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意識形態

一,關於定義及其與馬克思主義學說:

什麼是意識形態呢?從英文單詞ideology,可以拆解為兩部分:ideo就是希臘語的「理念」或「觀念」,logy為「邏各斯」,即「言說」或「思想」。所以,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說,就是觀念的學說。意識形態_百度百科

zh.wikipedia.org/wiki/%

意識是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是「為一種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種觀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觀),存在於共識與一些哲學趨勢中,或者是指由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對所有社會成員提出的一組觀念」,一切「意識」都是「社會意識」。意識形態按其階級內容和它所反映的社會經濟形態即生產關係可分為:奴隸主意識形態、封建主意識形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無產階級意識形態。

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只存在有階級的衝突的社會形態中,它是一個富有貶義詞色彩的詞,「社會意識」含義比「意識形態」更廣。它涉指一切社會形態的意識。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意識形態就是「觀念的上層建築」,它是一個總體性概念,包括政治思想、法律、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等。但科學不是。

我們所知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作用十分有限,而且受限於社會生產經濟結構、政治、法律、政治)」,就是告訴我們意識形態也是人在實踐過程對世界的反映。它不能離開社會而單獨存在,今年我們國家的憲法修改案其實就是表現了隨著我們國家經濟基礎越來越發展,「觀念的上層建築」就要隨著適應而改變。

它的載體是語言,是在精神勞動與物質實踐的分工而來的,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意識形態是有一定的欺騙性的,因為資本主義造成了人的異化勞動,意識形態往往掩蓋了資本主義「吃人」的真相,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私人的,而不是社會。

它總是掩蔽或扭曲現實關係,是「有目的的虛幻」。在資本主義的世界,它總是掩蓋資本主義的現實矛盾,被美化,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美國式的民主」一直大行其道。

如果想跳出意識形態就必須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確立起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觀念,消滅私有制,通過實踐,通過人的能動性地改造改變自然、改變社會。並且確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一定會被社會主義所取代。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明確表示:利潤、地租等都不過是剩餘價值的表現形式,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的發展就是剩餘價值的增加,它通過壓榨工人來達到目的。

它的基本特徵是意向性,(另外的特徵是支配性、普遍性、目的性、合理性。)也就是有明確的對社會的某個方面的映射,比如在抗戰時期,文學作品的任務就改成了為抗戰服務,通過文學的作用,號召中華民族全體抗日,激發抗戰熱情。

所以,文學作品的內容大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就是孤島文學的代表作之一,故事發生在香港,當日軍轟炸淺水灣,通過白流蘇與葛柳原的愛情故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揭示了女性只有獨立、自強才能去追求愛情和幸福。也反映了張愛玲的獨有的愛情觀。

二,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及文化:

對於社會主義來說,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在2018年的憲法修改案中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這對復興偉大的中國夢具有十分意義,只要在精神上不缺鈣,全體上下中華民族的兒女一起奮鬥,定能開創未來。

改革開放已經取得顯著的效果,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小覷的成績,是中國為世界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是人類發展史和文明史上的偉大奇蹟,是有文字記載時代「最美麗的故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一直向前進。如果社會主義道路被取締,那就不是社會主義。必須要堅持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意識形態其實也是文化的一種體現,在一個時代,它關乎未來。提高文化「軟實力」至關重要。

推薦閱讀:

TAG:社會形態 | 中國 | 民族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