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佇立哀悼

今天網上閑沖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個小細節,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中葉問與宮二小姐交手的音樂乃是Stabat Mater Dolorosa,作曲為義大利作曲家Stefano Lentini(1974.11.26-),演唱為西班牙演唱家Sandra Pastrana(1978.2.27-)。我並不知道為什麼在這一段通過武學互傾情愫的片段會加上這一段詞曲。

https://www.zhihu.com/video/948156483674910720

閑話少敘,我們正式開始今日的主題

聖母佇立哀悼

STABAT MATER DOLOROSA

By Jean Bourdichon of Tours, the foremost illuminator to the court of France during the reigns of Louis XI, Charles VIII, Louis XII, and Francis I (1461–1547).

聖母痛苦詞Stabat Mater來自於該聖詠的第一行Stabat Mater Dolorosa,描述內容為聖若望福音所載吾主耶穌基督受難始末中天主聖母親眼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慘遭酷刑最後死在十字架上:

Ioannes 19:25

stabant autem iuxta crucem Iesu mater eius et soror matris eius Maria Cleopae et Maria Magdalene

Biblia Sacra Vulgata

若望福音19:25

在耶穌的十字架旁,站著他的母親和他母親的姊妹,還有克羅帕的妻子瑪利亞和瑪利亞瑪達肋納。

天主教思高聖經

Carved stone with the remains of the poet and Franciscan Jacopone da Todi (who died in 1306); in the crypt of the church of San Fortunato; Todi, Umbria, Italy

該聖詠成文於13世紀,據說為方濟各會士托迪的雅各伯(Jacopone da Todi, c.1230-1306.12.25)所作,也有說出自於教宗因諾增爵三世(Innocent III, 1198.1.8-1216.7.16),該聖詠通常為紀念七苦聖母時詠唱。最早由教會作曲家額我略·斯特拉(Gregorius Stella, 1365/1370-1420)1388年譜曲,後於1399年出現於普羅旺斯的九日敬禮中。歐洲有許多著名作曲家曾以此為主題,對其進行譜曲,包括帕萊斯特里那(Palestrina, ~1590),維瓦爾第(Vivaldi, 1712),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 1715)和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 1723),佩爾戈萊西(Pergolesi, 1736),海頓(Joseph Haydn, 1767),羅西尼(Rossini, 1831-42) ,德沃夏克(Dvo?ák, 1876-77),威爾第(Verdi, 1896-97),舍曼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 1925-26),普朗克(Poulenc, 1950)以及當代愛沙尼亞作曲家阿沃·帕特(Arvo P?rt, 1985)等。

主要的音樂作品有:

Tilge, H?chster, meine Sünden, a parody by Johann Sebastian Bach of Pergolesis Stabat (~1745/1747)

Stabat Mater by Luigi Boccherini (1781, 1801)

Stabat Mater by Antonio Caldara (~1725)

Stabat Mater by Antonín Dvo?ák, written when he was still active in writing secular music (1876–1877) and after the deaths of his young children.

Stabat Mater by Joseph Haydn (1767)

Stabat Mater by Franz Liszt, as part of the oratorio Christus (1862–1866)

Stabat Mater by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90)

Stabat Mater by Arvo P?rt (1985)

Stabat Mater by 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 (1736)

Stabat Mater by Francis Poulenc (1950)

Stabat Mater by Gioachino Rossini (1831–1841), written after retiring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opera

Stabat Mater by Domenico Scarlatti (1715)

Stabat Mater by Alessandro Scarlatti (1723)

Stabat Mater by Karol Szymanowski (1925–1926)

Stabat Mater by Franz Schubert (G minor, 1815)

Stabat Mater by Franz Schubert (F minor, 1816)

Stabat Mater by Giuseppe Verdi (1896–1897)

Stabat Mater by Antonio Vivaldi (1712)

脫利騰大公會議將此曲連同許多其他繼抒詠(Sequentia)一併從禮儀中移除,但是後來於1727年七苦聖母瞻禮為教宗本篤十三世(Benedict XIII, 1671.2.24-1730.2.21)恢復。我們在瞻禮六做十四處苦路的聖路善功(苦路經,Pium Exercititum Viae Crucis)的時候,也念這一段聖詠。

引述慈幼會吳新豪神父的文章如下:

一般教友最有感受的祈禱,拜苦路應當是其中一項。拜苦路的核心部份,是把耶穌奔赴加爾瓦略山接受死亡的過程,分段地宣讀,而每一段又有相應的默想和祈禱。

苦路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表示它們的默想和祈禱經文不一樣。但是在苦路一段與一段之間的聖詩,大部份都採用同一首聖歌,這首歌拉丁文叫做"Stabat Mater",中文稱為「聖母悼歌」,或「聖母哀傷歌」,甚至用頭一句歌辭「聖子高懸十字架上」來稱呼,不一而足。所以這首「聖母悼歌」是拜苦路「不可少」的成份,但卻也是「不太受注意」的過門時間——即教友從一處移到下一處時唱的歌。

「苦路善功」的歷史有點曲折,它源自信友一種很自然的渴望:想跨越時空,感覺到與「當時」在「耶路撒冷」受苦至死的基督在一起,陪伴他走苦路。所以福音從耶穌的「原地」巴肋斯坦傳到羅馬,然後在第四紀初得到統治者接納以後,「當地」的教友就很主動地前往耶穌生平經歷過的地方去「朝聖」,去「接觸」救主。最有名的例子是來自賈莉西雅(Galicia)的熱心朝聖者厄潔莉雅(Egeria)女士,給自己的「姐妹淘」寫了「聖地遊記」(Itinerarium Egeriae 381-84)。

朝聖者追念的地點幾乎涵蓋耶穌一生的每一點:領報、誕生、收門徒、山中聖訓、復活、升天……尤其受難死亡之地。日後這些地點漸漸蓋上小堂甚至大堂,以方便舉行敬禮。另一方面,大部份信友無法前往巴肋斯坦朝聖,教會就把聖物、聖「所」移到或蓋到自己的地方,以滿足信友這種「接近」耶穌的心愿。五世紀時波隆那(Bologna)的主教聖佩特羅尼烏斯(St. Petronius)就在聖斯德望隱修院,把耶路撒冷主要的聖所(shrines)都蓋了出來,因此那隱修院有「耶路撒冷城」之稱。

苦路也就這樣出現在各國各地了。在耶路撒冷拜苦路的時候,停留的定點和數目都不同:由數「處」至三十多處不等,默想的題目也不一樣。各地在建苦路(小堂)時,也有同樣的情形。到1731年,教宗格萊孟十二世(Clement XII)把苦路規定為十四處,同時又把到聖地朝聖才能得到的大赦,擴大賜與所有舉行這善功的人;這使到教友更喜愛拜苦路了。

聖母悼歌就在這種環境和神修氛圍下寫成的。這是一首二十段的三行拉丁詩。作者並不確定,但大都認為是1228年生於托迪的雅各布內(Jacopone da Todi)。他是一位成功的律師,寫詩和戲劇非常受到歡迎。太太在四十歲那年舞會時,因房子倒塌而死,雅各發現她身上穿著苦衣一直嚴厲地克苦,感到很大的震撼。遂變賣並捐出一切所有,1268年開始年以方濟第三會員的身份,雲遊了十年。1278正式成為方濟會修士。他因傾向默觀、神秘學和按「嚴規」苦行,受到「常規」會士的打壓,而多方受委屈和吃苦。

聖方濟開始以真人表演耶穌誕生事迹,向貧苦卑微的平民講述聖言攝取肉軀,生活於人間的種種,這是他靈修特色之一。雅各就以自己的文才,本著會祖的精神,寫出這首默想耶穌苦難的詩歌,而且他自己更貼近瑪利亞作母親的心情,在十字架下陪伴、瞻仰耶穌。

這詩的內容可分為三部份。首先作者費了不少筆墨(vv1,2,3,6.最少七個詞語)來描寫瑪利亞作母親當時的痛苦,接著轉述聖子耶穌所受的凌虐(vv.4,5,6,7,8),而在此時已明顯表示作者及信友願意分擔他們母、子的痛苦:與聖母同苦、同哭(vv.5,6,9,13,14,15),分擔救主的痛苦(vv.12,13),甚至接受他的傷口(vv.11,16),及被釘的慘烈感覺(v.17)。而這一切都讓基督不要白白犧牲,信友終能因聖母瑪利亞的中保,得勝利榮冠(v.19),安抵天鄉(v.20)。

這首詩非常簡練,每段只有短短三句。前兩句押韻,用的是強、弱交替的律動,第三句則以強、弱、弱結束,令全詩的節奏穩重而不呆板。雅各一生有不少成功的作品,這首詩更是受到青睞。除了常與拜苦路結合外,1727年開始採用於禮儀中,主要是作九月十五日聖母七苦彌撒的繼抒詠,以及用作日課經的聖歌(Hymn)。

然而最令人驚訝的是這詩歌受到音樂家們的厚愛:巴赫、海頓、李斯特、舒伯特等,都為它譜曲。從十五世紀到現在,已編寫的版本就有六百個以上,已灌錄唱片的也有兩百個之多。不難體會這詩歌動人之處,不只是它的文詞簡約典雅,更因它把救主的恩情、母親在苦痛中的犧牲,深刻而細膩地呈現大家眼前。

另一個奇妙之處是這麽多大音樂家的作品中,最受人歡迎的版本是二十六歲過世的年輕音樂家佩爾戈萊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的作品。這作品旋律優美,組織結構剛柔兼備,在動的低音之上有著不舍的滯留。然而令人感慨的是,他抱病在隱修院中完成這首作品不久就離開人世,成為他一生最後的作品。

「基督,當我離此塵世,賜我倚恃聖母恩慈,到達勝利的光榮。在我肉軀亡故之日,使我靈魂蒙受恩賜,獲享天堂的榮福。」這首歌裡面有的不只是佩爾戈萊西的技藝、他的靈感,還有他的靈魂,他的整個生命。

跋:

文章選了「聖母悼歌」這首曲子是因為:第一、行文時為五月,傳統恭敬聖母的月份。第二、今年教宗邀請了我們的【敏感】Cardinal Zen主教寫聖周五的苦路經文,「聖母悼歌」沒有缺席。教宗在致中國教會的信函中,亟願五月二十四日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成為全世界教友聯合為在中國的教會祈禱的日子。

先放傳統額我略聖詠版本

https://www.zhihu.com/video/948158747131006976

Stabat mater dolorósa

juxta Crucem lacrimósa,

dum pendébat Fílius.

高懸聖子,十字架上。

聖母哀苦,依立其旁。

傷哉痛哭淚汪汪。

傷哉痛哭淚汪汪。

Cuius ánimam geméntem,

contristátam et doléntem

pertransívit gládius.

貞母愁靈,中見悲情。

慘憂嘆息,全極其盡。

真如利刃刺剖心。

真如利刃刺剖心。

O quam tristis et afflícta

fuit illa benedícta,

mater Unigéniti!

其乃當頌,女中殊福。

誠可讚美,獨子之母。

今乃憂苦慘何如!

今乃憂苦慘何如!

Quae m?rébat et dolébat,

pia Mater, dum vidébat

nati p?nas ínclyti.

聖母五內,痛切悲傷。

驚惶顫慄,舉目仰望。

尊容聖子遭貶戕。

尊容聖子遭貶戕。

Quis est homo qui non fleret,

matrem Christi si vidéret

in tanto supplício?

誰為人者,豈不痛苦。

時若瞻見,耶穌之母。

看己聖子受此苦。

看己聖子受此苦。

Quis non posset contristári

Christi Matrem contemplári

doléntem cum Fílio?

此際誰人,親視其母。

偕其聖子,痛心哀愁。

能禁悲傷不同憂?

能禁悲傷不同憂?

Pro peccátis su? gentis

vidit Iésum in torméntis,

et flagéllis súbditum.

曾見耶穌,受苦刑間。

專為救贖,厥民罪愆。

甘受遍體酷笞鞭。

甘受遍體酷笞鞭。

Vidit suum dulcem Natum

moriéndo desolátum,

dum emísit spíritum.

目睹仁子,在臨終時。

憂悶無慰,如被捨棄。

竟睹其死何凄慘。

竟睹其死何凄慘。

Eja, Mater, fons amóris

me sentíre vim dolóris

fac, ut tecum lúgeam.

嗚呼慈母,仁愛之泉。

使我透悉,痛淚之淵。

同爾哀涕我甚願。

同爾哀涕我甚願。

Fac, ut árdeat cor meum

in amándo Christum Deum

ut sibi compláceam.

灼熱我心,愛情盡布。

以愛天主,基利斯督。

願為吾主所喜欲。

願為吾主所喜欲。

https://www.zhihu.com/video/948285547962175488

Sancta Mater, istud agas,

crucifíxi fige plagas

cordi meo válide.

吾主聖母,懇爾斯為。

將五傷疾,耶穌受的。

深深刺透我心裡。

深深刺透我心裡。

Tui Nati vulneráti,

tam dignáti pro me pati,

p?nas mecum dívide.

爾愛之子,已傷遍體。

如此為我,甘心忍之。

祈爾與我分其累。

祈爾與我分其累。

Fac me tecum pie flere,

crucifíxo condolére,

donec ego víxero.

令我真切,同爾悲哭。

同傷哀惜,被釘恩主。

俾我到死常痛苦。

俾我到死常痛苦。

Juxta Crucem tecum stare,

et me tibi sociáre

in planctu desídero.

我今切願,同心同念。

伴母近前,十字架旁。

熱愛情中把淚宣。

熱愛情中把淚宣。

Virgo vírginum pr?clára,

mihi iam non sis amára,

fac me tecum plángere.

童貞之貞,尊美超出,

勿嫌惡我,冷心諸郁,

寧使我同母哀哭。

寧使我同母哀哭。

Fac, ut portem Christi mortem,

passiónis fac consórtem,

et plagas recólere.

耶穌聖死,使我身負。

使我多分,厥諸艱楚。

使念聖傷恆謝幕。

使念聖傷恆謝幕。

Fac me plagis vulnerári,

fac me Cruce inebriári,

et cruóre Fílii.

將主聖傷,重傷我身。

由主聖架,醉酣我靈。

以徵熱愛聖子情。

以徵熱愛聖子情。

Flammis ne urar succénsus,

per te, Virgo, sim defénsus

in die iudícii.

呼呼聖母,無玷貞潔。

既我燃灼,護我致切。

審判之日無棄絕。

審判之日無棄絕。

Christe, cum sit hinc exíre,

da per Matrem me veníre

ad palmam victóri?.

使主苦架,為我護衛。

耶穌聖死,堅勵我力。

主恩保我且安慰。

主恩保我且安慰。

Quando corpus moriétur,

fac, ut ánim? donétur

paradísi glória.

賜我靈魂,肉軀死時。

獲享天堂,榮光錫承。

頌謝耶穌無窮世。

頌謝耶穌無窮世。

下面這個版本我個人還是蠻喜歡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948157482573479936
推薦閱讀:

TAG:天主教 | 教會 | 教會調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