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其實很簡單] 我和我的影像收藏
藝術的發展與人文,社會以及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當下最重要的科技發明,如果說是互聯網的誕生,相信大家都不會反對。這短短的數十年,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從衣食住行到交流方式,都已全面進入網路時代。這次在K11展出我的私人收藏,便集中在中國藝術家的影像作品,展覽取題《圖像岩樣》。「岩樣」是一個地理學用語,顧名思義指的是岩土的樣本,地理學家用以研究和理解地區地質的結構及形成。我相信,所有的文化,都會有如岩土一般,在歷史洪流下沉澱結晶。
K11藝術基金會《圖樣岩樣》展覽
反觀現代藝術的發展,攝影技術的發明和普及都是重大的突破。這不僅僅讓十九世紀的藝術先鋒者開始反思藝術創作的目的,創作背後的思想也漸漸昇華,到二十世紀更有了思想凌駕於視覺語言為主流的概念藝術。今天,攝影機和手機的普及化也一舉打破藝術創作的門檻,你和我都可以是藝術家。
陳維《布簾後的偶像》(版本6/6),2009,收藏級噴墨列印,100x120厘米
攝影的種類很多,傳統攝影追求的是構圖,光影,敘事性。大家還記得菲林相機的時代,一圈菲林只能拍37張照片,甚麼值得拍,如何拍,都需要好好思考。從按下快門的那剎那,直到照片到手的那一刻,中間的等待和收到照片時喜悅或失望,心情的轉變是十分微妙的。到了如今,有了手機和網路,看到美好的事物,可以及時和遠在他方的家人好友分享,甚至可以在社交網路上和陌生人互動,這是影像攝影的迷人之處。
程然《香火》,2013,單頻影像,有聲
你眼裡的世界是甚麼樣子的,而藝術家又希望透過他們的作品引導你如何看這個世界呢?Man Ray和達利的超現實主義照片,把看似真實的圖像,變得瘋狂。白南淮和Christian Marclay把影像剪接串連在一起,又是另一種的敘事方式,藝術家把作品和社會的發展掛勾,影像攝影變成了一個紀錄時代的工具。
劉窗《無題(舞伴)》,2010,表演/影像
相對起西方社會,影像創作在中國是一個相對比較近期的發展,照相機在80年代才開始慢慢普及, 充滿了時代性和地域符號。中國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洪流下,一代代的藝術家參與討論生活的變化。邱志傑的作品《重複書寫一千遍蘭亭序》是邱志傑於1990-1995年間創作,他將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在同一張宣紙上反覆書寫了一千遍,對傳統藝術和傳統文人的行為方式進行了解構。楊福東的系列作品討論中國年輕一代的心理面貌。 程然、李明、陳維、關小、劉窗,這批年輕藝術家,利用作品創作反思當代中國人文生活所引發的微妙關係。
楊福東《別擔心,會好起來的(NO7)》,2010,攝影,86 x 120 厘米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時代產物。科技日新月異,而影象技術是最能夠體現時代蛻變的一個藝術領域,影像作品因為科技的發展,顯得別具時代性。如果大家有機會,建議可以去參觀一下傳統攝影師的黑房。漆黑的房間,點著紅燈,漫長的淮備和等待,直到印象在相紙上慢慢爆光浮現的那一霎那,令人回味無窮。從前的黑白攝影,到彩色,到數碼,到高清,甚至今天的藝術家在作品中加入VR、互聯網等互動元素。短短的數十年,科技引導影像藝術在形式上的急速發展。而對於影像藝術的未來發展,我抱有無窮的幻想。
楊福東《竹林七賢 之五》,2007,黑白照片,有色印刷,120 x 180 厘米
推薦閱讀:
※行為藝術成了賺錢的工具:美女賣擁抱10元一次
※多巴胺之歌
※?[藝術其實很簡單]新媒體持續觀察 —— 中堅力量
※人工智慧稱霸圍棋,下一步將挑戰藝術,畫家們危險了
※[潮流快思慢想]網紅=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