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明清之際大批士族官紳投降清朝?

投降的人實在是太多!除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之流,大批明朝總兵,巡撫投降,而且有時作為南征的主力?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愛國主義或者說國家的概念還未形成,家族的概念或者說對自己眼前的利益看得比較重。有些人例如李成棟投降之後又反正了,其原因還是覺得自己在清廷那邊也沒有得到重用,歸根結底,民族危難之時,考慮最多的還是自身的命運!


我就不說吳三桂,我就說說南明小朝廷的事。

中國的歷史是永遠的一再重複的過去,比較搞笑的是明明看到前面的人掉進坑裡去了,自己還奮不顧身的跟著跳,我都奇怪了,你說這幫人都是什麼心態啊。

聯金滅遼

聯蒙滅金

後果大家都看到了

結果是南明弘光政權居然開始聯虜平寇,採取聯合滿清力量來消滅中原地區的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軍

給跪

皇帝都去聯虜了,你說你個老百姓,你個部將還抗哪門子清?

和南宋不一樣,南宋確確實實事打不過蒙古,而且當年蒙古也確實太凶,不光是滅了南宋,還一路遠征輕而易舉打到歐洲,滅國無數,南宋還抗了那麼長時間,其實也不算差

但是明朝呢?

明朝不是滅於清,而是滅於自己作死,和任何人都沒有關係,它就是活該滅亡,有沒有清都那樣,他有一百種方法把自己玩死。


明既不是股份制,又不是家族制,官僚集團都是外聘的職業經理人,有毛個忠誠度,為薪水跳槽也正常!


皇帝剛愎自用無查人之明,導致錯案不斷。特別是軍事將領人人自危,所以肯為國死命的人很少了。

戰略混亂。對於遼東的戰略明朝政府左右搖擺,連對外戰略都不穩定,讓將領們更是無所是從。

經濟崩潰。雖然滿清打著輕徭薄賦的旗號收買人心,但是明朝的稅賦實際上比清朝的低,特別是商業稅。這導致了明朝政府無錢可用,沒錢自然無法打仗。

天時不利。當時正是小冰川期,導致農業大規模減產,連最基本的生存都保證不了了還如何顧忌國家啊。所以從抵抗強度看,南方強於北方,有很大的原因是南方的人還有飯吃。(而滿清完全靠掠奪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整個華北平原雖然天災較輕但是天災加人禍了。)

明末投降的高級將領

最出名的是四藩王: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 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

然後就是祖大壽、洪承疇、續順公沈志祥、 義王孫可望、孟喬芳、左良玉父子。

還有額駙李永芳、馬光遠、孫得功、金礪、鮑承先、祖澤潤、祖澤溥、祖澤洪、祖可法、祖澤遠、張存仁、李國英、劉武元、陳錦、劉芳名、左夢庚、田雄、馬得功、張天祿、許定國、劉良佐、趙之龍。


在滿清佔領北京之後,南明朝廷有一個指導思想,就是滿清給他們復仇,幫他們驅逐了李自成。這種影響很大,河北一個官員在滿清進來之後也不知道該幫誰,渾渾噩噩地幫滿清政府做了兩個多月的事,一直到多爾袞給史可法的公文中指責南明並且要他們歸屬等一系列事件之後才幡然醒悟,加入反清鬥爭,戰死。很多人當時也有那樣的想法,而且南明政府已經讓他們迷茫,此外,洪承疇加入滿清給大家的影響也很大。


網上很多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此類言語皆廢話,看問題要分析背後的原因,在我看來歷史事件無不是由共性和個性的合力共同作用產生的,大變革更是如此。以明末為例,共性是:王朝末年,內憂外患,大勢已成,改朝換代已是必然,說共性,因為這是每個王朝末年都會發生的事情。;個性方面:大明王朝中央集權空前嚴重,太祖開始就把大家管的死死。另一個個性是短期來看,中央集權可以快速凝聚力量,維持相當的穩定,長期來看,缺點是遇到大的問題很難變革求新,集權越嚴重越是如此,而且會壓制內部活力,導致難以抵抗外患,比如宋明清三代,試想如果不是美蘇出手,日本也就入主中原了,蔣可能就是第二位崇禎,毛李自成


明朝是被李自成滅掉的!在此之前,崇禎已經折騰得不得民心了。主要原因在於心態吧,心態沒調整好,好多大將因錯誤都被殺了。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此時崇楨帶著太監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宮,大臣皆己逃散,最後崇禎前往景山自縊,史稱甲申之變。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禮葬」,在東華門外設廠公祭,後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貴妃墓中。

一開始,李自成是很得民心的,以至於兵部尚書主動開門相迎。但是李自成佔領北京後,畫風突變。

但從二十七日起,農民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棱,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牽魏藻德、方岳貢、丘瑜、陳演、李遇知等,勛戚冉興讓、張國紀、徐允楨、張世澤等八百人追贓助餉。」談遷《棗林雜俎》稱死者有1600餘人。

既得利益沒有跟大家均分,還到處抄家,這誰敢歸順。

這時候清朝的口號是:「除暴救民」、「復君父仇」。

多爾袞為儘快建立全國統一政權,需竭力擴大清統治的階級基礎。為此,他提出了「除暴救民」、「復君父仇」的口號,下令全國軍民為崇禎帝服喪,官僚地主只要薙髮歸順照舊錄用,加封吳三桂為平西王,歸降的地方官加升一級,廢除三餉加派等等,以爭取和籠絡漢族官僚和地主階級。

所以大家歸順清朝了,難不成還能歸順李自成不成?

歸順以後,大局已定,只能按照清朝的節奏來。該殺自己人的殺自己人,該打南明的打南明。

後來叛逃的,不是都逃到南明去的么?


昨夜讀南明史,滿清的兵力實在是有限,明帝國這麼大面積的國土,只要眾志成城(是不是這麼寫),搞好統一戰線,耗也能把滿清耗死啊!怎麼就這麼不爭氣呢?那麼多屠城的,是不是都當看不見啊。

關於聯虜平寇 這政策雖然現在看來是挺傻的,但是放在當時,也許是因為還尚沒有看到滿清征服明帝國的意圖吧,畢竟流寇殺了崇禎,那是君父。流寇一會反一會順的,真受不了。北方的韃子可還遠著呢,流寇可是到處都有,後來韃子南征的時候,也在搞聯大西軍搞清廷,可惜晚了。即使是那樣孫可望還是把永曆當成了傀儡,南明應該早就擔心會這樣。


因為打屁股比剃頭痛苦


「崖山之後無中國 明朝之後無華夏」,仔細去了解這句話,你就明白為啥了。崖山之戰,十萬餘人投海自盡,寧死不屈,明亡崇禎煤山上吊身旁只餘一太監,為啥反差這麼大?題主想一想,了解一下宋明歷史,看看這兩個王朝有啥區別,就明白了。


推薦閱讀:

從法理上講,如果鄭成功比永曆帝死的晚,他有沒有資格稱帝?
【真不是安利】正德皇帝全傳,一部神奇的小說……
土木堡之戰後,如果沒有于謙歷史會怎樣改變?
唐朝、明朝、清朝為什麼都不超過300年?
如何看待歷史貼吧袁崇煥吧和毛文龍吧之爭?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