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醫療是酸的:影像與病理醫生或將被取代?

正值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9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際,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受邀出席,為該校醫學生做了一場關於未來醫療的講座。他表示,隨著人工智慧的技術更新,影像與病理醫生可能會被取代。

李天天用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標題:「未來醫療是酸的」,Acid是英文單詞「酸」,這恰恰也代表了他對未來醫療的看法。ACID中,A指的是「Apps」,即我們手機上大大小小種類繁多的App;C指的是「Connected」,Connected Health,即通過各類App或智能硬體採集到個人生理數據;I指的是「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即通過物聯網採集到患者周圍的環境數據,用於與醫療數據的整合;D指的是「Doctor」,醫生或是像醫生一樣能夠提供準確病情診斷的設備。

李天天認為未來會出現「大白」似的機器人,但是會有先決條件:從最開始只是底層的最簡單的感測器APP逐漸連接到各種醫療的機構、服務的平台,然後把外界的數據移進來,最後生成演算法,在醫生的幫助下,由機器來完成對人類的一些健康的干預、指導。在這樣的環境下,作為一家商業公司,李天天介紹了丁香園的互聯網醫療實踐。

李天天分析,首先要去挑選領域,並不是所有的領域都適合用移動醫療的技術來實現。「移動醫療最火的時候是從2011年開始,當時很多的媒體、投資人給移動醫療非常高的期望。我認為『醫療有時移不動』,並不能試圖從移動互聯網解決所有的醫療問題,因為場景不對。」李天天解釋道,「我一直認為對於疑難的、複雜的、罕見的、需要多學科協作的疾病,不適合移動醫療的方式來解決,但是有適合的,那是什麼呢?基礎的、常見的、多發的,這些疾病或者是問題,是非常容易用移動醫療的方式來解決的。」

對於醫療領域的人工智慧,李天天指出,首先診療好做、診斷好做、治療不好做,原因是治療數據污染太厲害了;其次圖片好做,文本難做。「圖片好做是因為很多的演算法非常成熟,文本很難,是因為它有一個語義理解的過程,而這個語義理解的過程之所以有巨大的挑戰,是因為在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不光是中國人,含義都博大精深,真正了解一個人的真實想法,通過語義是很難的。」李天天舉例說,計算機最喜歡乾的事是就是「YES、NO」,沒有第三個選項。可是我們很多這種生活的場景,並不是這樣來選的。「比如說計算機問你,你有犯罪記錄嗎?計算機期待的回答是有或者沒有。可是你沒有回答有沒有,你反問計算機一句違章停車算嗎?那他就不知道怎麼回答了。因為首先計算機要去知道違章停車不是犯罪,他得知道這個事實,如果他不學這個知識他就永遠不知道。」

人工智慧的出現,醫生到底會不會被替代呢?李天天表示,自己也是一位受過訓練的專業神經內科的醫生。「無論從感情來講,還是從對行業理解來講,我都很難說醫生被替代掉的話。」李天天坦言,「我想了好多理由,比如說醫學是有溫度的,醫生要傳遞感情,而機器人是不能傳遞的,再比如說一些複雜的、疑難的需要多室科協同操作的手術,也很難讓機器人來替代。」

不過,隨著人工智慧的技術更新,李天天的看法也發生了一些改變,他認為影像與病理醫生可能會被取代。「這兩類醫生有個什麼共同特點呢?都不直接接觸患者,我說的影像醫生不是放療醫生,我說的影像醫生是指看片子的。現在病理AR的準確率高達99%點幾了,而且病理AR一天能看幾百張片子,可以24小時不休息、不上廁所,醫生做不到。醫學是人和人之間的科學,即使有AR進來,他更多的是幫助醫生的輔助工具,最終的診斷做手術還是和醫生來打交道。但凡不接觸臨床的,不直接接觸患者的,只是看片、讀片的醫生,真的有可能會被替代。」李天天說道。

李天天認為,移動醫療最大的優勢是採集數據更容易了,最佳的使用場景是在基礎醫療服務裡面,而其最擅長的是皮膚這種整體連續的醫療服務。「數據加服務可以實現商業閉環,我們的目的也是做最值得信賴的醫療健康服務。」李天天表示。



推薦閱讀:

TAG:醫生 | 醫學 | 醫療 | 醫院 | 未來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