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3到4.1,這部曾經的良心片做錯了什麼

《舌尖 3》徹底崩了。

隨著最後一集的播出,豆瓣分數又再一次下滑,刷出歷史新低4.1分

這是什麼概念?

連《舌尖 1》的一半都趕不上。

6年前橫空出世,令中國人淚水口水齊飛的 IP 就這麼爛了。

可惜。

對《舌尖1》有多大愛,對《舌尖3》就有多大恨。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細數,這屆舌尖的四宗罪

1不好吃

作為一個美食紀錄片,「不好吃」是大忌。

略略回顧一下前兩季的食物——

手抓羊肉

酥油煎松茸

蝦子云吞

喂喂喂,把口水都擦擦。

現在,隆重祭出第三季的食物硬照,保你三頓吃不下飯。

「樸實無華」的春三草燉鵝

「清雅純粹」的酒糟芋頭面

看到這碗草藥燉豬腳出現的時候,香玉直接崩潰了!!!!!

要說,整季都沒有好看的食物,那是不客觀。

有這樣式兒的——

但為毛就是看起來沒有食慾呢?

擺拍的食物硬照,有一種「看起來好高級啊」的隔離感,反而令人只敢遠觀而不敢去夾菜

而這屆舌尖不好吃,還在於沒有「吃飯的人」。

眾所周知,別人手裡的泡麵聞起來更香,別人嘴裡的東西看起來也更好吃。

吃播火起來,就是這個道理。

前兩部,有大量「吃」的鏡頭。

這位架著誇張鏡片的白鬍子大爺,牙都沒了,咻咻咻嗦麵條

滴著醬汁兒的大蔥卷餅,被大口大口地咬斷咀嚼,可以想像那種食物充斥半個腮幫子的滿足感

眼見著在蘸碟兒里滾了一身的麻辣豆花,送到別人嘴裡,半夜裡誰看了都要瘋的。

就算是昏暗的光線里,一碗看不清的燴面片,也因為騰騰的熱氣和快速送入嘴中的滋溜聲,令人生髮無限聯想。

但是,這屆舌尖很少有這種大快朵頤的鏡頭。

少年們如此寡淡地嚼著,爺爺鏗鏘有力地喊出「好吃」,一點說服力都木有好嗎?

2說瞎話

常識性的錯誤,一抓一大把。

比如第2集介紹西安的回民街,稱唐代已經形成。

不說「街」,偏說「坊」,凸顯古代味道。

迅速被唐迷拿史書砸頭,知情人披露這是 90 年代開發的商業街

而其中展示的清真式「水盆羊肉」,則徹底激怒了西安本地人。

「蒓鱸之思」里的鱸魚種類搞錯了,被生物學工作者出來闢謠。

另外不需要觀眾找茬,《舌尖 3》的文案也能自動,光速,打臉

這盤黃瓜是「藝術化的美食」?

這是「新鮮有趣」的眼神?

這是好吃的魚?

介紹四川泡菜,要找老罈子,因為透氣性好。

接著又說罈子里的泡菜要無氧發酵。

透氣性好的無氧發酵,你當觀眾是制杖嗎?

一個常年不著家,偶爾在家做頓飯就把兒子感動哭的廚師,跟我們說「愛就是最好的調味」。

糊弄誰呢你。

這種處處都是 Bug 的文案,透露出的傲慢令人不爽極了。

《舌尖 2》中,還有這種令人驚艷的冷門知識:

「通過加熱,滷水使蛋白質分子連接成網狀結構,豆花實際上就是大豆蛋白質重新組合的凝膠」

讓人不禁生髮對日常食材的敬畏。

到本屆,都徹底不想動腦子了。

3無趣

這種無趣體現在三方面:鏡頭語言平庸,知識量匱乏,說教生硬

《舌尖》前兩部十分擅長製造食物的「陌生感」。

陌生帶來趣味。

營造這種陌生感,一靠鏡頭語言

前兩部很能發掘不一樣的拍攝角度,帶來新奇的感受。

比如「假裝我是一直竹筐」的構圖,將平凡的務農日常,營造出一種中式古典韻味。

看這個篩蝦子的鏡頭,第一鏡在竹簍裡面,從蝦子的視角看外面的孩子,觀感奇特。

香椿展開的慢鏡頭,展現食材的鮮活。

而這種潛入海底拍攝捕撈飛魚,可以比得上海洋紀錄片了吧。

香玉縱觀《舌尖 3》,很難找出這樣頗具設計巧思的鏡頭。

感覺就是左邊一下,右邊一下,好嘞完事兒。

陌生感,二靠知識量

不僅要令人大呼「哇一個黃饃饃也可以這麼好看」,更能讓人意識到家常食物,原來也這麼牛逼。

比如說第一季里的《轉化》集的導演,本身就是學發酵專業的。

講黃豆轉變成不同種類豆腐,令人大開眼界。

有雲南小如彈珠,經碳火炸開的烤豆腐

寬大平展彈性十足的石屏豆腐

一襲白色絨毛的毛豆腐

還有豆皮。

女人將鍋里的豆皮一整片挑出,穿過陽光和水汽,動作極妙。

再由大豆這種原料擴展開來,談及醬油,又是一段濃稠的風俗史。

56 歲的醬油廠工人,在一百多口大缸上攪拌醬料,穿梭其中如功夫片主角,蜻蜓點水身輕如燕。

手工勞作之所以迷人,就在於這種微妙的,稍縱即逝的「趣味」

反觀這屆知識量呢?

呵呵。

大家回憶一下「蒓鱸之思」就了解了。

《舌尖 3》的說教之生硬,有目共睹

最集中的體現是第 3 集《宴》。

一個舞獅子的老師傅,教導徒弟如何按照古代禮儀落座、吃飯,每上一道菜都要站起來,禮節繁複到令人髮指

平江縣本地人出來闢謠了。

要點摘抄如下:

平江縣並不是偏遠的小縣,最近的高鐵站四十分鐘;

長輩被邀請參加宴席,是作為群演去的;

吃十大碗的禮節並沒有這麼拘泥落後,作為本地人,壓根沒見到哪個長輩教過。

《舌尖 3》不惜扭曲事實,按照劇本拼湊一出「族宴」大戲,恨不得拿著大喇叭使勁吆喝「傳統」,生硬地貼上「中國風」標籤。

生造出來的「民間應酬彙編」,難道就比一桌樸素的十大碗更「中國」嗎?

不見得。

它拍功夫老者(莫名其妙哭了的)收徒儀式,從古書里囫圇吞棗搬出來鱸魚,還不惜在中醫面臨科學工作者質疑的糟糕輿論下,宣揚中草藥的「神奇療效」。

假裝厚重,附庸風雅,故弄玄虛。

抱歉,這並不中國。

4背離初衷

《舌尖 3》乾淨。

這種乾淨,帶有一種現代化的精確控制欲

《舌尖 3》做菜的場景,大多都出現在整潔的廚房裡。

擺好一碗一碗的調料,由戴著高帽的「專業廚師」為你親手製作一道「傳統大菜」。

而主創們似乎連這種飯店式的潔凈都不滿意,附上大廚在錄影棚的慢動作「表演」,一股濃濃的廣告風。

相比較而言,前兩季糙的不像話

哪裡有什麼正經廚房?

院子門口,用現和的泥巴堆成的土灶,烙山東大餅;

自家的窯洞炕上捏麵糰;

陝北大爺的黃饃饃,也就是用棉被捂著發酵的。

製作菜肴的人,也都更加「乾淨」。

這種乾淨,體現其人物的普遍精英化

看舌尖 1 或 2 時,你會看到很多皮膚黝黑的農民。

比如,滿身泥漿的挖藕人

渾身汗水,榨完菜油的徽州作坊工

還有耙耳朵的四川養蜂人

但你看《舌尖 3》都是啥人物?

去德國留學電氣工程系博士生,轉行繼承家族高檔餐館,自己並不會做菜所以帶著廚師,去幼兒園普及松鼠鱖魚。

牛逼,牛逼。

在自家園林式庭院里,請名廚複製千年前上古菜式的文人

高級,高級。

甚至還有最喜歡無菌環境的醫生,「為愛放下手術刀」轉行做廚師。

不料事後被網友和《成都商報》扒出來「做不成醫生是因為 2 年前犯了強姦罪」。

跪了,跪了。

一個血液病人每天為女兒做早餐,如此堅強,如此熱愛生命簡直令人感動不已啊。

她鏡頭前哭,香玉也跟著心疼。

看到她是如此抗爭生活的——

「去美國自駕 20 天,然後又去西藏自駕一個月... 玩跳傘感受到了新的生命體驗」。

盯著屏幕碼字,連請病假都要三思的香玉,恍然發現原來自己並沒有心疼她的資格

慢著,香玉並不是「仇富」。

這些人物都很厲害,但更適合上楊瀾訪談,而不是《舌尖》。

因為《舌尖》最耀眼的,最具魅力的特質是——平民化

是《舌尖 1》,頭一次像拍英雄人物一樣,拍那些忙活瑣碎飯菜、為生計奔波的普通中國人。

藏族小伙,給自己的弟弟湊大學學費,爬到大樹上摘野生蜂蜜。

他也才 19 歲,他自己是沒能上大學的。

那質樸的笑容和不善言辭,會令你聯想起身邊任何一個笨拙著付出的親人。

《舌尖 1》催淚,是因為鏡頭裡普通人的艱辛勾起了我們對當下的感知或過往的回憶。

可這屆舌尖正在迅速背離這種「平民化」,將大眾擋在門外。

更可惡的是,它教唆精英化的人物「賣慘」,以博得大眾同情,並進而消費這種情緒

不信,你看。

相比於前兩季往大西南各種山溝溝里鑽,《舌尖 3》顯然更偏愛大城市

拍河南的胡辣湯,選在了杭州;

《宴》的那一集,到廈門、蘇州等地的高級酒店溜一圈;

為什麼去這些地方?

經濟發達資本雄厚的地區,不盛產故事,但盛產金主爸爸啊(手動機智)。

其實最令香玉心痛的是,連植入廣告都拍的這麼平庸

《舌尖 3》真是爛到底了。

現代社會有一個不大不小的「迷思」——

「野生的」優於「人工的」;

「手工的」優於「工業的」。

《舌尖》前兩部講述故事的整體邏輯,也就是按照這麼個迷思來的。

倘若按照理科生要求的「雙盲實驗」,號稱經過「三萬八千錘」手工鍛打的章丘鐵鍋,並不一定能贏過某泊爾的不粘鍋。

但人們還是心甘情願為前者掏腰包。

因為,購買前者,似乎成了對後者所代表的工業化生活方式的無意識抵抗。

怎麼說?

我們看另外一部電影,大衛·芬奇的《搏擊俱樂部》。

主人公努力學習上大學,謀得一份體面的格子間工作,在連鎖餐廳吃飯,購買宜家傢具... 陷入到低價便利的消費大潮中。

整個世界都是「複製品」而已。

他購買有氣泡的碟子,有瑕疵,說明是手工製作。

意味這碟子並不完全是毫無個性的「複製品」。

然而在這種高度標準化、複製化的現代生活里,他失眠了,整整 6 個月合不上眼。

現代人,被消費裹挾,正在經歷一場恐慌的心靈之戰

所以我們才會對「野生的」、「手工的」那麼嚮往,全然不顧雙盲實驗,也不顧性價比。

這不是非理性,而是情感剛需。

從某種程度上說,《舌尖》系列從一開始都在販賣情懷,《舌尖 1》火了之後,記錄頻道的廣告收益翻了幾十倍。

但它情懷講的好,這枚安利咱也能吃的下。

《舌尖 3》可惡的地方在於,它連情懷都懶得賣了,直接對接廣告商,恨不得把購買鏈接啪嘰扔你臉上。

一個美食節目,吃相不要太難看。

微信搜索添加公眾號:獨立魚電影

每天推送有趣的影視文章

你的點贊與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推薦閱讀:

電影生門評價如何?
豆瓣9.6,這才是國產紀錄片之光
中國通史紀錄片100集這個節目帶給你什麼樣的新感受?
《地球脈動》的幕後製作是怎麼樣的?

TAG:電影推薦 | 紀錄片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