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饒宗頤大師:在瑜伽中,我同天地融為一體
2018年2月7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於香港去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廣東潮安人,一生研究國學,筆耕不輟,2013年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錢鍾書稱他是曠世奇才,季羨林將他視為「心目中的大師」,而他也曾與這兩位大師先後並稱為「北錢南饒」和「南饒北季」。
幼承家學的饒公研究範圍極廣博,涵蓋上古史、甲骨學、經學、宗教學、史學、敦煌學等十三大門類,出版過60餘部著作,3000萬言。在他身上有很多第一:第一位系統研究殷商貞卜的學者,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第一次將敦煌寫本《文心雕龍》公諸於世……
只要香港有饒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余秋雨
在饒公眼裡,學術是沒有邊界的,古今中外都可以融會貫通。參讀其著作《文化之旅》一書時尤其能感受到他學識的深厚和思維的寬廣,對於瑜伽,他同樣有所涉獵,也有著獨特的看法。
饒公文章節選
瑜伽(Yoga)有結合、控制諸義,是來自印度的產物。Yoga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Teittiriya奧義書「以瑜伽為胸」,可能與行氣有關係。我們從瑜伽經(Yoga Sutra)和多種的奧義書像《瑜伽真性奧義書》(Yogatattva Up.,下簡稱Y.U.)等重要經典,可以了解他的大概。瑜伽有用咒語(mautra)、靜止(leaya)、運動(hatha)各種法門,在靜坐時,定念於兩眉之間的凝神動作是三摩地(sanmadhi)層次的起點。在漢俗一般流行的靜坐法,亦有用這種方法來教導初學入門的。
我在十幾歲時已開始學習各種胸式、腹式與道、釋的靜坐法作了許多嘗試。一九六三年我在印度從事研究,在Pondicherry的法國印度學研究所工作,那時J.Filliozot教授曾把他的有名論文《道教與瑜伽》和我討論一些後期道教徒習靜的方式與瑜伽實際有許多類似的地方。我本人對印度瑜伽各種健身的鍛煉體操,未有深入的體驗,但親見到在印度修持瑜伽的人,他們都有極高的理想,希望通過苦行,在感覺世界之外達到另一個世界,或發展成為某種特別功能。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用「逆」的方法,好像行Hatha瑜伽的逆行式(viparita Karani)或倒栽式(Sri-sasana)去作深層的精神鍛煉;如果行之不得其當,有時每每相反地得到害處。所以我多年來的經驗,寧願採取道家的用「順」的途徑來安頓精神的寧靜境界,同樣亦可收到「精神獨與天地相往來」的效果。《莊子》一書談到的精神修養理論,和印度瑜伽思想非常吻合。我現在不妨試談一些用瑜伽理論結合莊子的「順」的辦法,開出一劑安心的清涼劑來,可以減輕精神壓力。
莊子講庖丁解牛,要「依乎天理」。如何能夠保持刀刃的鋒利?是倘若遇到骨頭,切勿用刀去碰它,只要順著牛的筋絡,一切障礙,便可迎刃而解。
(饒宗頤書法作品《雲水禪心》)
精神的運動行止,是需要人加以控制的。一般人都患「得」患「失」,因此而神志不寧。莊子很懂得精神的自我控制,他能「外物」,擺脫外界事物的約束,認為「得」是時機緣遇所造成;「失」亦是理所當然,應該泰然處之。莊子可以能無動於衷不為得失所干擾,完全得力於一個「順」字,安於時而居其順,自能得到精神上的寧靜。
印度人稱「順」為anukula。「順其自然」自會取得哀樂不能入的異熟果(借用佛家名詞)。中國養生術氣功以順為主,可以說是「順」的瑜伽。印度人借「唵」(om)字作神秘聲音以為安心的符咒,中國人只是依乎天理,順任自然,「唐代道士司馬承禎在《坐忘論》談到許多他的體會,通過行氣的親證,神與氣的渾然一體,即是瑜伽之具體顯示,這樣收到安心的成效,自然而無毛病。
——整理自饒宗頤《文化之旅》
饒宗頤將印度瑜伽結合莊子的「順」的理論結合成自己的「饒功」,這是一種瑜伽、一種打坐方法,有空時他就會在家練習。饒公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地,當我閉眼的時候,我就讓自己的思想任意翱翔,可以想到幾萬年、幾千里之外,此時我同天地融為一體,我已敲開了莊子的門。」
這種心靈自由的擴展在艾揚格大師的想法中同樣有所體現。艾揚格認為,體式的修習是進入內心的重要途徑,若你懂得身之擴展,你也會懂得心之擴展。我們用身體的畫布不斷擴展我們的心靈的框架,就像你把一張畫布不斷拉伸,以獲得更大的繪畫空間。
感謝大師們思想的恩惠,讓我們得以在瑜伽中解放靈魂。願饒宗頤大師一路走好,在無限的天地間自由翱翔。
Namaste!
推薦閱讀:
※大家怎麼看待牛刀?
※有哪些名人的筆名或其他名字是因為粉另一個人而起的?
※魔鬼中的天使 偉人中的畫家
※這些作家告訴我們,三分靠腦,七分靠玩
※為什麼 Twitter 的創始人沒有 Facebook 的創始人那麼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