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菩薩?

 菩薩是梵文音譯「菩提薩(土垂)的簡稱。

其「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土垂)」漢譯是「眾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動物),全譯應是:「覺有情」,「道眾生」,「覺悟的眾生」之意。根據這個詞意,中國古代翻譯的佛經中,還把菩薩譯為「開士、大士、聖士、法臣」等名稱。如把觀音菩薩稱為「觀音大士」,把普賢菩薩稱為「普賢聖士」。

  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無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都都稱之為菩薩。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眾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

  『菩薩』,系菩提薩 (梵語)之略稱;菩提即覺、智之意,薩 即有情、眾生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法界之一。

  何謂『菩薩』?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簡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

  何謂發菩提心?廣說如四弘誓願∶「無邊眾生誓願度,無盡煩惱誓願斷,無量法門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但是發菩提心,並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習,達到堅固成就的。

  又《佛地論》有三義∶「1.謂諸薩 求菩提故。2.緣菩提薩 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薩 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

  菩薩是修學大乘道的通稱,從初學,久學到最後身菩薩,淺深萬類。但一般人總是想到觀音、彌勒、文殊等大菩薩,這才不敢自稱菩薩。初發心菩薩,雖還沒有大功德,可是已經是一切「眾生之上首」;不但為凡夫,而且為二乘聖賢所尊敬。

  菩薩有多種分類,除依悟解之淺深而有不同之菩薩階位外,《菩薩地持經》卷八菩薩功德品亦舉出菩薩有十種∶1.種性-未得凈心。2.入-發心修學。3.未凈-已入而未達凈心地。4.凈-入凈心地。5.未熟-凈者未入畢竟地。6.熟-入畢竟地。7.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定-已入定地。9.一生-次第得無上菩提。10.最後身-此生得無上菩提。此外,復分在家與出家、生身與法身、退轉與不退轉··等。

  菩薩修六度之行,稱作「菩薩行」;以達佛果為目的之教,稱為「菩薩乘」;菩薩應持之戒,稱為「菩薩戒」。

  字典學術解釋

  【菩薩】

  (術語)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十四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法華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薩埵此言心。』法華經嘉祥疏一曰:『菩提雲道,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薩埵言眾生,為求果道故名道眾生也。』法華玄贊二曰:『菩提覺義,是所求果。薩埵有情義,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佛地論二曰:『緣菩提薩埵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凈名疏一曰:『菩提為無上道。薩埵名大心。謂無上道大心。此人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安師雲開士始士。又翻雲大道心眾生。古本翻為高士。既異翻不定。須留梵音。今依大論釋。菩提名佛道。薩埵名成眾生。用諸佛道成就眾生故。名菩提薩埵。又菩提是自行。薩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薩。』天台戒經義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訶菩提質帝薩埵。今言菩薩。略其餘字。譯雲大道心成眾生。』等不等觀雜錄一曰:『菩薩之薩字,說文無之。今有人改作,謂是薛字之假借也。又有寫作殺,更可駭也。考字典從薩,與古經不符。經中從廿從阝從立從生,當是譯經時所撰,良有以也。

  ①柬埔寨西部的省。西鄰泰國。面積1.3萬平方公里。人口22萬。省會菩薩。西部的豆蔻山,佔全省三分之一,森林茂密,擁有全國最大的天然保護林。北部和東部高度稍降。西部潮濕,東部稍干。產稻、豆蔻,有捕魚、養蠶、釀酒等業。盛產大理石。丹永河橫貫,6-11月高水位時,可以通航。金邊至曼谷的公路和鐵路通過東部地區。②柬埔寨菩薩省會。位於丹永河下游北岸,在磅清揚的西北方。人口1.4萬。公路和鐵路連接金邊和馬德望。有航空站。雨季時,吃水4米的船隻,可自金邊起航,經洞里薩湖至此。農、林產品和礦石的集散地。城南的丹永河是豆蔻山木材的流放渠道。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宗教 | | 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