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2)——赫拉克利特

如上一篇文章所述,米利都學派將變化當作一個自明的事實。但是真的是這樣么?懷著這樣的質問,第二代哲學家,在公元500年前後,開始了對變化這個預設的考察。這代哲學家包括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芝諾

Heraclitus(約前535—475,伊歐尼亞地區的艾菲斯城)

出生於艾菲斯城的王族家庭。據說他將王位讓給了兄弟,自己跑到阿爾忒彌斯(Artemis, 月神)神廟附近隱居起來。他的著作《論自然》失傳,但留下了殘篇。他平生孤獨,不願和人往來,而將自己視為一個自學的智慧先驅。

1.世界是一團不斷轉化的火

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並不是由任何神或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未來都永遠是一團活火,在一定尺度上燃燒,在一定尺度上熄滅。一切轉化為火,而火又轉化為一切。

2.一切皆流,萬物常新

赫拉克利特寫道:「我們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永遠不斷地更新。」 這是在表明,萬物皆處於不斷的變化、流動之中。

3.一切都遵循著道(logos)

首先我們來解釋下logos一詞,它在古希臘語中原意為「語言」,轉義為「道理、理性、規律」。古漢語中「道」一詞也與此頗為相像。在老子《道德經》開篇有「道可道,非常道」,其中,第一個「道」是名詞,指「規律、原理」,第二個「道」是動詞,意思是「言說」。

赫拉克利特聲稱,道雖萬古長存,但卻不為人們所理解。它代表了世界的多樣性中隱含的統一性。而這「一」,在他看來,作為唯一的智慧,「既願意又不願意接受【宙斯】這個稱號。」

4.凡事都有兩面性

赫拉克利特說,最美的猴子與人相比也是丑的,而最智慧的人同神相比,也像一隻猴子。

5.相反相成

赫拉克利特強調對立與和諧。他認為,自然追求對立的東西,它總是用「對立」而不是用「相同」,來製造出和諧。比如,雌雄相配,而不是同性相配;繪畫需要各種色彩;音樂需要各種高音低音、長音短音;語言需要各種輔音和母音。對於人來說,正因為疾病、不幸、飢餓、疲憊的存在,健康、幸運、飽餐、安息才讓人愉快;如果沒有「不義」,那麼人們也就不知道「正義」。

6.鬥爭是普遍的

「戰爭是萬物之父,也是萬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為神,一些人成為人,一些人成為奴隸,一些人成為自由人。」

赫拉克利特認為,一切都是通過鬥爭和必然性產生的。「萬物的洪流」在他詩的語言里變成了對立面永不停息的鬥爭。所有表面上存在著的事物,無論時間長短,都不過是在運動中保持對立面的平衡的產物。在鬥爭中,即使好像產生了新事物,這新事物同時也正在消亡著。

其他名言摘錄:

——思想是最大的優點,智慧就在於說出真理,並且按照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

——如果幸福在於肉體快樂,那就應當說,牛找到草吃是幸福的了。

——清醒的人們有一個共同的世界,可是在睡夢中人們卻離開了這個共同的世界,各自走進自己的世界。

——智慧只在於一件事,就是認識那善於駕馭一切的思想。

——如果一個人的願望都得到了滿足,這對他並不好。

——他們的心靈或理智是什麼呢?他們相信街頭賣唱的人,以庸眾為師。因為他們不知道多數人是壞的,只有少數人是好的。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不少重要的洞見,歸納起來,主要在於變化觀、邏各斯(logos)和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他無愧於被稱為辯證法的創始人和奠基人,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weixin.qq.com/r/VymVjV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108個關鍵詞2哲學
不合時宜的冥想:尼采談叔本華(二)
[Crash Course ]哲學筆記(37/46集)
【原著選讀】米利都學派
【思辯的歷史】智者學派

TAG:哲學 | 哲學入門 | 西方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