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說的詩和遠方到底是什麼?
前幾天剛好聽到老狼的歌《白衣飄飄的年代》,想起很多往事,有些是關於80、90年代生人才有的記憶,有些是屬於那個剛剛看到曙光的少年的時代。後來就開始聽高曉松,很早的一些音樂,儘管現在高老師偶爾以娛樂明星的身份示人,但是在那個時候的音樂,絕對是情懷之作。
前段時間剛好看了高曉松老師的一篇作品,正好說到了詩和遠方,其中提到他成長中的許多片段。就像在讀一篇回憶錄,其中提到媽媽的部分,有一種屬於建築師的嚴肅和嚴謹的浪漫。
好死不死,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又讀到了一篇樂評。說他販賣的詩和遠方,是逃避現實的苟且,說歌里反覆叨叨,容易製造洗腦的效果,讓人誤以為眼前的苟且是有救的,而詩和遠方就是它的解藥。這種人生雞湯由一位高智商文藝范兒著稱的脫口秀明星開出來,尤其顯得帶著小清新的假慈悲。」
姑且不說,後者樂評使用的是什麼樣的框架。只想說,現在好像提及情懷就有點撒雞湯的意思,我很高興大家有這樣的敏感度,但是很不理解的是,將一件事以及它帶來的歷史,全然拋給一個「雞湯體」,未免有點簡單,而且人們好像習慣了一邊對這些可見的「雞湯」口誅筆伐,卻對咪蒙那樣「不可見的雞湯」興奮不已。
我的意見,高曉松的詩和遠方不是真正的指代未來和形而上的體驗,而是要喚起我們的歷史。高不是簡單的娛樂明星,他的身上有明確的80年代影子。我們從簡介里可以看出一些關鍵詞,
「高曉松,1969年11月14日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杭州。音樂人、詞曲創作者、製作人、導演、脫口秀節目主持人。1988年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後退學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預備班學習。早期事業以電視編劇、音樂創作及製作人為主。1994年出版《校園民謠》合輯,1996年推出個人作品集《青春無悔》。1996年高曉松和宋柯創辦了「麥田音樂」獨立品牌,後發展成唱片公司太合麥田。」
《校園民謠》、《青春無悔》,白衣飄飄的年代。。。好像很多事情都能串起來,歷史的片段拼接起來,就有一點懷鄉病的意思。對我來說,這樣的懷鄉就是儘管已經步入現代,還是喜歡聽美國60年代垮掉的一代,喜歡聽搖滾;就是想到最早做文學研究的那一批人,以至於4年前恨不得把整個人生都交給culture analysis;就是至今能夠背得出「從我的工作室的窗戶望出,掃過拉古尼他湖和斯坦福大學紅色瓦片的屋頂,」這些,是我的歷史。
為什麼毫不費力的記起,「雖然青春不再,但是我還是我」
為什麼說起先賢祠、塞納河、巴黎高師,
為什麼記得朗西埃、德里達、福柯、巴迪歐,
為什麼說起記者夢、南方系、吾心歸處是家鄉。
為什麼大學的時候,電腦最深處的文件夾里,不是小視頻,而是一部不可言說的紀錄片,時間長度鎖定在艱難的2小時30分。為什麼要讀《八零年代訪談錄》,為什麼要讀變了心的王曉慧,為什麼看到馮遠征《我穿牆過去》,抑制不住掉眼淚。這些故事全都偽裝不來,年輕人是震蕩的產物,沒有經歷痛徹震蕩的記憶,哪會覺得今天的一切都值得珍惜。
原諒我用如此感性的方式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做高深的評價,也不去點評雞湯體在這個時代有多麼泛濫,我們只知道,高曉松所說的詩和遠方,正好切中了這個失重的年代,勾起了我們年輕時的回憶。
感謝高曉松老師,你的詩和遠方,恰好就是經過動蕩的我們的那一代人,難以忘記的個人史和過去。
高曉松曾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苟且,指只顧眼前,得過且過。眼前的苟且,屬於常見語病之語意重複。《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影響。誰要覺得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詩和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越是年長,越能體會我媽的話。我不入流,這不要緊。我每一天開心,這才是重要的。」高曉松:「詩和遠方」很多人想多了,彷彿想成去遠方旅行,想成什麼都不要就去追求。不是這個意思,「詩和遠方」和「眼前的苟且」不是對立的,每個人一生心裡永遠有這兩種東西,就像《月亮和六便士》,六便士當然是人們需要的,但你彎腰去撿六便士的時候,你別忘了偶爾抬頭去看看天上那個月亮。不是說要去夸父逐日,捨棄所有的東西。每個人都要謀生,這沒有問題。但每個人心裡都有那麼一畝地,它種別的東西不長,它只長花,你種玉米土豆它不長。不是說一個人要把所有地里的東西都拔掉來種花,而是把該種花的這一畝田留著種花,這塊地不要再占著種土豆玉米了,種了也不長啊。這句話真動聽,現代人執著於城市裡的功與利每天埋頭苦幹兩耳不聞窗外事,只顧著將腰間的錢袋裝滿。詩和遠方好像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在吊著我們的心思,讓我們無暇顧及眼前的苟且日子。民謠恰好把這種美好的心裡願景幫我們描繪了出來。馬頔唱到:忘掉那些過錯和不被原諒的青春,如果全世界都對你惡語相加,我就對你說上一世情話。
同樣的雨,有人看到的是愁緒萬千,有人看到的是潤物無聲;同樣的落花,有人欣賞它的繽紛美麗,有人憐憫它的柔美無助;而同樣的豆漿,當你以不同的心情去品嘗時,其味道也並不始終如一。是的,生活在物質之間,而又在物質至上,是選擇眼前的苟且,還是詩和遠方,只取決於心靈的選擇。
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人生充滿勞績,卻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是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總要與物質打交道,總要為物質而輾轉奔波,沒有人能高居於物質至上,甚至脫離物質而生存,但我們可以選擇詩意地生活,以優美的姿態去完成宿命給予我們的任務,去跋山涉水、去翻山越嶺、探索生命的終極意義。物質是生活的基礎,而詩意和遠方是生活的本質。生活並不等價於生存,「活」有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清新優雅以及其所帶來的愉悅鮮活的之感;而生存是棲居在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物的狀態,它是生命的基本狀態,並不需要任何心理素質或是更高的精神追求。然而,反觀今日的人們,卻有無數的「生存者」,在物質之間流離失所,無所皈依,本已心力交瘁卻仍不知疲倦地耕耘著,成為一種常態的存在,豈不悲哉?總是記起慧能祖師那首小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難道不是對那些熱衷於物質而執迷不悟的芸芸眾生的告誡嗎?佛曰:破我執,破法執破無明。詩意才是甘霖,遠方才是歸宿。物質帶來的是枯燥與沉淪,心靈永遠不需要物質來餵養,恰恰相反,在缺乏物質的世界裡,心靈才能茁壯成長。在我看來,在生活的各個維度中,總能找到一維,那是夢想的領地,是詩意的棲息地,他超脫了物質的三個維度,是心靈生長的凈土。《華嚴經》有云: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請不要忘記,還有詩意的夢想,和美麗的遠方!高曉松是最有資格談詩和遠方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認為說這樣的話無異於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
顯赫的家世,全家幾乎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所以在高曉松眼中,什麼是詩和遠方?
他的生活在我們常人眼中,本就是十分詩意的。而對於高曉松而言,眼前的苟且也無非是迫於各種現實因素的妥協而已,但這份妥協,對於多少人而言,同樣是一種求之不得?
高曉松早年玩過音樂,寫過詩和散文,後來還和人一起做樂隊。一首《同桌的你》差不多是高曉松名字被大眾知曉最直接的因素。包括之後同樣被推為校園民謠典範的《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我身邊有很多人知道高曉松,就是因為這幾首校園民謠。作為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典範,高曉松的道途走得可謂順當。
所以你不能否認,高曉松的詩和遠方,其實高曉松一直就在享受著這一切。從高曉松創作的歌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種明顯的詩意。他對於理想生活的嚮往,其實在他的歌曲和電影中都能窺見,這就是高曉松想要的詩和遠方,但這些,即使是高曉松,也不可能永遠以此為生。
所謂詩和遠方,很多時候並不是你要不起,而是不敢一直要吧。
不論是《同桌的你》還是《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這些歌曲都在感懷過去,而這份感懷中,就有難以排遣的詩意。
《那年花開》、《我心飛翔》,作為北影導演班的預備生,高曉松很早就拿出了自己的影視作品。96年和宋柯一起做「麥田音樂」,到後來入駐阿里娛樂,再到後來乾脆做起了脫口秀徹底走向了幕前。《曉說》的推出差不多是把高曉松在娛樂圈的形象徹底點燃了,乃至與參加《奇葩說》,慢慢地,高曉松真正走到了幕前。
所以高曉松的詩和遠方,其實說得簡單些,就是你內心真正想做的事。這是生活的詩意,但所謂遠方,就是只能一直仰望,而永遠無法達到,這就是遠方了。
我們大部分人,都只是苟且於現實,安分守己而已。詩和遠方太珍貴,珍貴到我們沒有去享有的福祉。
高曉松說: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於是,也就在這兩年吧,詩和遠方成了一個「被」爛大街的詞兒,文藝小青年們打著這個幌子遊戲人生得過且過,一時間彷彿你的生活如果只有排骨和湯、烤肉和饢,你就是條沒有追求、沒有夢想的鹹魚。
對此,坦率的說我一直是不屑的,可以回想下我們周圍嚷嚷著詩和遠方的人,大都有一個特點:
他們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來,十幾年埋頭苦讀,一朝畢業卻像驚弓之鳥一樣沒有目標,匆匆簽了份工作,還沒等鬆一口氣,房子、車子、妹子……
他們就像是被生活的巨輪碾壓而過,不得片刻喘息,只要你停下來,周遭的人就會讓你倍感壓力,張三的工資漲了,李四的房子升了,就連七大姑八大姨都開始操心什麼時候買大house,什麼時候生個大胖小子。
於是,中國出現了很多奇怪的現象:諸如大學前不許早戀,大學畢業儘快結婚;諸如男人買不起房就是個盧瑟,女人三十未嫁就是奇葩……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世俗的壓力下,許多人開始走上了同輩的人生軌跡,沒錯,是走上了別人的軌跡!
他們放棄了曾經的夢想、曾經想要的生活、追求的姑娘,開始安安心心賺錢糊口養家,要麼掙扎於日復一日毫無成就感的工作,要麼奔波於一城兩地想著省錢娶媳婦生娃買學區房。
只是,偶爾,他們感嘆兩句,想像一下詩和遠方的生活;會抬頭望一眼天空,幻想著如果當初換一個決定,是不是一切就不一樣了?
我最喜歡奇葩說里馬東曾經的闡釋,這才是詩和遠方真正的含義:
詩和遠方是什麼?
是心靈的自由,是自由的權利;
苟且是什麼?
「奮鬥」那個詞兒往往就是對苟且的包裝。
大多數喊著詩和遠方的人,並不敢打破自己行走的「別人的生活軌跡」,終究只不過是說說罷了。
記得當年高考的時候有次模擬考試的作文題是: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當時對於這個命題作文的解讀是要麼讀萬卷書,要麼行萬里路。其實我個人覺得倒是有些類似於高曉松的詩和遠方。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幻想這仗劍走天涯,我高中的時候經常幻想自己畢業之後要去做什麼做什麼,我覺得自己的大學肯定不會只顧埋頭苦讀,我覺得我未來的工作肯定是自己喜歡的。好像只要過了高中這段時期我就能為所欲為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後來我到了一直幻想的大學,我是相對的得到了自由,可是又不是絕對的自由,那些高中幻想去做的事情卻一直沒有去做,一部分原因是現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更多的原因是自我的束縛。因為我深知我自己的性格是怎麼樣的,我能在不可觸及的時候幻想一下,但等真的有機會的時候,我會握不住。於是我開始懷念高中,懷念那段自己還能幻想的歲月。工作之後,自我束縛和生活的束縛壓迫的我自己有些喘不過氣,我一直想去走走,但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同行之人,一個人也不敢,總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去勸解自己,沒有時間,地方太遠,一個人不安全,總之我一直沒有去到那個心心念念的遠方。
轉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我讀書的時候就算比較愛看書,有段時間工作時間比較清閑,於是開始給自己無聊的生活制定了一些規律的生活,跑步和看書。效果真的很明顯,我不會逼著自己去看自己現在不感興趣的書,就看自己感興趣的書,不要覺得自己看的書小兒科或者不夠高深,相信我,不要按照所謂的大神的書單去看,你看那些你覺得很無聊的書,你根本就看不進去,還不如去找自己適合的喜歡的,等年齡到了你自然會愛上另外一個階段的書。
我大約是在書里找到的我自己的詩和遠方,我也看過高曉松談論詩和遠方,他說是他母親從小告訴他和他妹妹的,他還提到了他妹妹騎著摩托在沙漠深處給他寫信。就像馬東老師說的,成年人的世界裡哪裡有容易兩個字,我們總是被世俗約束,被倫理約束,被父輩約束,被我們自己約束,我們覺得自己想去遠方卻又不能邁開步伐,只能苟且現在,其實遠方不只是一個相對意義的地方,從沒有出過深山的人出了大山就覺得自己到達了遠方,經常出國的人即使到了大洋彼岸也覺得沒有逃出禁錮;遠方不是只某一個地理位置,是指人的心,詩即遠方,在我們身體不能去到遠方的時候就讓心去流浪,如何讓心去流浪?讀萬卷書。當我們能衝出禁錮就讓身體去流浪,行萬里路。
文//張鈺婉
高曉松有一句堪稱經典的名言,這句話幾乎可以觸動到我們這一代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那就是: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馬東曾解釋這句話中的苟且,他是這樣闡述的,奮鬥從某種形式來說是苟且的一種包裝形式,那麼詩和遠方在我看來是「追求自我實現的自由」,這裡的自由不是我想說什麼話我就說(那是愚鈍),也不是我想做什麼我就做(那是流氓),而是為了你想要的生活,你願意去逾越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障礙,去追求屬於自己的那份自由。
在我們這個時代,沒有經歷過戰爭、沒有經歷過大屠殺、沒有經歷過饑荒,更沒有經歷過文革。我們這一代是相對更自由的年代,這裡自由是指身體的自由,但是試問一下你自己,你覺得現在的負擔少了嗎,其實真的是一點都沒有,過去的一代束縛可能是你的身體,你只能被迫囚禁在牢籠中,而現在這個時代限制的則是你的思想。
你面對的是中國傳統思想繼承下來的衣缽,你覺得你的人生不僅僅只有結婚,你希望到了結婚的年齡還要繼續奮鬥事業;你覺得人生就是過自己的生活並不一定要生小孩,你打算做丁克;你覺得做剩女沒什麼不好,開心快樂最重要。這些事情是你覺得你可以接受,但是你的親人可以接受嗎、你所愛的人能接受嗎、你能忍受七大姑八大姨的嘴嗎,你能忍受背後的指指點點嗎,你能違抗父母的意願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嗎,我想你應該沒辦法忍受。因為你的思想並沒辦法在高處,而自由卻在高處。
對於我來說詩和遠方,是真正意義上思想的自由,我們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而不被裹挾,如果我們這一代人沒有辦法過上自己想要的詩和遠方,我希望在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可以向我們的下一代的詩和遠方做出妥協。
作者:Nico 婉婉
不愛寫做的dancer不是好的產品經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這可能是筆者最喜歡的一句歌詞了,從《曉說》到《曉松奇談》再到《曉說》,看曉松老師的節目也已經有很多年了。但是這麼多年來,筆者覺得曉松老師說得最有哲理的,就是這句歌詞了。說來有些可笑,就因為這樣的一句歌詞,矮大緊可謂是被罵的狗血噴頭。很多人說矮大緊同學是故作深沉,是炫耀。作為一名成功人士,高曉松自然有的是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讀詩寫詩,可以環球旅遊,可以去看「遠方的原野」。可是普通人每天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或者說活在高曉松所說的「眼前的苟且」之中,而「詩和遠方」這普通人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這樣的說法貌似還很有市場,曾經有一段時間,這樣的輿論遍布整個網路,只不過在筆者看來大家都有點曲解高曉松這句話的意思了。
詩和遠方,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其實適合眼前的苟且相對應的。苟且是什麼意思我們都知道,我們每一天都生活在苟且之中,著只能算是生存,而不是生活。「詩和遠方」指的並不是讀詩寫詩,也不是四處旅遊,物理意義上的遠方,對於有些人來說,即使到了所謂的遠方,也仍然是生活在一種苟且。高曉松想說的其實指的是一種人生的理想,理想的生活。作為一個人,不能沒有理想。即使是人生的壓力有多麼的巨大,也要有自己的理想。
「突然想到理想這個詞兒 汗…… 我又想到了現實的生活 更汗……」理想是什麼?曾經我們都有過理想,在我們還很小的時候,我們都曾經憧憬過我們的未來,都有過我們的美好想像,都有過希望。可是在長大成人之後,誰還記得曾經的理想呢?現實的生活在眼前,但是心中也應該有理想。雖然我們的理想未必會成為現實,但是至少給了我們奮鬥的方向。
高曉松說的詩和遠方,是精神層面的東西,當然每個人的詩和遠方以及自己追求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高曉松眼中的詩和遠方。
首先,我們不得不說說高曉松的家庭背景:高曉松是很幸運的,生活在一個高級知識份子家庭,如圖:
高曉松也說自己的基因是比較好的,因為家庭背景讓他有一個愛讀書、愛學習的基因,(沒事的時候就泡中國國家圖書館),以及一個樂觀的基因,家庭條件當然也屬於中國上層。
好了,回答正題,高曉松眼中的詩和遠方是什麼樣的?
高曉松擅長三個領域,一個是導演、一個是音樂、還有一個就是文字。他眼中的詩是是一種比較高級的東西,是一種經歷過人世紅塵後,看穿一切的感悟。只有這樣,才能配得上他的詩,目前高曉松是嚮往詩的,因為他覺得自己還不能達到這種境界。
關於遠方,高曉松自己也有提到過,就是他第一次去廈門的時候。當然眼前的一切都對他來說是陌生的,那天,天下著雨,空氣中有一股海水中的腥味,路牌上一些看不懂的地名,身上也沒有錢,抱著一把破樂器。(好像是吉他,記不清了)
突然,高曉松感覺到自己到了遠方,心中的那個遠方,這不就是自己渴望的遠方么?遠方就是無窮遠的地方,遠方就是永遠看不見的地方。但是,高曉松突然感覺來到了遠方,此時,他的內心是幸福的。
以下為百度百科資料,當時他的主要作品就是在「心中的遠方」創造的:
1990年高曉松在校外和來自各個高校的蔣濤、戴濤、趙偉、老狼等人組建「青銅器樂隊」 。暑假他和老狼忽然收到海南島一家歌廳的邀請前去駐唱,返回時因路費不足,高曉松輾轉來到當時廈門大學的「校中村」東邊社暫住了大半年時間,包括《同桌的你》《麥克》《白衣飄飄的年代》《青春無悔》在內的許多校園民謠都在這個時期完成初稿。
詩和遠方,不一定就是吟詩和遠遊,它更是精神追求。
我們很多人被生活打敗,做著循環返復機械般的工作,被柴米油鹽這些瑣事磨去了鬥志,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成了苟且,成為生活的奴隸。只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是曾經想要為之奮鬥的目標,或是一種理想的生活。這樣的夢,多少人實現了,又有多少人在為之努力,還有多少人在努力生活著忘記了這個夢。每當閑暇時,我們可能會思考,回憶,我們的初衷是什麼,或是我們到底要追求著什麼。這樣的思考給予我們警示,在平庸的生活里,為我們指明方向。也許我們生活苟且,但過著苟且的生活,也許正是為了追求詩和遠方。生活處處充滿無奈,並不能隨心所欲,在這樣庸碌的生活里,詩和遠方就是生活的添加劑,它克服了我們消極悲歡的態度。
詩和遠方,或許就是咱們心裡的那個小夢想。
人有三個層次,自我本我超我,超我是最高層次的,但是因為現實環境的原因,我們總是不得不妥協,於是那個最經常出現的自我,告訴我們安分守己,不要幹壞事(那是本我),而那個超我也不斷提醒自己,還有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其實就是那個曾在那個人心裡,不可能實現的願望。小時候我們的詩和遠方可能是環遊世界,長大一點到了青春期,可能是和電視中的男神結婚,而當自己真正步入社會了,我們的詩和遠方也漸漸消磨,變成了一個模糊的夢境。
原話是「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如果你當著朋友的面說這個,估計大部分都會說你裝。但是這句話出自高曉松之口卻有些不同,並不是因為高曉松有顯赫的家世,家裡人最差的也是博士;也不因為高曉松創作了很多而想能熟的歌曲和主持過好多精彩的節目。而是因為高曉松確實很有內涵,也有這個資本說這句話。
當我們碌碌無為,每天為生存而苟且的時候。高曉松卻不會為這些發愁,而是進入了更高的境界,詩代表心靈的升華,趣味的提高;而遠方代表心的自由,去追逐更遠的地方。我們沒有高曉松的內涵和境界,更沒有人家的經濟基礎,還是先苟且眼前的生活吧。
詩和遠方這樣文藝的詞語,其實包含著很多。不同的人會有著不一樣的詩和遠方的,就像上面說的,高曉松的領域在於音樂,寫文以及導演,這就是他的詩和遠方。我最早認識高曉松應該是在音樂方面,因為他經常做一些音樂節目的評委,後來接觸就是在奇葩說裡面,他的語言我也很欣賞的。
我理解的詩和遠方就是自己的初心,自己的夢想,堅持自己想做的,一步一步前行,這就是詩和遠方。
感覺追求自己內心的方向就是一種是和遠方吧。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去過那種田園生活,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適應大城市快節奏和高壓的日子,沒有說詩和遠方就一定在那看不見頭的稻田裡和搖滾歌曲當中。
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對詩和遠方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說很有感觸的是李健唱的那首《父親的散文詩》,對於父親來說,每天的一日三餐,老婆和孩子的每一個小要求都可能是他的詩歌。而對於孩子來說,父親的那些文字也許就是遠方。如果一個人能夠追求內心所想,願意為此作出努力,想要改變現在的不快,其實就是在通往詩和遠方的路上。
詩,就是生活的樂趣,並不一定非要有多麼的感性,但是生活是要有情趣的,平淡的浪漫就是凡人的詩。內心一直保留一份童真和美好。
遠方,也不一定就是追求過高的理想,但是每天都有對生活的嚮往,不是無頭蒼蠅的亂飛亂撞,有理想有目標,但是這都是實際的。
詩和遠方不是文人的矯情,不是用來裝清高的,而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詩和遠方指的是一個人的境界。
一個人不僅僅有現在,還有詩和遠方。就是說人不但有現在瑣碎的事情,也有夢想,有理想,有未來。詩表示的就是境界,人的水平,這是通過閱歷的提升來提升的。
遠方就是未來的理想,未來的想法。一個人應該有夢,有抱負,這樣的人才能夠快樂,才能夠不斷提升自己。
詩與遠方,被太多人解讀,在我看來,或許就是最簡單的字面意思。
一顆在繁雜亂世中依舊可以沉澱下來仔細閱讀,用心思考的心。
一種可以在失望與無奈後遠離喧囂,在不做規劃的旅行中找尋自我,安撫自我的勇氣。
所指的是心靈自由,並不是去跑到遠方去旅行!
推薦閱讀:
※少了高曉松的《奇葩說》你怎麼看?
※怎麼看待有人說姜思達離開《奇葩說》是因為馬東?
※#奇葩說#當內向的人解釋誤會反而被越描越黑時,外向的人是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