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人面桃花》烏托邦的三次幻滅

評價格非先生的作品,我的水平可能還不夠,僅算作讀後感。

唐代詩人崔護詩云: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詩中蘊涵著愛情典故,後人亦取詩中「人面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

這本書中的主人公秀米,如同桃花,擁有著足以使眾人傾心的美貌。

在秀米母親面前是浪子,秀米面前是「正人君子」的張季元在他的日記中曾這樣描述過秀米:

目如秋水,手如柔荑,楚楚可憐之態,雪凈聰明之致,令人心醉神迷。

二次革命失敗後,舊識紛紛來尋訪秀米,丁樹則對此的解釋是,這些人不論出於什麼目的前來,都是借口,事情的真相是,這些人不厭其煩,遠道而來,無非是因為秀米的美貌。

丁樹則:秀米容貌之秀美,實為老朽平生所僅見。她雖然杜門不出,不問世事,還是招來了那麼多的游蜂浪蝶。

可書名《人面桃花》的「桃花」不僅僅指向美麗的女子,還象徵著「桃花源」。陸秀米的父親陸侃罷官後想在普濟重現陶淵明世外桃源的圖景,構想修造一條風雨長廊將散居在各處的每戶人家都連接起來,使老百姓不懼風雨,安居樂業。這一設想非但沒有在普濟實現,陸侃還被眾人指責「發了瘋」,依丁樹則所見,桃源勝景,天上或有,人間所無,這一願景不切實際,毫無實現之可能。

令人意外的是,陸侃的這一瘋狂的設想在一個土匪窩裡變成了現實,這便是王觀澄所創建的「花家舍」。王觀澄要花家舍成為天台桃源,為此他修房造屋,開鑿水道,辟池種樹,修造風雨長廊,悉心教化百姓,這些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百姓變得謙恭有禮,生活其樂融融。可這沒持續幾年,花家舍就在頭領們的權力鬥爭和一場大火中灰飛煙滅了。

秀米建立的「普濟學堂」是桃花源的另一種形式,受父親陸侃、革命黨人張季元以及土匪頭子王觀澄等人的影響,普濟學堂既帶有「大同世界」的革命色彩,也混雜著上一代人始終未實現的桃花源夢想,後來普濟學堂因缺乏資金而搖搖欲墜,終至敗落。

在動蕩的年代,或許建立一個帶有濃厚烏托邦色彩的世外桃源是不可能的。但這三個桃花源的幻滅,罪魁禍首卻是慾望和人心。

1、陸侃:純粹理想的幻滅

陸侃的理想是最純粹的,官場失意的他,卻始終持有古代士大夫兼濟天下的情懷,可他的理想卻遭遇了無情的現實,象徵著理想實現的「風雨長廊」被妻子說成「勞什子」,他也因持有此理想而被身邊人誤解成「瘋子」,周圍人的不解,動蕩的局勢使他看見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被囚禁閣樓的那段時間,可以看出他已心如死水,無力反抗,然而他的出走卻是一個好的預兆。

2、王觀澄:「名」欲熏心招致的幻滅

王觀澄進士出身,點過翰林院,憑藉他的學識,讓百姓安居樂業是不難的。他中年好道,頓生隱逸之念,然而有出世之想的他卻最終做了土匪,悉心建立的花家舍也由於人禍而毀滅。這其中的曲折,功敗垂成的原因,被韓六一語道破:

韓六:人的心就像一個百合,它有多少瓣,心就有多少個分岔,你一瓣一瓣地將它掰開,原來裡面還藏著一個芯。人心難測,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看透生死倒也容易,畢竟生死不由人來做主,可要真正看透名利,拋卻慾念,那就難了。

王觀澄要花家舍人人衣食豐足,謙讓有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成為天台桃源,他自己自奉極儉,粗茶淡飯,破衣爛衫,可即便如此,他也難逃名利的誘惑。此理想包含著王觀澄自身的慾望和私心,他要贏得花家舍三百多號人的尊崇,花家舍的美名傳播天下,在他死後仍然流芳千古。這巨大的欲求使得他資金短缺,於是曾帶兵打仗的他召集昔日掾屬搶劫,然而這些人並非善茬,王觀澄引狼入室,理想招致幻滅。

3、張季元及秀米:革命理想的幻滅

現代知識分子張季元,作為一個革命者,希冀建立一個自由平等的大同世界,改變清末的動亂狀態,開闢一個新的時代。可他卻不是合格的革命者,他的理想中包含著情慾(特別是對於秀米),這同時也成為他的弱點。張季元的革命帶有強烈的個人慾望色彩,甚至說過「沒有你,革命何用?」的感慨,這意志的動搖反而把革命推向了衰落。

秀米從日本歸來後繼承了張季元的遺志,她的性格比張季元要堅強許多,那份剛烈與野性也遠遠超過了普通女子,也曾認為「只有不可能的才是值得嘗試的」。桃花源在她手中似乎有重建之可能,然而她的問題在於,學識與能力皆不足,更可怕的是,革命的意識在她腦中是模糊的,她所做的只是別人理想的殘影(陸侃、王觀澄、張季元等人的理想),隨著這隱約的方向往前走,心中從來沒有過獨立的想法。建立普濟學堂期間,她勤勉讀書,想從書中尋找到理論與方法,但面對手下在普濟無法無天,攜款私逃,資金短缺時紛紛作鳥獸散的狀況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無力挽回。她所能做的,只有賣掉家中地產來填補資金的虧空,可以想見當初她「忠心耿耿」的手下也是因為她的錢才甘願為她辦事的。待她被龍慶棠背叛,被清兵圍剿,她的烏托邦也隨之幻滅。


推薦閱讀:

TAG:中國當代文學 | 茅盾文學獎 | 中國當代文學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