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除了驚喜,更多的應該是危機

最近市場上比較火的關鍵字,莫過於區塊鏈、人工智慧、新零售、AR、共享經濟、無人駕駛等等,全球科技進步的速度非常的快,本質上它應該帶給我們的除了驚喜與享受,對於普通人來說,更多的應該是危機感。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我國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15歲~60歲)達到9.8億,僅農民工就達到1.6億,這應該算是純粹的藍領,另加城市工人,藍領人數接近3億,遠超美國,美國純粹的體力勞動者,即藍領只有4000萬人,隨著科技的進步,機電技術的加強,農業工業化,工業自動化,藍領人數必然逐步下降,或許就會像外國的某個笑話:一個工廠只需要一個人和一隻狗,而這個工人的工作就是喂狗

工廠機械化的流水線,早就已經逐漸在淘汰工人,自動收銀機,機器人餐廳服務員已經有人在使用,炒菜機器人已經有人在使用,無人機送快遞也已經在嘗試,火熱的無人駕駛汽車概念,好像阿里前段時間推出自動抽血驗血的機器,大堂引導機器人,灑農藥的機器人等等。

僅僅以上的這些例子,我們已經可以看出有哪些職業將被淘汰掉,流水線工人、收銀員、餐廳服務員、廚師、快遞員、外賣員、司機、抽血醫師、大堂經理、種植農民,且不說全球,僅在中國,以上這些我們已經看到逐步將被取代的工種人數已經不容小確。

如果說以上的工種都是完全的體力勞動,從人工智慧的角度上,稍有邏輯演算法依據的職業,例如 普通醫生、基礎銷售人員等等,我不認為離得還會遠:

1.普通醫生的治病流程,抽血檢查—根據檢查報告開對應病理的藥物,似乎僅此而已,那如果我們將權威性的標準化醫學知識編程到程序里,系統自動將驗血報告各個參數通過在醫學資料庫中快速匹配,輸出標準化的解決方案,例如該吃什麼葯、每天吃多少、生活中的注意事項等,其實完全可以取代掉這些普通醫生的能力,並且看病治病效率更高,甚至可以解決政府醫療分級下沉的難題。

2.基礎銷售人員的工作本質是向消費者輸出產品價值,當消費者所有的信息都被大數據捆綁的時候,例如消費者曾經購買了狗糧,系統就可以判斷該消費者家裡養狗,同步寵物周邊的商品已經輸出給了用戶,輸出渠道可以是綁定了用戶ID(例如手機號碼)各種用戶能接觸信息源的載體,甚至可以定時提醒用戶更換或升級,基礎的銷售人員價值似乎也被完全取代。

以上只是選舉部分工種的例子,其實很多職業都可以對號入座,但凡工種所做的事情存在標準答案,基本上離淘汰已經不遠。


這些恐怕是全球社會勢不可擋的趨勢,也許三十年,也許比我想像的還要快速,但不禁引發思考,當那天來臨時,淘汰者將何去何從,國家/政府總不能對其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滅。

除非啟用毛澤東時代的共產主義社會,當人工智慧替代人類大部分的工作時,雖然那時能幹活的人不多,但社會生產力卻有增無減,拿中國14億人口舉例,如果現在中國人工勞作的產值可以養活中國14億人口,機器的勞作效率與精準度一定比人類要高,且24小時不停歇,必定能超過現在的產值,那麼保障社會穩定的方式也就只能是人類不再工作由社會來撫養。想到這些,不禁讓人打冷顫,迪士尼有部動畫片叫《機器人總動員》,或許未來人類會走到這麼一天,人類只需要坐著、躺著享受,所有需求都將由機器人提供,看似很美好,但人類卻連行走的能力都退化了,這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曾經有人預言當人工智慧機器人有自己意識的時候,人類將失去反抗能力,應該有不少人對此持反對意見,依我看,且不談機器人是否存在意識,當大多數人類將不再具備生存、思考能力時,那些極少數可控制機器人的人會不會觸發人性的貪慾,操縱機器與機器之間的戰爭,那時人類必將淪為炮灰,如果機器人有自己的意識,那將更為可怕。


關於未來人工智慧會不會讓人類滅絕的言論,無論會不會出現,起碼我們是有生之年是見不到的,但是拋開後話的人類危機,人工智慧造成的淘汰危機將在我們有生之年必定能見到的,混沌大學李善友教授一直講述一個觀點「未來最值錢的人才是認知型人才」,也許不該用「值錢」這個詞,可能「不被淘汰」更加貼切。

關聯到我之前提出的一個觀點,我們為什麼學習?學習的目的已經不是讓自己更值錢,而是讓自己面對撲面而來的危機,不那麼容易被淘汰。

推薦閱讀:

2018奧迪品牌年會,無非說了這五點。
谷歌神經網路:當強人工智慧具備有意識的計算機視覺能力......
銷售火爆!Rokid為人工智慧大潮揭幕
一位00後由國內外教育經歷所引發的思考
「一點點」和「喜茶」的這些套路你應該知道

TAG:人工智慧 | 互聯網 | 產品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