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人的異化及其人生
一,關於人(人生):
要想把握人生,更好地實踐自己的人生價值,追求幸福,個人認為是離不開哲學的。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等哲學大師,就把哲學當做一種生活方式。蘇格拉底經常跑到大街上與人一起探討問題。哲學在古代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學科,一種學術。而在當今時代,哲學似乎與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這除了哲學作為一門學科發展快速的原因,(哲學的自我放逐,讓哲學的形象越來越被黯淡)以及人們對哲學缺乏深層次的了解原因之外,當然還有經濟基礎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的原因。
哲學等人文學科的地位,被自然科學打得「太痛」。人們崇拜科人工智慧、虛擬VR、3D列印等高科技。很多人普遍嘲笑學文史哲的人。認為毫無作用,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未必。
哲學不能帶給我們人類實際效用,但能讓我們的生命活動獲得某種意義。按照馮友蘭先生的說法就是過上一種有覺解的生活。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人可以沒有哲學的生活,但不能沒有哲學的思考。人的活動是一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哲學離不開人,哲學與人(人生)的關係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哲學是最關切我們人生的學問,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一切離不開人。哲學必定要體現對人類的終極關懷。這是一種使然,也是一種應然。以前的哲學是仰望星空的,而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帶回了人間。蘇格拉底自覺把握哲學的這一特點,積極關注人,關注社會。奠定了西方哲學的開端,這種哲學思考的重點的轉變,開啟了人類深遠而持久的思考方向。具有劃時代意義。
二是哲學也是最本質意義上的關於人的學問,對人生的探究與反思,自古以來就是一直存在的。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拿破崙說:「人生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戰屢敗。」王羲之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季羨林說:「不完滿才是人生。」錢鍾書說:「人生的刺,就在這裡,留戀著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戀的東西。 矛盾是智慧的代價,這是人生對於人生觀開的玩笑。」余華說:「人死了, 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村上春樹說:「人生本來如此: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麼也長久不了。」蘇格拉底說:「在死亡的門前,我們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它的重要性。」王家衛說:「人生若無悔,那該多無趣啊。」
李安說:「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準備好了才下鍋。」泰戈爾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魯迅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張愛玲說:「人生太長,我們怕寂寞,人生太短,我們怕來不及。」毛澤東說:「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方誌敏說:「我們活著不能與草木同腐,不能醉生夢死,不能枉度人生。」俞敏洪說:「人的生活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方式是像草一樣活著, 你儘管活著,每年還在成長, ......當你長成參天大樹以後, 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 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色。 活著是美麗的風景, 死了依然是棟樑之才, 活著死了都有用。 這就是我們每一個同學做人的標準和成長的標準」比爾蓋茨說:「人生是不公平的,需要你去接受它。」羅永浩說:「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
不管他們是悲觀的,還是樂觀的,都在自己的角度上對人生做出了一定意義上的思考和解釋。
充滿了形而上學的旨趣。對終極存在的思考,對終極價值的探究,都體現了哲學是為人而存在。為人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為人的存在而尋找。為了獲得人最深刻的把握,哲學中的人論體現了這一點。雖然對哲學一直有不同的說法,但哲學自古以來被視為愛智慧的學問,這一點是肯定的。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哲學應該理解為一個動詞,為了探求人的存在的依據和支點,為了確立人的行為原則和規範,為了尋找人的精神家園和皈依,哲學在歷史上承擔了其一定任務。通過提問、反思特有的思維方式,在人的歷史性的存在方式中,探究人生的意義,做出了哲學特有的貢獻。
二,關於人的異化
哲學是使人成為人的學問,而不是使人成為某種人--主持人、建築人、海洋人、新聞人、航天人、代碼人、設計人、鐵路人、編程人、商人、軍人、工人、經紀人、科學人、文人、藝人、教育人、管理人、研究人、醫人、老人、青年人、富人、智人、中國人、外國人、東方人、西方人、醜人、美人、女人、男人、理性人、感性人、經濟人、道德人、......按照老子的說法就是一切回歸於一,回歸「道」。其實每個人生下來就是一個人。當你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懂得尊重任何人。一切這些的背後,都要以你是「人」作為支撐。換句話說,你肯定首先要是一個人。什麼是人的異化呢?這得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談起。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說: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除以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案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穿以後,揭露具有非神聖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於是,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
從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對自我異化是持堅決批判態度的。異化具有疏遠、脫離的意味,從哲學上講,異化就是主體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分裂出自己的對立面,變為了外在的異己的力量。
哲學和社會學專業人士如何看待「異化」和「物化」這兩個概念?什麼是「異化」,科技異化,機器異化是什麼?慧小田哲思學:現代性的「鐵籠」——現代性和人的異化三個層次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哪裡,商品、貨幣、資本本質上是人與人的一種社會關係,在私有制條件下,人的關係會導致異化。--人的獨立性和個性被物質的獨立性與個性所取代。其中「物」包括人類自己創造的勞動產品,自然物。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異化是人的生產及其產品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其產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終根源是社會分工固定化。在異化中,人喪失能動性,人的個性不能全面發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發展。它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達到最嚴重的程度,必將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會分工的最終消滅而被克服。
如果把異化的涵義擴大化,那我們就可以說廣義上人的異化表現:對利益不顧一切地追求、對社會以及各種事件冷漠等。也就是說,異化這個詞常常與冷漠、自私、奴役、拜金主義、荒誕等詞語聯繫。
在現代西方國家中,表現人的異化就有許多文學、藝術作品。如艾略特的《荒原》、畫家蒙克的《吶喊》、小說家卡夫卡的《變形記》等。可以說現代主義的美術作品在對待社會、人、自然與自我的關係上失去了平衡,關係是扭曲的。
我們還可以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就是:有些人為了買蘋果手機,主動賣腎。為了可憐的虛榮心,竟然連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不顧,人充當商品。人在物質面前,生命在物質面前無情被「剝削」。這種人的被扭曲當然要批判。這是人被異化的生動寫照。生命的價值竟然被物質所「取代」。一個器官竟然可以被買賣,這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駭人聽聞!
馬克思的一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讓我們意識到了經濟基礎的重要性。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主旋律依然是富強。追求經濟的繁榮,是很多人心所向。人成為了「理性經濟人」,一切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導向。在市場經濟或者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人普遍成為利己主義者。這讓我們又想起前幾年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讓人們有爭議的一句話:「我們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大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們的教育體制,正在培養大批這樣的『有毒的罌粟花。』」。
如何評價錢理群教授?暫且不去討論錢理群教授的說這句話的語境,但至少也能夠讓我們值得反思。
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是否已經滲透到我們大學?這樣的價值取向,是否是導致人成為這樣一個單向、片面的存在物的根本原因?我個人認為,這也無疑是人的異化的表現。
要使我們能夠積極治療這種異化,使我們做一個有愛、和諧、幸福的人,學習哲學無疑是最好的途徑之一,哲學作為一種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觀」就體現著人作為本質意義上的人。暗示了人的主體性地位。西方德國古典唯心主義追問「人的自由如何可能?」,而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合理吸收黑格爾的辯證法及其費爾巴哈的合理內核,批判了黑格爾的「觀念」,馬克思主義哲學力求回到現實的人,以及人的現實中。追問「人的解放何以可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雖然馬克思與恩格斯並沒有系統介紹共產主義具體是什麼樣子的,但馬克思與恩格斯有過清晰的描述:通過建構這樣一個「聯合體」--共產主義的社會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
異化的反義詞是自由、詩意、希望等詞語。為了積極實現人的生命價值,我們就必須抵制各種異化。反省自身,讓各種異化的毒從我們心靈排除出去。
三,總結
我們實在有必要拒絕冷漠,不讓「小悅悅」事件重演,反對各種看客現象,積極實現人際關係的和諧。創造一個有愛、和諧的社會。(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冷漠)
我們實在有必要拒絕各種歷史虛無主義,以唯物史觀的立場出發,積極創造美好的明天。
通過自我的積極的揚棄,完善人格,樹立昂揚的人生觀,積極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做一個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國家的人。為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