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阿里雲工業大腦宣講的感想
有幸聽了阿里雲工業大腦王峰總經理的一段宣講,結合自己的經驗,分享一些想法,感覺工藝參數複雜的化工行業,需要廣域實時監測的風電和物流行業,更適合雲,而珠三角中低端的製造業,上雲的意義並不大。
王總講了一些阿里雲案例(嘗試用人工智慧解決製造業困難),並表示阿里雲是專註於數據的分析展示和支持決策,而數據採集上傳則由合作方完成:
1) 晶圓廠切片機工藝參數優化和設備故障預警,提升了良率,
2) 橡膠廠化工工藝參數優化,改善了品質,
3) 風力發電機組的軸承斷裂預警,減少了維修停機,
4) 結合交通實時信息和運籌學進行物流調度優化,
5) 結合iot進行車間排產和庫存管理
國內製造業的困難,可以簡單分為不明白(技術缺乏積累,山寨的出來但是不明精粹導致在關鍵參數上與原廠差一截)與明白但做不到(管理不善,要麼因為工作效率低或排產不當導致無法按時完成訂單,要麼庫存居高不下運營成本高昂),對於前一個問題,如果是生產效果非常依賴於設置參數,如化工生產,則機器學習可以發揮明顯作用,而機加工行業的工藝優化和化工行業的工藝優化多有不同,前者的關鍵參數不是多個特徵的羅列,牽涉到尺寸鏈要難處理的多,尚不清楚人工智慧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潛力。對於後一個問題,即排產啊進銷存啊這些,其實已經有很多軟體服務商在做,近年物聯網大興後mes領域也加速發展,但是這種數據上雲的必要性其實並不大,畢竟生產還是集中在廠區進行,相對而言跨地域的物流調度和風機監測這種,上雲並結合機器學習技術進行優化的意義更大,我對物流不了解,這裡只說下風機監測。
傳統風機故障診斷由人手完成,一個是被測物分布在荒郊野外,到處跑測點消耗資源大,另一個是診斷結果依賴人員經驗,效果並不穩定,改為在每個風機上放置集成了感測器和數據鏈的採集端,把數據上雲後進行數據挖掘,可以在集中投資軟硬體後在長期運營中拉低平均運維費用(也許還能拉點政府補貼什麼的),並嘗試通過大數據得到更穩定的運維效果,目前進入此領域的國內公司中,金風科技本身做風電,具備一定行業優勢,觀為監測是軟硬體都做,其在線監測平台在2017年入選工信部全國大數據50家優秀解決方案,另外還有北京智擎,蘇州耕耘,根雲等公司,也在這個領域有發展,
但是要把這種雲預警模式推廣到機床領域則不容易,一則製造業機床集中,可以由專人使用少量設備進行定期點檢後集中上傳數據並分析處理,對分散式的在線監測和上雲的需求並不大,而分析效果又主要依賴業務專家提取的故障特徵,對演算法的要求並不高,二則好機床的故障率其實並不高,我在機床展上見到dmg機床保修5年,業務人員表示其機床質量過硬,5年承諾已經很保守了,至於晶圓廠對在線故障預警比較在意,是因為工件價格實在太高,因為設備故障導致工件報廢的損失比做故障預警的成本高的多,三則國內製造業利潤率感人,而大規模部署軟硬體對成本提出更高要求,企業是否能把投入的資源以其他形式回收,是個問題。整體而言,限制設備故障預警推廣的主要是硬體成本和可靠性知識,而不是網路通信或神經網路模型水平。
人工智慧和製造業結合的一大流派,機器人視覺(AGV小車視覺導航,機器手視覺分揀上下料),王總並未提及,也許和行業定位有關吧。反之聽完之後,覺得人工智慧和雲計算確實能在某些領域發力,但是要在更廣泛的製造業發揮作用則還是任重道遠,需要依賴各種外部條件的發展。
推薦閱讀:
※MES系統的追溯管理
※聽說iphone、華為等大牌手機生產都離不開它
※製造業可以專心賺製造業的利潤,利潤也相當可觀,秘訣是加快周轉;
※從施一公之問到中國製造2025——一個非典型工科生的機械製造實習體會
※一份高端製造的入門說明書,五軸機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