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三千年前的餐具,現在它是一段可觸摸的歷史

中國上下五千年,

數不盡的稀世珍寶,

歷經重重磨難,

終於得以留存下來。

它們不僅只是一件件寶物,

更深層意義上,

它們是一段段可觸摸的歷史、

一部部生動的史書。

而這些國家寶藏,

才是一個民族不可動搖的根。

「簋(guǐ),古代青銅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禮器,在祭祀和宴饗時,它和鼎配合使用,敞口、束頸、鼓腹、雙耳,該文字在《周禮·舍人》和《易·損》等文獻均有記載。」

【亞丑方簋】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公元前1300-771

高18.5厘米,腹深11.7厘米

亞丑鑄器多次出土于山東益都蘇埠屯,學者或以為即《左傳》之薄姑氏,晚商時極盛,至西周早期為成王所滅。存世具銘之亞丑鑄器,約四成為方形器,與婦好墓所出方尊、方彝、方罍、方缶、方壺、方斝及方鼎,共同建構起晚商銅器造型之絢爛異彩。本器時代屬殷代晚期,因有銘文「亞丑」二字,故名曰「亞丑方簋」,器身裝飾鳥紋、夔龍紋、獸面紋,由六道上下三段的高聳棱脊均勻分割,最特別的是兩耳作立雕鳥獸形:側視如冠羽長卷之立鳥伸展、俯視則如一大口侈張的獸面將鳥頭啖入嘴中,極其生動撼人。

【鳥紋方座簋】

西周早期 公元前1046-771

高28.2厘米

簋下附加方座、增益器體高度,以及簋身突出的四個大附耳與下垂長珥,為周初新簋制的最大特色。

方座簋,侈口、環耳、圓腹、階狀圈足下接方座,耳作獸形附耳,腹足間有四道棱脊。器身飾以短尾、長尾鳥紋與直棱紋,方座上則為短尾鳥紋、夔紋與直棱紋,垂珥、棱脊與方座四角皆飾牛形小獸首。

縣妀(jǐ)簋

西周中期 公元前1046-771

高13.6厘米,腹深11.3厘米,口徑21.7厘米底徑18.2厘米,腹圍69.3厘米,重3.45公斤

侈口束頸,鼓腹,圈足沿外侈,獸首雙耳下有方形垂珥。頸飾浮雕犧首和雲雷紋填地的分尾長鳥紋。

銘文:隹(唯)十又三月既朢,辰才(在)壬午,白(伯)屖父休於(縣)妀,曰:乃任白(縣伯)室,易女(錫汝)婦,爵?之戈、周(琱)玉、黃,(縣)妀妦?白(奉揚伯)屖父休,曰:休白(伯)白(恤縣伯)室,易(錫)君我隹易(唯錫儔),我不能不眔白(縣伯)萬年保,(肆敢肆)於彝,曰:(其)自今日孫孫子子毋朢白(敢忘伯)休。

金文所見用玉,主要為賞賜、冊命、贄見、儐禮及祭祀:縣妀簋的「易女婦祼、丮之戈用、玉璜…敢聿於彝」等,可以徵驗「禮雲玉帛」的貴族禮制。

「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銅器,橢圓口,有蓋,兩耳,圈足或四足。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禮器或食具。由圈足簋發展而來,用途相同。」

【言樂 季獻盨】

西周晚期 公元前1046-771

高17.7厘米,腹深9.1厘米,口徑25.3×18.3厘米,底徑21.4×13.9厘米

由簋演變而來的新器類——盨,與瓦紋器身,是西周中晚期的「維新」。

《說文解字》皿部:「盨,槓盨,負載器也。」盨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主要流行於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了解更多

《國家寶藏》|它們是華貴的酒器,也是活著的傳承mp.weixin.qq.com圖標《國家寶藏》台灣省篇:承三千年文明的重器mp.weixin.qq.com圖標乾隆皇帝的御用「掛曆」,高端大氣有文化mp.weixin.qq.com圖標

提示: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公眾號:藝溯檔案

網站鏈接: 國家藝術檔案

推薦閱讀: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周公克商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周公作洛
時人看時事:晚清改革中的新舊衙門爭權
中國古史-商前往事-文明之光
李世民為什麼不大肆加封秦瓊程咬金等武將?

TAG:中國歷史 | 古代生活 | 古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