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摔跤吧,爸爸》有感

前些日子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口碑不錯,於是到影院感受了一下。電影確實感人,影院內不少觀眾流淚啜泣,眾多觀賞者評價影片有感情深度,有教育深度,盛讚主演辛格敬業精神與一流演技。

影片講述了印度國家摔跤冠軍辛格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希望兒子可以幫他完成夢想——為印度贏得世界金牌,不料天意弄人,卻讓他生了四個女兒。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選擇教女兒摔跤,歷經坎坷,最終大女兒在英聯邦的摔跤比賽中獲得冠軍。

《摔跤吧,爸爸》也可以算做一部教育電影,對我們的家長有哪些現實教育意義呢?我談兩點自身的感受。

影片的主人公辛格對孩子的教育整體來說是嚴厲的,影片中展現的鏡頭包括逼孩子跳水,手持小木棍逼孩子身體訓練等等。我相信辛格在現實中對孩子的教育會更嚴格甚至粗暴,電影一定進行了藝術化的表達。觀影過程中,我腦海中不停的浮現出兩年前的熱點人物「狼爸」——那個信奉「孩子三天一頓打,可以上北大」的父親,一個當時備受社會譴責的父親,一個兩個孩子都考入北大的父親。我相信現實生活中,辛格的教育要比「狼爸」粗暴的多,辛格受教育不多,而「狼爸」是暨南大學高才生,但辛格已然是今天家長心目中的嚴格教育的典範人物,而「狼爸」則淪為嚴格教育的反面人物。

我這裡毫無為「狼爸」翻案之意,只是我們作為家長不應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嚴厲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有他的優缺點和局限性,孩子的教育是不存在萬能藥方的,那種無論在孩子任何階段,任何事件上只採用一種教育手段的家長就是盲目教育。我贊成孩子在年幼時期應該吃些苦頭,以「愛」做掩護的說理教育,如果操作不好極容易造成孩子自我為世界中心的性格,這種性格一旦形成,後期的所有教育都會失效,除非受到重大人生挫折。最近炒的比較熱的周立波事件,可以看出,周立波幼年時就形成自我為世界中心的性格,雖然人已過中年,仍然認為「美國是我的」,所以結局一定是可悲的。

觀影后還有一感觸。很多人把辛格的成功主要歸功於嚴格教育,我不贊同。我以為辛格的成功應歸公於對孩子的格局教育。辛格是有大格局的家長,雖然手段可能粗暴。

在印度,女性的地位是很低的,辛格堅持認為女性也能幹一番事和參與精彩人生——這完全不同於普通村民的想法,他讓女兒理短髮,穿露膝褲,這都與當地的文化是衝突的。相形之下,我們有很多生女兒的家長,堅持把女兒培養成他人眼中的優秀女性,將來嫁個優秀男人,這種想法與辛格相比要現實很多,但格局卻低很多。

辛格的教育手段可能粗暴,但我相信兩個女兒一定感受到了父親的愛,而且不僅僅只是父女之間的小愛,更有父親對國家榮譽的一種大愛。能讓兩個女兒堅持那麼多年閉關修鍊的主因,更是女兒在父親的影響下形成了對社會,國家的大愛,兩個女兒努力奮鬥的主因不是害怕父親的「小木棍」,她們已經主動擔起了為國爭光之責。相比之下,「三天一頓打,可以上北大」的目標格局就小了很多。

所以大愛才能孕育大人才。


推薦閱讀:

TAG:摔跤吧!爸爸電影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