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泡沫——最初的經濟泡沫事件

我們先來看一下鬱金香是什麼

鬱金香屬——Tulipa L.

約150多種,產亞洲、歐洲及北非,以地中海至中亞地區為最豐富。它們大多數都是4月左右開花,5月前後結果的早春多年生類短命植物。

該屬植物的花大、多、鮮艷美麗,常作庭園花卉。

對本屬各種的鑒別,主要根據鱗莖皮內的毛被;花絲形狀及有無柔毛;花柱的長短;花被片的顏色和苞片的有無。其次是葉片的數目、形狀和排列,莖上有無柔毛和蒴果的形狀。同時,還要注意花期、花色的變化以及花在蕾期、盛花期和萎謝期的狀態。

常用繁殖方式分為分球和播種繁殖。

分球繁殖

當年栽植的母球經過一季生長後,在其周圍同時又能分生出1-2個大鱗莖和3-5個小鱗莖。可按種球大小分開種植,大球栽後當年可開花,小仔球培養1-2年也能開花。

播種繁殖

鬱金香的播種繁殖,多用於培育新品種。種子在蒴果成熟開裂前採收,沙藏到10月在室內盆播。保持濕潤,翌年春季才發芽。約3-4年開花。

播種繁殖一般在育種及大量繁殖時才用。但要4~5年才能開花,故一般以分離小鱗莖為主。

好了,我們首先了解到鬱金香的繁殖方式與其變化多端的分類形式。這為理解後來的事情做了鋪墊。

鬱金香泡沫於1637年發生在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當時由奧斯曼土耳其引進的鬱金香球根異常地吸引大眾搶購,導致價格瘋狂飆高,然而在泡沫化過後,價格僅剩下高峰時的百分之一,讓荷蘭各大都市陷入混亂。

「鬱金香泡沫」由何而來迄今沒有定論,之後有人提出這是因為民眾的貪婪和瘋狂所偶發的事件,也有人說價格大幅波動是一般市場機制使然。當時荷蘭是經濟大國,也是引發熱潮和泡沫化的旗手,但處於下等階層的民眾,則過著貧窮的生活苟延渡日。

當時的荷蘭北部七州因為對抗西班牙勝利,在17世紀初取得了實質上的獨立,自此荷蘭一躍成為了海上帝國君臨歐洲。又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香料貿易生意,再加上中歐身處三十年戰爭的陰霾下,讓商業活動都集中在了阿姆斯特丹,同時荷屬東印度公司經營巴達維亞也取得了相當可觀的利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使得荷蘭有著當時最高的收入水準,連海外的美術品也都集中在荷蘭。另一方面來說,荷蘭的物價也比其他的地區來得高,一個工匠的年收入推算約250荷蘭盾,這個數字只夠讓一家四人糊口。普通勞動者在泡沫經濟的時候,把家裡面所有的財物如家畜、生財用的工具都拿去變賣換現。

傳銷到荷蘭

鬱金香的發祥地據說是天山山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擴張勢力之後,發現了鬱金香且對它著迷。之后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後建造了莊嚴的宮殿,在當地開始栽培數種鬱金香並且進行品種改良,之後鬱金香在服飾和繪畫上面出現。16世紀的時候鬱金香經由商人在歐洲各地廣為流傳。

經由植物學家卡羅盧斯·克盧修斯的研究,讓人們對擁有龐大品種和系列的鬱金香開始有所了解。庫希烏斯在法蘭克福進行球根植物的詳細研究,1593年把多種鬱金香球莖帶到萊頓大學繼續研究和栽培,並專門建造了一座供教學與研究的植物園。各種各樣的新系鬱金香得以培育出來,植物科學日漸發達。與此同時,作為鑒賞家的貴族、執政者、富商、律師和醫生開始追捧,精緻的花圃如雨後春筍冒出來供人遊覽。鬱金香球根貿易應運而生,花商們賺得盆滿缽滿。

鬱金香的特性

鬱金香是一種難以短時間大量繁殖的植物,因此造成了「鬱金香狂熱」中的缺貨狀態因而變得高價。鬱金香有兩種培養方法,一種是由種子開始培育,另外一種是由母球根複製出子球根。前一種方法經由雜交可能會產生新種的鬱金香,但是到開花要歷經3至7年的時間。後一種方法從母球根來培養當年即可開花,一個母球根約可產生2至3個子球根,子球根要成長到母球根也要花一點時間,此外不發芽的種子和母球根數量也不少。基於以上的理由,鬱金香的培育速度無法趕上突然擴大的需求量。

狂熱的爆發

鬱金香狂熱潮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供需不平衡而變得高價,第二階段是投機者開始進入市場,第三階段則是捲入了缺乏資本的平民。到了第三階段之後開始泡沫化,價格暴跌導致市場上一片混亂。

愛好者們

1610年代,最初被鬱金香的美麗所吸引的是手頭寬裕的植物愛好者,因為鬱金香的球根一開始就是高價的商品。之後藉由這些園藝家和愛好者自己試著改良品種,產生了許多有名的品種,其中有名的高級品種例如「里弗金提督」(Admiral Liefken)、「海軍上將艾克」(Admiral Von der Eyk)、「總督」(Viceroy)、「大元帥」(Generalissimo)等,此外還有一個讓愛好者讚不絕口的品種,是因病變而產生的紫-白色條紋的「永遠的皇帝」(Semper Augustus)。

雖然單色的品種價格較為便宜,但是也要1000荷蘭盾以上,隨著廣受大眾的喜愛價格更為提升。

此外在畫家倫勃朗的名作「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中,畫中的主角尼可拉·杜勒普原名查理·比得茲(C.Pietersz)醫生,這位醫生就是因為迷戀鬱金香而在1621年改名為尼可拉·杜勒普,其中杜勒普即是鬱金香的荷蘭文寫法。

投機分子的加入(1634年左右)

在約1634年左右,鬱金香的大受歡迎引起了投機分子的目光,他們對於栽培鬱金香或是欣賞花的美麗並沒有興趣,只是為了哄抬價格取得利潤。此時鬱金香受歡迎的風氣從萊頓傳到阿姆斯特丹、哈勒姆等城市,需求量日漸擴大。這些投機分子有計劃地行動,有人因此一擲千金,當時甚至還有過一個高級品種的球根交換了一座宅邸的紀錄。

當時鬱金香的高價可以從購買的單位看出,高級的品種用秤重的方式,以一個叫做aas(1 aas=0.05克)的單位來計價。次級的品種則用個來計算,再次級的則用袋裝的方式來販售。

在M.戴許所著的「鬱金香狂熱」一書中有以下的描寫:「1636年,一棵價值三千荷蘭盾的鬱金香,可以交換八隻肥豬、四隻肥公牛、兩噸奶油、一千磅乳酪、一個銀制杯子、一包衣服、一張附有床墊的床外加一條船。」

1633年一株「永遠的奧古斯都」球根的價格是5500荷蘭盾,到了1637年則達到10000荷蘭盾,能夠支付一個荷蘭家庭半輩子的衣食住行,或者買下阿姆斯特丹最繁華的運河邊上的最豪華的房子,還連帶馬車房和80英尺的花園,而當時一個普通商人的正常收入是1500荷蘭盾,一個木匠或者剪羊毛工人一年的工錢是250荷蘭盾,八隻肥豬的價格240荷蘭盾,兩噸黃油的價格也不過192荷蘭盾。弔詭的是,「永遠的奧古斯都」從未被真正交易過,因為神秘的它數量實在太稀少,根本沒有球根可供倒賣。

這個時候鬱金香的交易以球根的現貨來買賣,所以交易主要在冬天進行。但是鬱金香是如此受歡迎,因此無論什麼季節都有交易的需求。

大眾普及化(1634-1637年初)

鬱金香交易在短時間內讓人一擲千金的傳言在工匠和農民之間廣為流傳,吸引他們進入了這個交易市場,他們原本沒有資金,所以僅從買得起的程度開始進行,這種情況使得非頂級的品種價格也開始抬升,漸漸出現了因轉賣而取得利益的民眾。市場的交易模式至此也開始改變,開始出現全年交易和引進了期貨交易制度。

這種交易的模式並非前往正式的證券交易所,而是前往酒店。交易也不需要使用現金或是現貨的球根,而是提出一份「明年四月支付」「那時候會交付球根」的票據,或是加上少許的預付款即可完成交易。這個預付款也並非限定只能使用現金,像是家畜或是傢具只要可以換錢的東西都可以抵用。因此這樣的票據轉過數手也出現了會連誰是債權人誰是債務人都不知道的情況。這種預付的制度也吸引了原本完全沒有資金的投機者參加,像是麵包師傅到農民都加入這個市場,因此需求量再次膨脹,就算是原本便宜的品種也飛漲。但是隨著價格飛漲,原本最初的買家也就是愛好植物的人開始變得不買,特別是民眾交易的低價球根,愛好者也看不上眼。

泡沫的瓦解(1637年2月)

1637年早春的一天,一個叫弗朗索瓦·科斯特的商人以6650荷蘭盾的天價購買了幾十個鬱金香球根。在一個300荷蘭盾能夠滿足一家人全年開銷的年代,這樣一筆交易顯然是及其不平常的。更讓人意外的是,科斯特購買鬱金香球根並不是為了種植,而是打算轉賣。他堅信這筆投資是穩賺不賠的。

即便是在當時,也有很多人認為,像科斯特這樣成百上千個為了爭奪購買鬱金香球根的機會而不惜任何代價的荷蘭人都瘋了。但事實是這些鬱金香商人完全有理由相信為購買鬱金香花再多錢都是值得的。首先,最值錢的球根是非常稀少的,用它們培育出的鬱金香極其美麗、受人追捧。其次,鬱金香的價錢已經連續快速上漲兩年了,誰敢說它不會升得更高?

儘管如此,這些商人們還是打錯了如意算盤。科斯特的這筆交易後來被證實為這次狂熱的最後一次體現。

科斯特買下球根之後不到一個星期,鬱金香的價格就毫無預兆的下跌了。幾天之內,鬱金香的價格狂跌至原來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至1637年2月底,荷蘭曾經最富有的人們一夜之間傾家蕩產。其他在鬱金香上大筆投資的商人也面臨著血本無歸的下場。弗朗索瓦·科斯特只付了820荷蘭盾的定金,但無力支付5830荷蘭盾的尾款,最終被憤怒的賣家無情地告上了法庭。

此時的荷蘭,許多付了現款的買主把貨砸在手裡,眼睜睜看一生財富化作水流。只付了定金的交易雙方則扯皮到各級法院和各市政府。到處都出版各種小冊子和畫作指責鬱金香交易,許多人群只能苦度餘下凄慘的一生,這其中包括偉大的風景畫家戈延,他後半生的畫作都是催債壓力下的產物。到了1637年2月底,大批曾享有紙面富貴的荷蘭人傾家蕩產,眾多堅信投資鬱金香將穩賺不賠的商人也血本無歸。

鬱金香市場在1637年2月4日突然崩潰(找不到買家,票據無法兌現)。一夜之間,鬱金香球莖的價格一瀉千里。雖然荷蘭政府發出緊急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勸告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個星期後,鬱金香的價格已平均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的品種甚至不如一顆洋蔥的售價。絕望之中,人們紛紛湧向法院,希望能夠藉助法律的力量挽回損失。但在1637年4月,荷蘭政府最後做出了「在調查結束之前保留鬱金香的交易」的決定,這個決定使得票據失效,卻很快地把問題解決,留下少數的破產者和暴發戶,鬱金香狂熱時代就此結束。

1637年的鬱金香價格暴跌過程最多不超過4個月,這比歷史上最著名的金融災難——1929年華爾街股災和緊隨其後的大蕭條來得還要迅速徹底:華爾街的股票用了兩年時間才跌至最低點,而且其最低點至少也維持在原價值的20%。人類的經濟瘋狂現象,從此有了一個優雅的代名詞——「鬱金香熱」。

事件的影響

鬱金香泡沫經濟的瓦解,對於荷蘭的經濟和之後的歷史如同蜻蜓點水一般,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的影響。雖然植物愛好者繼續追求高價的鬱金香,但是在史料上並沒看到對於其他產業的打擊,有較大影響的是在精神文化的層面。

以簡約和儉約為主旨的喀爾文主義道德觀重新復出,出版對於參加鬱金香交易者嚴格批判的宣傳手冊。鬱金香被喻為羅馬神話的佛洛拉女神,用以批判那些人為「對貪慾的芙勞拉供奉的愚者們」。1637年的報紙也刊登了多張諷刺畫調侃這些投機者,其中最有名的包括「愚人的花車(Floraes Mallewage)」、「瘋人帽之花(Floraes Gek-kap)」等。事件之後荷蘭人一度厭惡鬱金香,這狂潮也被視為一個教訓傳承下去。

歷史學上的分析

鬱金香泡沫經濟的相關著作除了大仲馬的「黑色鬱金香」和繪畫作品之外,幾乎沒有歷史學觀點上的研究。後來經由蘇格蘭人查爾斯·麥凱在1841年寫成的著作《異常流行幻象群眾瘋狂》介紹給全世界,該書後來被金融時報評選為十大投資經典之一,該作品中將鬱金香的泡沫化描述成「大眾的集體瘋狂而引發的醜聞」。直到近年,麥凱所描述的泡沫化景象為世人大致接受,但是E.A.湯普遜(E.A. Thompson)和J.托沙德(J. Treussard)認為當時不止鬱金香,其他的物價也不安定,以群眾的瘋狂來解釋事件是不對的,相關的研究最近開始陸續出現。

稀有品種Gouda價格案例分析

-1634年12月9日,僅為每盎司1.5基爾德 (荷蘭盾)

-1634年底也只不過上升到每盎司2基爾德。

-1636年11月價格猛升到7基爾德,隨後回跌到1.5基爾德

-1636年12月12日其價格再度強烈反彈,直上11基爾德。

-1637年新年後,再猛跌到5.5基爾德。

-1637年1月29日,由於新投機者的加入,突破了14基爾德大關。

英國作家邁克·達什(Mike Dash)在他所著的《鬱金香熱》一書中這樣寫道:

究竟是什麼,能讓如此之多來自不同行業的人,都熱切地投入到一項他們完全不了解的交易中來試試手氣?

利潤的誘惑肯定是原因之一,人們期望可以掙到以前從沒掙到過的錢。

原因之二,則是因為當時的聯省剛剛從17世紀20年代漫長的經濟蕭條中恢復起來。這次蕭條幾乎貫穿了整個20年代,也是整個17世紀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蕭條。導致蕭條的主要原因是與西班牙的再度開戰和西班牙的海上封鎖。危機之後,荷蘭經濟整體迎來了強勢復甦。經濟形勢從1631年或1632年開始好轉,在整個30年代都保持著穩步增長。這就意味著,當時的荷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富足。荷蘭本地的一些因素也對人們加入鬱金香交易有一定影響,比如在離阿姆斯特丹幾英里之外的哈勒姆,很多織工都改行倒賣鬱金香。因為雖然經濟形勢復甦了,但是萊頓開始成為荷蘭紡織業的主導,哈勒姆的紡織業依然無可避免地衰落了。

另一個影響因素是1633年到1637年間在荷蘭多個城市爆發的嚴重的黑死病疫情。編年史記錄者泰奧多羅斯·費留斯當時就生活在哈勒姆。據他記載,從1635年10月瘟疫爆發到1637年7月疫情徹底結束,共有8000市民因為瘟疫喪命,其中5700人是在1636年8月到11月間離世的;也就是說,在哈勒姆,每8個人中就有1個人染病去世。因為死人太多,都沒有足夠的墳墓安葬。這場可怕的瘟疫帶來了兩個主要的後果。第一是勞動力緊缺,僱主們只能提高工資以爭搶勞動力,所以工人們也開始能有點閑錢投入鬱金香交易;第二是,或者說可能是,瘟疫讓人們懼怕宿命,球根交易者也感染了絕望的情緒,所以才在球根交易上瘋狂無度地投入。

推薦閱讀:

全球資產泡沫還差一段最後的瘋狂?來自兩度美股逃頂傳奇投資者的深度解析 | 有魚有分享

TAG:經濟 | 泡沫經濟 | 世界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