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陷入「如果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的心理?
正好看見這個話題,2千多的回答,雖然也想回答下,但又何必淹沒在茫茫多的別人思維之海中呢,存在這裡好啦。
開始之前,先寫點其他些東西
a理論是偉大的先行者(沒有理論就沒有行動)毋庸置疑!但反感一些博士派上來就巴拉拉一堆專業理論,書本公式,根本不考慮現實應用,應用心理都不考慮了?
這不就是變相為阻抗里談話形式 :竭力使用術語交談的毛病嗎?
b知乎的人群的確存在發現字數多,搬出些看起來不錯的專業術語,就會產生不明覺厲的心理趨勢。字長+不太明白=高深莫測。
c前幾天瀏覽知乎和邏輯思維的人群區別時,這個回答我是贊成的,知乎大部分嚮往或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放大個人屬性),邏輯思維大部分是接受別人整理好的良品進行消化(集體偽從眾,未驗證)。
d所以ab兩點站在流量的位置去分析是沒毛病的:理論專業化加上高談闊論,是最優獲得多贊同的的高效方式(像極了互聯網的概念產品)
以及結合c點的人群細分,在當下產生一種短暫釋懷理解的的同理心,猶如心靈雞湯,好喝但不知道實際管不管用。
e分析完成,我是做不到的。第一篇告訴過我,做不到的就不要硬夠(不論好壞),做你能做到的,契合屬性最優。
不是做概念的就不要想,做好你的長處落地,解決實際。
f以上失衡分析請勿對號入座!僅是回想起來,把曾經的某個情緒失衡做了不完整推論。
正文正文正文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意思,每個人都會遇到經歷,每個人會曾以為只有自己才會有這種想法,直到有一天,才會發現,整個身邊,整個社群,不分地域,不分男女,不分國家,只要是個健康人,就會產生這種奇妙的心理活動(有趣又難熬)。
包括我,心理師也是人,也被這種心理環繞過,包括現在,依舊會偶爾被它打擾到,但至少現在,個人認為能較好的掌握它並平衡它,這才是理論的最終目的,服務於人。
先把還未完成的第一本中的一點點提出來把:a心理成熟是階段式的,是動態的
b成熟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兩個巨大的窗口期,特點為有時限性。稍後解釋窗口期(泛指18-30歲)第一階段為18歲起伴隨青春期同時出現,不易察覺。第二階段為25至30歲,依照個體的不同和環境波動,伴隨著軀體生長完全。
兩階段屬性不相同!
那麼什麼是窗口期?18歲階段形象的說,可以把它理解為自己頭上頂著個巨大的衛星收放器,接受的頻譜廣而寬但淺,也像極了一個淺口的大方袋子,每天你從自動化的從外面拿到很多信息同時也掏出很多存放的信息進行交換。
所以 大部分人群(指常模)在18歲起階段應該是生活中交友溝通的最暢通的時間節點,大家很容易掏心窩子,一起玩耍,一起理想。
當我們長大後我們人云亦云的把這稱為不成熟,沒有設防,傻,那就是青春啊之類的說辭,因為這條說辭彷彿一直就存在,存在到沒人會去想為什麼的地步。這裡要扯到另一個問題,成年人為什麼不再去問為什麼的心理,略過。
所以上面已經提過了,窗口期是具有時限性的,不憑個人喜好意志存在,最大的區別就是每個人窗口期的周期有長有短,有先有後!
當第一個窗口期關閉的時候,你會陡然發現,你不會交新朋友了,你不願開口了(無關先後),你不願或逐漸喪失交流(工作交流除外)的機會。你的朋友停留在老友,老同學,兒時玩伴的階段。
而我們最喜歡說服自己的說辭是:長大了,內心被保護起來了,不想被傷害等等,誠然這些都是外部世界下的客觀產物,起著參與性作用,但絕對起不到決定性因素!
因為你的窗口被關閉了,感受閥值也相應降低,甚至在這一階段需要反覆與隨之而來的孤獨(這是個大BOOS,相當難纏)做長期抗爭。
這時候我們來舉個有趣的例子把:以為自身在窗口期就可以無限交友了嘛?想多了,與你匹配的對方依舊也要看是否在窗口期,並且在相近的頻率。形象理解為收音機的波段。白話是怎麼說的?匹配度。
要不然情感類諮詢怎麼會出現那麼多這樣的詞句:我發現他/她根本不了解我,說不了話,一說就吵,我想了解你,可總覺得好遠,你給過機會嗎之類的。這裡扯到一個溝通的字面屬性是否相當,以及溝通的有效傳遞,略過!
總體來說,第一階段不太容易出現有關地位,面子,被需求就示弱的社會價值感方面的問題從而導致就算想說但也不會主動開口。
同時第一階段有些情況下面臨著選擇過多,琳琅滿目,亂花迷眼的狀況,會使人過分的忽略,感覺很多就無所謂心理存在。
第二階段25歲起!!重
當從第一階段來到第二階段時候,應該都是3四年以後的,人們開始變得有每個人思維模式,變得如此不同卻又大同(社會地位財富能力),同時選擇交流的人也變的越來越少(有穩定內交流的家庭除外,不包括原生家庭)
人們開始適應與時常出現的孤獨為伴,壓抑自己內心的交流感,生怕自己是個負擔或者影響他人反過來也怕別人是負擔影響到自己,人人都習以為常帶上了保護自己的盔甲生活著,努力的活出一個大人該有的樣子,時常用對比來形容自己價值。
good,這非常好,沒有任何問題,這就是一個心理該具備的能力,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只要不以偏概全就好。
如果軀體完全生長,相應的心理沒有長大,會變得痛苦和懷疑,偏執的追尋上一個生長階段的美好屬性,無論它是否適合新的生長階段(類似孩童心理)
那麼,這時候第二窗口期開始打開,這次變成了半自動模式,需要你確定頻率和大概方位,它的形象也變了,成了一個不太寬但非常深的袋子,甚至深到看不見底,不知道原先有些什麼。
而這次窗口期打開,更多是思考自身的價值,存在的意義與社會的扮演角色,成為什麼的追隨者或者是開創者,現實世界和內心價值的巨大矛盾,在這個時期,每個人都會思維爆發,猶如二次發育,懷疑自身價值和對未來充滿希望。
人們開始渴望交流,希望找到可以理解,跟自己思維在同一個維度的人,暢談有深度的人生感悟,價值,存在意義的人而並不會特別在意彼此的社會地位。
並且開始吸收前人的經驗,讀書,旅遊,冒險,創業,諸如此類都是交流,只不過這個載體是線下!
而在網上各類APP上也會變得比平常更加主動和開放內心,來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和群體,以及高度喜歡被贊同等等等
但很不好意思,第二窗口期的持續時間非常短,最長不超過一年,並且有可能伴隨著過度警戒,自負 自信 自卑 高度交替的情緒而這又會與現實世界產生衝突!!並可能導致停留原地觀望不進行探索,來減輕壓力來源。
如同鍛煉,認真動了就一定會累啊。心理探索,同理的。
當第二窗口期關閉後,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地位財富能力等一系列的社會附加值的思考以及思維的固化不再更新和 個體情緒內部填埋的增強(不等同於消化)!
以及接收渠道的變窄和盲點。有句話不是說的很好嘛,什麼叫專業技能:就是每天跟昨天的固有經驗做新的搏鬥。而第二窗口期的結束,意味著大多數成年人,情感交流的能力停止更新了!!!
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價值認知佔據主導因素:
舉例:我想跟它說話,沒有主動的理由,主動會顯示我處於弱勢,憑什麼是我主動,算了也不是一定要說的,多大的人了別弄得跟小孩一樣,我會不成為負擔,對方要是不理我怎麼辦?
在你線上打字前,總會思慮那麼幾種吧,而這些又可以被個體情緒內部填埋增強給暫時隱藏掉,直到日積月累,變得閉合或者情緒失衡而又停留在心裡想的階段!
以此不停的循環,日久人疲。
直指到底,那一系列的顧慮背後是什麼?是面子,是作為一個大人顏面,是比較雙方誰更弱勢的一種直觀表現,是一種習慣等待的思維慣性,是一種怕被拒絕的挫敗感。
而上一句話這些都是真正的理由嗎?需要不同的個體去自行感受。
心理就妙在沒有誰跟誰是完全一樣的,少少的大同多多的小異。
完。
比想像中的更廢時間,很晚了。全篇一次打字完成,不做修改。也許有些不通順或者歧義的地方,見諒。
雖然不大可能,但為了防止意外。還是說明全篇版權,著作權歸屬該帳號該專欄個人所有。請勿盜用,二次更改,擅自轉載,謝謝。
哦,我要補一句,皆為原創。如果你有知道前人相同見解的書籍話,請告知,拜讀一下。但至少目前,我並不知道這樣的知識。
可怕到可愛
可愛到可怕
推薦閱讀:
※人與人之間可能存在真正的理解嗎?一個得不到他人理解的人,是否應該永遠的孤獨下去?或者改變自己從而迎合社會?
※如何將人看透?
※男性為什麼能在不了解一個女性的情況下愛上她?
※怎樣幫助一個不自信的老師?
※女孩子為什麼老喜歡讓別人猜呢?是什麼心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