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劉邦和項羽為何都不讀書?

唐朝詩人章碣曾寫過一首叫《焚書坑》的絕句,全詩如下: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這是一首在中國詩歌史上很有名的諷刺詩,諷刺的是秦始皇的「焚書」。按照詩中所說,你秦始皇的焚書令剛下沒多久,山東就亂了,這是因為劉項並不讀你焚掉的那些書,或者說,你把書焚掉了,劉項仍舊有辦法知道書中的知識,造你秦始皇的反。

但是,這句詩的最後一句,「劉項原來不讀書」還是會讓很多不讀書的讀者誤會,誤以為秦末反秦武裝最優秀的兩股軍事勢力的領導人劉邦和項羽都是文盲,都沒什麼文化。

但這不是事實。

按照司馬遷在《韓信盧綰列傳》中的記載,劉邦是讀書的,而且讀的書並不少。我把這段記載照錄如下:

「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里。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里中嘉兩家親相愛,生子同日,壯又相愛,復賀兩家羊酒。」

給大家畫一下重點,太史公說,劉邦和盧綰兩個人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長大一點,又一起學習。在這篇傳記里,太史公並沒有記載盧綰或劉邦有學書不成的劣跡,換言之,二人應當都是「畢業」了的。

劉邦和盧綰生活的年代,跟咱們現在不一樣,那個時候,能有機會讀書的,連千分之一都不到,很多人這一輩子,頂多也就認識自己的人名,而劉邦和盧綰,竟然都讀了書,而且都畢業了,放到現在,怎麼也相當於一個博士了,這還叫「不讀書」嗎?如果這是「不讀書」,那什麼才是讀書呢?

劉邦如果「不讀書」,智慧從何而來?太史公在《留侯世家》中記載了張良把太公兵法講給劉邦聽的故事,張良也曾把這部兵法講給別人聽,但別人聽完以後,根本就聽不懂,而劉邦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學會就用,用了就見效。

面對如此神奇的事,張良也是無話可說,良久,才憋出一句捧劉邦的話:「沛公殆天授」。

人的智商有高低,但智慧這東西,至少要包含智商和知識兩個方面,你的知識儲備不夠,你智商再高,也是白搭,所以,劉邦之所以能快速地理解張良的兵法,就是因為劉邦的智商高同時知識儲備又足。

說完劉邦,最後再說說項羽。

其實項羽也是讀書的,只不過項羽讀書沒有劉邦那麼用功,往往半途而廢罷了。

太史公在《項羽本紀》中記載了項羽讀書的事,照錄如下: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我們已經不能確定,太史公記錄的劉邦和盧綰的「俱學書」中的「書」是不是《尚書》又或是其他的什麼書了,同樣,我也不能確定,項羽的「學書不成」的「書」是不是《尚書》了。

不過從項羽說的「書足以記名姓而已」來看,項羽學的,很有可能是《尚書》,因為普通的書里的知識不會有一堆又一堆的人名。

如果他們學的是《尚書》,那說明他們已經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了,才去學的。所以,這條記載至少說明,項羽不是文盲。

項羽「學書不成」後終於學了兵法,最後也是學了個大概,就不肯繼續學了。太史公的這段記載,只是側面表明項羽沒耐性,這是項羽在楚漢之爭中的性格弱點。對了,這段記載,可以反向印證,劉邦學書是學成了的,即我前邊說的,劉邦「畢業了」。

所以,所謂的「劉項不讀書」,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對於他們來說讀書根本沒有任何的意義,這隻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特別的娘。劉邦和項羽應該是從小就刻苦學習武術,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強大。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裡,讀書貌似沒有任何得罪作用,到時候學習功夫還可以防身。其實項羽從小就有遠大的抱負,所以那時候學習武功,也是為了自己以後的事業。

再說了項羽在成功以後,人家可以收納很多的賢才,到時候就可以給他出謀劃策了。這件事情項羽根本不用擔心,可惜就是項羽自己死在了自己自負上邊了,不然的話我想他也不會淪落到烏江自刎的境地,不管怎麼說我還是挺有喜歡項羽的,不管他最後變成了什麼樣子。

至於劉邦,那時候就是一個小混混,他的父母根本沒有任何的意識讓他學習文化,去報效國家還是做官。其實劉邦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以後能夠變得這麼好,如果能想到的話,劉邦肯定會勤學苦練的。



推薦閱讀:

451.讀歷史13~正統皇帝
東漢末年討董的十八路諸侯都是什麼人?
褒獎熱誠的傳統(獎章篇)
張純如個人生活?
歷史上哪些太監被載入史冊,他們都做出什麼貢獻?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