」來到南京,按《明季南略》的記載,有兩個太監當場和太子相認,弘光帝一怒之下把這兩個太監打死,又有弘光派遣心腹太監盧九德和太子當面相認,之後就把太子關押獄中。在當年三月初六、初八和十五日三次會審,在初八日的會審時,大學士王鐸表示單方面承擔責任,認為太子為假。王鐸本人撰寫的《擬山園選集》記錄了他和太子當面對峙的過程。最終在十五日的會審認定太子假冒,給他戴上刑具。

講道理,崇禎朝廷的太子是真是假,對於南明眾多大臣來說應該是看一眼就知道的事情,但真真假假反反覆復搞的不清不楚,最終還需要一個大學士王鐸自證。顧誠先生在《南明史》中認為太子為假,就是依靠王鐸的自述。

有關南渡三案,史料記載比較複雜,很多即使是當事人的記載也不可盡信,畢竟當時的人物都有自身的立場考慮,因此童妃案和假太子案真假難辨。其實這幾個案子是真是假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南渡三案只不過是一些現象的反應而已。中國古代的封建國家,自宋之後基本上中央集權都能做到很完備,而南明弘光朝廷僅僅持續了一年,就有數起真假不明直接挑戰皇權的案件。這種現象都指明一點:南渡的弘光朝廷表面上土地廣闊、軍事力量強大,又坐擁東南數省,賦稅來源充沛,但缺乏強有力的統治核心,根基不穩、人心浮動、黨爭激烈、腐敗橫行,這種紙糊的老虎面對滿清的入侵和左良玉等軍閥壓迫,不到一年就覆滅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不知道幾個案子還能怎麼「評價」……補充一下信息吧。

關於崇禎太子的下落,除了弘光朝廷採納的被殺說,還有病死說。順治十年到十三年間,談遷在北京天寧寺採訪到一個當了和尚的明宮宦官趙璞,趙璞說:「先太子被脅東出師,勞憊,薨於三河。其後入燕、入金陵,俱偽也。」 當然趙璞也沒提供什麼過硬證據就是了。(談遷《北游錄·紀聞上》)

就情理而言,這世界上就是有不要命的騙子存在的。南北兩太子中至少就有一個。漢昭帝朝有個假劉據。宋仁宗朝有個宮女之子冷青冒充皇子。南宋初年有個尼姑冒充柔福帝姬。正統朝有個老和尚楊行祥冒充建文帝。1899年湖北甚至有個遊民李成能冒充光緒帝。昭槤《嘯亭雜錄》還記載了一個乾隆偽皇孫案(不過不知道這個事件有什麼旁證)。只要有一個對宮廷情況有所了解的宮女、宦官之類在背後加以指點,唬住一般人並不難。至於這些人為什麼要這樣做,趙璞說:「此不過狂少年失計,圖一飽終身耳。」古人所謂狂,本指瘋狂,這些以一命搏富貴者的精神狀態,恐怕不是常人能隔著時空以自己的日常經驗索解的。


首先感謝@隨會在秦 的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132393/answer/165986198 ,已經回答得很好了,我再補充兩點吧。

一、童妃問題的關鍵不是「童妃」本人的身份,而是朱由崧為什麼是這個態度。我個人認為童妃多半和朱由崧還是有一腿的(畢竟我大萌阿姨控比較多),「 時有東宮黃氏,西宮李氏。李生子玉哥,寇亂不知所在。氏於崇禎十四年生一子,曰金哥,嚙臂為記,今在寧家莊 」這段話證明她對福王府的內情是有所了解的,這點我贊同景行止的意見,但也就是這句話把「童妃」自己推上了死路。

根據崇禎十四年河南巡撫高名衡的報告:「世子亦尚無子女,流離孤苦,惟有母子相依,誠可悲矣。」 也就是說截止到崇禎十四年,大萌官方記載下,福王殿下是無子的。而現在,「童妃」表示自己在崇禎十四年給福王生了個兒子,倘若朱由崧承認了童妃的身份,那麼有大概率他將被迫承認那個不知底細的孩子成為大萌新的太子,而到那個時候,無窮無盡的麻煩只會更多。純粹從利益上判斷,倘若童妃僅僅表示自己只是大明天子的民間情人,朱由崧未必會趕盡殺絕,但童妃不知是天真還是野心使然,居然表示自己生了個孩子,那就確實只有死路一條了。

二、關於「南太子」案,請注意北太子案(甲申年九月)、明清議和(甲申年臘月)、南太子案(弘光元年二月)三者間的時間順序,這裡我推薦何齡修先生的《再談明清之際北南兩太子案》再談明清之際北南兩太子案(一) --中國國學網,以及他關於南北太子案的一系列相關研究。簡而言之,北太子案在時間上有可能在甲申年8月份清廷就已經拘捕了北太子,為何拖到明清議和接近結束時才結案,對出面指證北太子為假的多人緣由不明的大規模封賞是為了什麼?南太子整整半年不出現,為什麼偏偏在北使團了解了清廷宣布北太子為假並處死後的官方宣告後才突然出現?要是北太子是假的,長平公主突然抱著一個陌生男人哭是想給周駙馬帶綠帽子嗎?出面指證的袁貴妃為何能死了又活?歡迎大家探究我大清是如何創造歷史的。

以及最為重要的—— 清豫王入南都,即問崇禎太子安在。乃召王之明與同坐,指語降臣曰:『此真太子也』。 為什麼滿清親王多鐸能比大萌學士王鐸更清楚崇禎他兒子長什麼樣?大概是在夢裡見過吧 。李清認為南太子是北方間諜這個想法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倘若將南北太子案視作一個整體,南太子案無論時間、人物和情節確實處處透著詭異,當然在沒有更多的檔案證明前,南太子是清廷有意操作的反間行為也只能是一個可能性很大的猜想。但是南太子案最終成為南都朝廷內外矛盾的導火索,並最終點燃了左良玉的野心,間接導致整個江北防線崩盤,滿清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一個不知真假的「太子」就把南都朝廷搞得天翻地覆,人心惶惶,也確實證明弘光政府確實貌似強大,卻早就內外離心了。不然的話,身為漢相、唐太宗、唐明皇、宋太祖、鐵木真、朱八八、永樂大帝、雍正以及X主席的唐國強老師豈不是吊炸了


評價南渡三案,需要置入南明弘光一朝的整體歷史語境里,為此,我寫了篇文章,以弘光帝朱由崧為主線,系統的看待這段歷史。

————————————————————————————————————————————

沒有人想到大明王朝會滅亡的這麼突然。

當李自成率領20萬農民軍包圍了北京的時候,南京的大臣們惶惶不安,因為他們無法收到來自朝廷的一切消息。

他們只知道,京城失守了,朝廷要完蛋了,但崇禎帝呢,太子呢,是生?還是死?

心急如焚的史可法打算率兵北上「勤王」,但幾天後,他就收到了一個錯誤的消息。

「崇禎帝已乘著船從海道南下了,太子也好好的逃走了。」

南京的大臣們都著了道,信以為真,他們喜形於色,奔走相告,可是沒想到才高興不過一天,就咣當一聲,收到了一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

「崇禎帝在十幾天前就自縊於煤山了。」

皇帝已經殉國了。

大明王朝的喪鐘,已然敲響。

後世的我們形容這段歷史,稱其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在很多人眼裡,此時的明帝國已經覆滅,但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就夾在清朝和明朝的中間,從闖王攻克北京開始,直到康熙三年,才轟轟烈烈的落下帷幕。它是明王朝最後的垂死掙扎,也是一段希望渺茫的延續。

史稱「南明」。

雖然朝廷滅亡,北方淪陷,但當時的南方依然控制被明朝政權控制,陪都南京的大臣們仍

心存希望,心懷救亡圖存的明朝士子也紛紛從四面八方奔赴至南方的朝廷,盼望入仕救國。

可惜的是,南明並沒有支撐多久,南明的第一個政權弘光王朝,也僅僅維持了一年便土崩瓦解。

我們今天講得,便是弘光朝廷第一位皇帝,也是唯一一位皇帝朱由崧的傳奇故事。

一.勾心鬥角,上位風波

想要挽救已經覆滅的大明王朝,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沒錯,就是立一個新皇帝。

那麼,誰才有資格當這個皇帝?

一般人會說,好辦,那就從崇禎帝的兒子們中挑一個唄。

可是,崇禎帝的三位兒子全部被李自成所俘獲,難逃生天。

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在沒有一位直系皇位承繼人的情況下,找誰來做皇帝?此時的大臣們已經亂作一團了,他們為剩下的藩王的選擇鬧得不可開交,而這件事情,也為後來的南都三大疑案埋下了伏筆。

當北京城淪陷的消息傳來,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以及周王、恆王都逃亡到了淮安的湖嘴舟中居住,他們也意識到了,原本他們永遠也無法企及的命運,正悄悄地敞開了一個黑亮的口子。

此時的朱由崧心中隱隱有預感,他這幾個月過得實在是太苦了,一路的逃亡讓他這位堂堂的皇親國戚像一條路邊的野狗。所以,當馬士英找到他並勸說參與皇位競選的時候,他只是木然的點頭答應了,儘管他知道自己僅僅是動蕩局勢中一顆難以自保的棋子,但至少承繼大位可以讓自己不再繼續挨餓受凍。

可要成為新皇,並沒有那麼容易,大臣們爭執不休,各執一言。雖然朱由崧是明神宗的長孫,但還有其它的有力競爭者:潞王,桂王,惠王。

一些大臣認為,福王朱由崧和惠王,桂王是明神宗的孫子,而其中又以福王居長,所以理應立福王。

而一部分東林黨卻由偏見出發,認為朱由崧的祖母是神宗寵愛的鄭貴妃,正是由於東林黨的運作,才讓老福王的太子夢想落空,他們害怕福王上位會翻舊賬。東林黨魁錢謙益提議立潞王。

史可法卻心存顧忌,與馬士英商量從福王與桂王之中選一人,而惠王則迷信佛教,無心家國,故不考慮他。

二人密謀敲定了桂王,但史可法萬萬沒想到,馬士英轉頭就撕毀協議,擁立福王,而他手裡還捏著史可法寫得淫,貪,酗酒等不可立福王的七大罪狀,這讓原本處於權力中心的史可法在新朝一下子大權旁落。這也是弘光朝之所以速亡的一個原因。

大臣們心裡都十分敞亮,他們清楚,落魄的福王只想當上皇帝享受榮華富貴,對政事根本就沒有心思,他們只要讓朱由崧吃好喝好,國家的運轉權力就能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裡。

如此,朱由崧這顆棋子就這麼被推上前台,在四方如虎狼,內部又鉤心鬥角的局勢下,接受了曾經想也沒想過的命運,來當這僅僅一年的弘光皇帝。

二.承繼大位,風雨飄搖

朱由崧乘坐著華貴的王輦,向皇宮前進,所到之處,百姓,官員都夾道歡呼,士子們歡迎鼓舞,彷彿看到了未來的大明盛世一樣,而他卻一臉茫然,身上的衣服又臟又破,心裡不知道在想什麼。

大殿中的鬧劇仍在繼續,操江提督劉孔昭直接拔出利劍向東林黨人砍去,給事中李沾在皇宮裡高聲咆哮:「今日尚不立福王,吾撞死於此。」朱由崧只是漠然地看著這一切,毫不關心。

他和馬士英早已有了默契,而馬士英只是為了享受權力的滋味,真正抱著挽救狂瀾心思的史可法被排擠在外,被迫讓出首輔之位。

在定策問題上,史可法一直猶豫不決,朱由崧只好求援於武將,這讓幾位敗軍之將坐享其成,形成了軍閥一手操縱政權的局面。

歷史沒有給史可法後悔的機會,也不會讓朱由崧再來一次。

在一次御會上,大臣們先照例捧了朱由崧一通,說什麼:「皇帝啊你真的龍飛應運,是我們的最高領導人。」接著他們就推舉那幾位敗軍之將從龍有功,應該升職加薪。

朱由崧不在意這些,他只希望會早點開完,只說了一句:「好。」便不再理會,軍權從此就被架空。

此時的江淮四鎮,也全然不顧中央的命令,形成了割據軍閥,氣得史可法說出:「斬四鎮之頭,懸於國門。」這種話來。

朝廷內鬥不休,朱由崧一味的枯坐,或只與馬士英交流,為了保證稅收,朱由崧毫不考慮國家的實際情況,大手一揮,就讓淮河地區的米稅增長了百分之十二,讓朝廷威嚴掃地。

史可法出走京城,督師北上,更多心灰意冷的大臣被黨爭折騰的離開,弘光一朝,各懷鬼胎,馬士英大權獨攬,斂財搜刮,滿朝文武,竟不留一位忠義之士。

朱由崧看到眼前一片亂像,身為最高統治者,卻一點辦法也沒有。

當劉宗周上書朱由崧彈劾馬士英的時候,馬士英居然威脅他。

「今天你能當上這個皇帝,還不是靠著我?你知道嗎,那時候所有人都支持潞王上位,如果你今天敢把我趕走,明天我就去擁立潞王,讓你再當不了這個皇帝!」

面對囂張的馬士英,朱由崧無計可施,就把所以政權都交給了馬士英,他哭得像下雨,哭了很久,然後在宮中宛如失心一樣狂走不止。

等朱由崧清醒過來後,他想明白了,誰知道這個皇帝還能當多久,趁著現在自己還是皇帝的時候,那就能享受多少,就享受多少吧,從此,他徹底遁入深宮,樂不思蜀。

三.蝦蟆天子,三大疑案

別看朱由崧沒啥本事,他搞起事來,可是能得很。

本來就是個愛玩的主,當上皇帝後,玩起來更開了。

剛剛登基的他,就以大婚的名義,派出內官,去各地選「淑女。」只要是百姓家裡有女兒,根本就不管她們年齡多大了,一律拖走。

遁入深宮的他因為無法左右朝政,就開始在女色和玩樂上下起了功夫,南京的女人不夠,就去蘇州,浙江找。

野史上記載,不論真實,但也反應出來了朱由崧當時的瘋狂:

朱由崧身形龐大魁梧,一日就淫斃二童女,第二天,就被厚裹住屍體,送出城外。

一味淫樂的他,為了保持體力,便派出內官去捕捉蟾蜍,炮製春藥。那些內官們更加囂張,打著「奉旨捕蟾」的名義,驅趕百姓進行捕捉。

如此,朱由崧在民間得了個諢號,叫「蝦蟆天子。」

一日,朱由崧心裡不太高興,便召集百官入宮覲見,這可讓朝廷百官們嚇壞了,他們以為朱由崧要怪罪不久之前的一次敗仗,所以都叩頭謝罪。

大臣們跪了半天,朱由崧也沒動靜,便更加誠惶誠恐不敢起身,結果沒想到,朱由崧開口就說:

「朕可沒心情考慮打仗的事情,朕非常生氣的就一件事,梨園的這些女人,沒一個長得漂亮的,你們就不能長點心,給朕挑些好的?所以朕決定從老百姓中找,你們趕緊給我行動起來,別讓朕等急了。」

大臣聽到這話就懵逼了,抬頭說:「我以為陛下要幹嘛呢?既不擔憂敵人,也不是思念先帝,竟然考慮這種瞎事?」氣得這些大臣一個個的都直接走掉了。

當清軍和軍閥都對南明虎視眈眈的時候,朱由崧還搞了一次盛大的戲劇派對。他不管自己的國家是否馬上要滅亡,只顧著自己的開心肆意妄為。

在弘光朝最早,劉宗周還想勸勸這位皇帝,他入宮諫言,朱由崧便擺了一桌酒,劉宗周看到這種情況就說:「你是皇帝,不應該喝酒。」

看到朱由崧面有難色,劉宗周便軟了口氣說:「但是喝一杯還是無妨的。」

這下朱由崧就樂了,好唄,那你說一杯,朕就只喝一杯,來小李子,把朕的那個大杯子拿出來倒滿。

但這個皇帝還會耍花招,每次把這個大杯子只喝到一半,就吩咐內侍再斟滿,如此他每次只喝半杯,復又半杯,喝得沒完沒了。

劉宗周看到這種情況,真覺得這位皇帝是沒救了。

而在這一系列的放浪形骸的背後,危機已經越來越逼近。

首先,是內部對他統治的不滿,由此發酵了南都三大疑案——大悲案,偽太子案,童妃案。

大悲案:一個和尚招搖撞騙,稱自己是明朝親王,那麼他到底是,還不是呢?朝廷嚴查之下,認定他是騙子,將他處斬。

偽太子案:又冒出來一個人,說自己是崇禎的兒子,名正言順的太子,朱由崧怕他奪他位置,就匆匆認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獄中。

但當時民間卻沸沸揚揚,尤其是傳到其它地方,越傳越真,東林黨趁機散布謠言,興風作浪。

童妃案:一個女人找到南京城來,說她是當年與朱由崧私定終身的宮女,但朱由崧一口咬定,沒這回事,把她投入獄中折磨至死。

這三起案子疑點頗多,至今都是謎團,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是東林黨對朱由崧的不滿,因為朱由崧的上位是東林黨爭的最大失敗,所以一有可趁之機,就會拿出來大做文章,所以在弘光當朝,鬧得滿城風雨,尤其是偽太子案,深沉的打擊了朱由崧的統治基礎。

而此時的南明弘光政權,已經離覆滅不遠了。

四.大廈將傾,風雨欲來

朱由崧做夢也想不到,堂堂的90多萬的南明大軍,面對15萬清軍,居然會集體投降。

危機首先釀於內部,軍閥左良玉。他聽聞李自成的的部隊馬上就要過來的時候,心中恐懼,不敢與之交戰。

剛好,此時的弘光朝廷,正在為「偽太子案」「童妃案」鬧得滿城風雨,左良玉看到這種情況,哎呀一下心生妙計,便偽造了「皇太子密諭」,以「清君側,救太子」的名義率軍趕赴南京。一來,可以避免與李自成交戰,二來還可以趁機奪取南京政權。

這傢伙可是很不要臉,別人問他這個密諭是哪來的?你怎麼能確定南京的那個「太子」是真是假?

可他倒好,直接說:「你管它是哪來的,反正我說是真的就是真的。「接著,他又轉移話題,說:」崇禎皇帝多麼偉大,我們不能辜負他的恩德,我們現在就是要報恩,要給老百姓一個好天下,所以你們就別多想了,跟著我干就行了。「

知道了左良玉叛亂的消息,弘光一朝上下恐慌,朱由崧趕緊召集群臣,商討對策,馬士英唯恐左玉良進京,會讓他的性命難保,根本不管清軍這個最大的危機,慫恿朱由崧將史可法的軍隊掉回頭保衛南京。

史可法請詔於朱由崧,告訴他現在的局勢,真正的危機來自於清軍,而非左軍,但馬士英卻重重阻攔,讓朱由崧勒令史可法,必須將大軍抽調回南京。

史可法聽到這個消息,已經無力回天,便登上了南京城郊的燕子磯:「南面八拜,慟哭而返。」

但這個時候,一切都已經晚了,左軍層層逼近,清軍已然南下。

史可法站在揚州城頭,看著清軍磨刀霍霍,而左右將領叛逃的叛逃,投降的投降,知道大勢已去,但他已經抱好了必死的信念。

「此吾死所也,公等何為,如欲富貴,請各自便。」

他死守住揚州城,最後壯烈犧牲,以身殉國。清軍在城內展開了瘋狂的殺戮,除了少數藏身較為隱蔽的人外,城內居民幾乎全部慘遭屠殺。

「查閱焚屍薄載其數,前後約計數八十萬餘。」

史稱「揚州十日。」

揚州城內的慘叫嚎哭,並沒有傳到朱由崧的耳朵里,他只知道左玉良的叛軍已經逃走,還大鬆一口氣。

但歷史註定不會讓朱由崧再有平靜的日子過,史可法殉國的消息傳來後,朝廷上下失心落魄,他們原本還指望著長江天險可以阻攔,但清軍一渡江,南明軍隊就落荒而逃,留下了無人防守的江岸,一日復一日,投降的南明軍隊越來越多,而此時的弘光一朝,已經嚇破了膽。

朱由崧看到大勢已去,面對著自己的臣子,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個時候,他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但他依然返回自己的內院,看著自己最喜歡的戲劇,哪怕到了自己的末日,他也想多享受一會皇帝的滋味。

一天深夜,朱由崧僅帶著馬士英和一些宦官,偷偷的離開了南京城,而朝廷其他人都蒙在鼓裡,第二天,才發現自己的皇帝已經先一步逃跑了。

五.終局

一個逃亡的皇帝,在亂世中就像黑夜裡明晃晃的燈泡,沒有人會放過他。清軍的追兵就像朱由崧自己身下的影子,叛軍也如跗骨之蛆一樣緊隨其後。

朱由崧等人先在途徑溧水縣遭到當地士兵的劫掠,又經過太平府,被府官拒門不納。還好,蕪湖的靖國公黃得功收留了他,並決定誓死效忠。

但此時的,清軍追兵已經來到了蕪湖,黃得功意欲與之交戰,卻不知道他手下的部隊已經決定投降於清軍。

叛軍趁其不備,暗箭射殺黃得功,黃得功喉部中箭,他用盡身上最後一點力氣,悲憤的望著天空,揮劍自殺。

朱由崧已經山窮水盡了,沒有人聽他的哭聲,也沒有人在意他的叫喊。叛軍將領田雄等人活捉了他,要獻給清軍換取功名。

搞笑的事情出來了,田雄背著朱由崧把他的身體夾住,而馬得功使勁地抱住朱由崧的雙腳,死活就是不肯放開,朱由崧痛哭流涕的請求二人饒他一命,但毫無效果。

這兩人狂喜的說:「我之功名在此,不能放你也!」

這讓朱由崧一下子所有的恨意都湧上心頭,他氣得咬住田雄的脖子,牙齒深深陷入他的肉里,血流滿了衣服,而田雄強忍住疼痛,也不肯鬆手。

還有一則記錄是這樣。

朱由崧乘著一架破破爛爛沒有帷幔的小轎子里,被人抬著回到了淪喪的南京城,他用布包住頭,穿著一身破舊衣服,拿扇子遮住臉,他的太后和妃子則騎在疲憊的瘦驢上緊隨其後。

百姓們紛紛唾棄,拿起石塊和磚瓦向著這位曾經的皇帝扔了過去,而朱由崧只是麻木的接受這一切,凄涼的身影在殘亘斷壁中漸行漸遠。

他們的國家,亡了。

在南明這段歷史裡,產生了大量的非正常死亡,以自殺而殉國的人極多,這個不長的時代,卻一直籠罩著悲傷和絕望的情緒,每一個活著的人,都不斷的看到身邊的朋友,同僚,師友的戰死,被殺,自盡。

而亡國之君,當然也難逃一死。

清軍將朱由崧等人俘獲後,湊夠了他們兄弟十六人,就挑了個借口,擇了個日子,斬首於北京菜市口。

而朱由崧,則以弓弦勒斃,還有一種說法,是被凌遲。

至此,弘光一朝是徹底亡了。

我們無法揣測到朱由崧走向行刑台時最後的背影,他在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是否想起了先帝崇禎的遺言呢?

「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

沒用了,再想起什麼都遲了。

這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王朝和無數悲壯赴死的士子,將領已經成為了一曲泣火泣血的輓歌。

而朱由崧的悔恨和不甘,也一同隨著大明王朝,化入了歷史的茫茫黑夜中。


童妃案有點奇怪。

童氏自述」年三十六歲。十七歲入宮,冊封為曹內監。時有東宮黃氏,西宮李氏。李生子玉哥,寇亂不知所在。氏於崇禎十四年生一子,曰金哥,嚙臂為記,今在寧家莊」

朱由崧批駁道:「朕前後早夭,繼妃李殉難,俱經追謚。且朕先為郡王,何有東、西二宮?」

《明熹宗實錄》載,天啟二年十月傳制遣「工科給事中魏大中、行人司行人李昌齡封福府德昌王由崧並妃黃氏」

對比這幾個材料,如果說童妃是無知無畏的農婦,把「東、西二宮」這種小說家言當真,那她是怎麼那麼碰巧說對了朱由崧兩位王妃的姓氏?如果說背後有高人指點,或者乾脆就是真的,那又怎麼會犯上述低級錯誤?

無論是朱由崧自己的回復,還是【崇禎十四年河南巡撫高名衡題本內明白說過「世子繼妃李氏」於洛陽城破之時投繯自盡】,只能證明童氏不是正妃,以此來斷定【 童氏一案與大悲、假太子案基本相似, 肯定她不是朱由崧的王妃】,太過武斷了。

至於《南明史》中由此申發的對「東林-復社集團」興風作浪的指責,還說「黃宗羲和門戶好友在當時興風作浪對弘光朝廷的穩定造成了嚴重影響 」, 「對弘光朝廷的覆亡負有直接責任」,我覺得未免有點因言罪人的味道了,這些人有幾個是實權官員,能掀起多大的風浪?他們能影響到的無非是一些讀書人而已。作者也說「 真正的策劃者未必是他們,因為弘光一朝黨爭鬧得勢同水火,而黃宗羲等人在當時朝廷上並沒有地位,掀不起那麼大的風浪 」,那真正的策劃者是誰?總不成是已經在前文被作者證明是政治白痴的史可法吧?也不可能是投效馬阮的所謂「黨魁」錢謙益吧?所謂「東林-復社集團」,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左良玉的興兵東下,固然有避免同大順軍作戰和跋扈自雄等原因,但他扯起「救太子」、「清君側」的旗幟卻同某些東林—復社黨 人所造輿論一脈相承。

這一段就更是毫無道理的強行指責了。

歸根到底,弘光朝廷固然從上到下都沒什麼作為,但是軍事上的失敗還真沒必要過多的指責這些文官,本質上是大明軍事體系的全面崩潰。文官不內訌,左良玉就會安穩了?江北四鎮就能如臂使指了?而非要在文官內部比的話,那當然應該是掌權一派的責任更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明初有那麼多讀書人懷念蒙元,為什麼朱元璋以推翻蒙元為任,卻「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後奉元朝為正統?
明朝是君主專制下的的內閣政治還是君主專制下宦官政治?內閣與司禮監間的權力制衡又是什麼樣的?
如果崇禎在晚清當皇帝,會挽救清政府的危亡嗎?
如果你穿越回了明朝,一覺醒來發現你變成了李景隆。此時耿炳文剛剛兵敗,你會怎麼做?
如何評價東林黨?

TAG:明朝 | 歷史 | 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