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習力|如何用思考流圖教孩子深度閱讀

Thinking Map(思維流圖)——被納入教育改革的思維工具

Thinking Map最初興起於美國,是教育學博士David N.Hyerle在1988年開發的一種幫助學習的語言工具。確切地說「Thinking Map是用來進行建構知識,發散思維,提高學習能力的一種可視化工具。」

上圖為Dr.David N.Hyerle所著《Thinking Maps》,亞馬遜網站 1992年,Thinking Map被紐約、德克薩斯州、密西西比州等地區的學校廣泛應用於各年級的不同課程。2004年,美國已有接近4000個學校使用Thinking Map進行教學,包括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學生、老師等。

上圖為美國教師依據「K-W-L」策略(見備註),用Think Map進行教學的案例 2000年以來,Thinking Map逐漸被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引入,作為教育改革策略之一予以普及,在提高教學效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除此之外,Thinking Map在商業領域也不乏成功的應用案例。 基於對語義學、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思維地圖主要有圓圈圖、氣泡圖、雙氣泡圖、括弧圖、樹型圖、流程圖、複流圖、橋型圖等八種類型,它們分別對應人在思考時的八種思維過程。

梳理線索,總結觀點

用「氣泡圖」(Bubble Map)分類整理自己的已讀書單,在製作的過程中,孩子並沒有查閱已讀的書,看來這些書對她而言,真是印象比較深刻的。

氣泡圖是非常基礎的思維流圖之一,它有一個中心主題,然後用線段發散出很多氣泡,每條線段是一個維度,每個氣泡是一個創意,都和中心點有關聯,不過也有不少人直接去掉氣泡,方便自己寫更多字。

比如有一天,她讀到張三的故事:

某日,張三在山間小路上開車。正當他優哉游哉地欣賞美麗的風景時,迎面開來一輛貨車,滿口黑牙的貨車司機搖下窗戶對他大喊一聲:「豬!」張三非常生氣,他也搖下車窗回頭大罵:「你才是豬!」罵完以後,張三轉過山路,迎頭撞上了一群過馬路的豬。

於是有了下面這幅畫:

不過,氣泡圖不僅能用來梳理書本里已有的情節、知識,還能用來孩子自己的思考。

有一個月,她的兒子選擇精讀《夏洛的網》。這本書我們以前也介紹過,是美國著名童書作家E.B.懷特最經典的作品,講的是生活在穀倉的蜘蛛夏洛,用它的聰明才智勇敢解救她的好朋友小豬威爾伯,避免被人類宰殺的故事。可是在書里你讀不到苦難,只有儘力解決每一件事,因為心裡有愛。

「mzhangad」就悟出了朋友的意義,並帶領兒子畫了一張氣泡圖,這張圖並沒有嚴格按照思維導圖的格式畫,這是為了給兒子更多發揮的空間,但在畫之前,她和兒子討論了好幾個相關的話題:如何找到真正的朋友?如何學會和不同的人溝通?如何學會包容和幫助朋友?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保持樂觀向上……

同樣一本書,不同的人悟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大人不必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但在孩子學會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之前,大人不妨做個示範。

抽絲剝繭,把書讀「薄」

而少年商學院的老朋友、崇尚科學育兒、非常注重親子陪伴的媽媽「粟米」,她的女兒,則更擅長用「複合流程圖」(Multi-Flow Map)。

比如有段時間,女兒在看Judy Moody And Friends,非常喜歡,故事裡只有Judy和她的朋友Jessica兩個主要角色,但有大量小情節、小細節需要整理,她們便選中了能夠展現故事因果關係的複合流程圖作為模板——中間是「事件」,左側是「原因」,右側是「結果」。

她先初步設計好草稿有了草稿的啟發,女兒很快想到了導致這個衝突事件的三個原因,並想到了事件引發的後果。

複合流程圖在美國小學課堂上運用得非常廣泛。

正在美國一所公立學校任教的小媛老師就曾分享,美國孩子在閱讀時,碰到了「解決問題」類的故事,都很愛用複合流程圖。

用時間串聯一切,讓思路更清晰

不少朋友把「複合流程圖」和「流程圖」(Flow Chart)弄混,雖然兩張圖的中文翻譯很相近,且都側重理解故事結構和內在邏輯,但後者更強調「時間」的推移。

「美媽媽」曾赴美國考察小學教育長達三周的時間,在Holly Avenue Elementary School四年級的閱讀課上,她看到,當孩子們讀完The Waterfall一書時,一起開動腦筋畫了一張流程圖——

第一層次的四個空格內寫的是該故事的主要發展過程。理清了第一層次的故事內容以後,學生還要考慮每一個發展過程中,還有哪些小的發展和變化,並填入第二層次的空格中。

孩子正是通過流程圖的填寫,回憶、梳理並概括了整個故事內容。

主題閱讀,跨界思考

前面談的,都是讀完一本書後,如何做思維導圖,絕大多數孩子在閱讀時,也習慣看完第一本書,再看第二本,看完第二本,再看第三本……

但英國作家毛姆曾分享過一個截然不同的閱讀習慣:「就我自己而言,我發覺同時讀5、6本書反而更合理。」他的理由乍聽起來有點任性,「因為我們無法每一天都保持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內,也不見得會對同一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

雖然我們不見得要培養孩子這種閱讀習慣,但在閱讀完好幾本書後,對書做一個跨界的對比,或者在一開始選擇閱讀書單時,就圍繞同一個主題,往往能讓孩子有更獨到、全面的思考。

正在美國一所公立學校任教的小媛老師就常常用「雙重氣泡圖」(Double Bubble Map)引導孩子們對兩本書做類比。

雙重氣泡圖就像兩個氣泡圖的結合版,它的妙處在於對比和類比兩個事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在閱讀訓練中,可以用它對比書中不同人物和不同環境的特點。當然,也可以用雙氣泡圖來比較兩個故事的異同。

下圖中,中間連接的泡泡是兩個故事的相似處,外圍的泡泡是故事各自的特點:

粟米則常常帶女兒做主題閱讀的訓練。

有段時間,母女倆選中了「航海」這一主題,她們先找來關於「地球結構」的幾本書——神奇校車系列的《地球內部探秘》,女兒介紹說這本書講岩石的多一些;《大英兒童百科全書》的第五冊,其中Earth的條目里也有講地球內核的故事;《希利爾講世界地理》,以及一篇關於地球構造的文章《地底下》。

準備得差不多後,母女倆各自把材料通讀了一遍,對閱讀材料提供的信息,以及信息之間的邏輯關係做到心中有數,並對重要的參考圖做了標記,比如:

《神奇校車》中有地球的剖面圖,將地殼的岩石層構造進行了詳細展示:

對地殼的構成,也用了很大篇幅進行了描述,尤其介紹了多達10種岩石:

《希利爾講世界地理》里也有一張「地球截面圖」,更為生動地展現了地表、地球內部的構造:

通讀完材料,再跳出來思考,她們發現,把地球分為「表面」和「裡面」,然後再分別對這兩部分的結構進行細分,這樣是最清晰的,並用「括弧圖」(Brace Map)呈現了出來:

讓孩子樂在其中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分享了5個媽媽「教案」級別的實踐經驗,有的每當孩子讀完每本書都引導其製作一張思考流圖,有的則是針對精選的值得反覆閱讀、反覆推敲琢磨的著作思考流圖,個中節奏,家長朋友們可靈活調整。但有兩點值得注意:

其一,在畫思考流圖之前,可以是家長給孩子提問或者鼓勵孩子和同學一起討論,而思維導圖只是討論的結果,幫助孩子在腦子裡留下印象。

其二,讓孩子樂在其中,才是最重要的。思考流圖當然有其格式要求,但如果孩子創意十足,不妨做一些改動。

思考流圖做得好看些,孩子也會經常拿出來翻閱,不同階段看完之後,又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當時不懂、不理解的內容,也可以繼續探索、研究。

今天,思考流圖已經是一種非常主流的Visible Thinking (可視化思維)工具,說是小學畢業前必備技能一點也不為過——不僅在全球的中小學流行開來,新加坡教育部更將之列為小學必修科目,要求孩子能夠熟練地把不同類型的思考流圖,分別或綜合運用於閱讀、寫作、數學、邏輯思考、行為習慣等方面。

在此向您家孩子(8-11歲)推薦從技巧、原理、案例與應用,真正掌握全部8種類型思考流圖,全方位激發學科思維和自主學習力,助力孩子駛入學習與成長的快車道!點擊下圖查看詳情:


推薦閱讀:

頑斗坊 愛玩得|2018年課堂活動大綱

TAG:少兒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