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感動] 從根開始,才能食得更加有味!
隨著我們遊歷的地方越多,對世界的認知愈廣、見識愈豐富,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對世界浩瀚及文化多樣性的感恩和惜緣。而這種心情會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食。當有的人追求來自世界各地最新最好的飛機直送食材,更多人卻開始關心食物背後的生產機制、環境責任,及欣賞單純從自然、在地的種植方式所蘊釀的天然風味。
然後慢慢,人們把這種食物認知概念冠命為「農場到餐桌 」 (farm-to-table),世界越來越多頂級名廚奔向這浪潮。當中一直站在這浪潮中心的,也是其中一名我最欣賞的廚師,紐約Blue Hill餐廳的創辦人兼主廚Dan Barber。
「我希望當人們來進餐時,能夠透過碟上的食材,感受到培植它們的風土之間的聯繫」 他曾這麼說。無疑,這也是farm-to-table餐飲體驗的最高境界——不單純粹是一種物流上的負責任態度,也是一種對食物風味的追本溯源——他將原原本本的胡蘿蔔呈上,讓人體味其種植得宜時的深層風味;他也一次過呈上利用當地牛乳所製的多種不同芝士,讓人分辦不同處理方法下,奶類製品的多樣紛陳;對他而言,廚師的責任不單是呈上美味的食物,而是透過食物讓人了解食材與土地、種植者與食材的關係,最終指向的,是我們與孕育這些豐饒美味的大地母親的關係。
當進食成為一種教育過程,他與他的團隊會向食客解釋每道菜背後的故事:不單是烹調方法,而是其品種、培育、成長等更遠久的「身份歷程」......「為什麼這麵包會與別不同?因為它用上了農夫最新研發的新種小麥..... 」
事實上,Dan Barber一開始也和其他優秀的廚師一樣,單純追求美味、廚技;唯一不同的是他經常思考、詰問:為什麼這東西更好?兩者有什麼不同?當你批判一切,這些問題自然引導他思考食材的道德、生物技術,及更多深層次的問題——「我們怎樣對待地球? 」 、「對於鄰居、下一代和未來,我們有什麼責任? 」 不論職業身分,這些基礎問題是每個個體的終極詰問,而Dan Barber則以廚師的身分向世界發出這些訊號。
他不但像一般餐廳般,在後園種植香草菜蔬,或只向當地農夫購買食材,不時不食;他更進一步,堅持使用本地生產的麵粉,並與大學研究人員及農夫合作,鑽研食材背後的生態和種植方法,甚至努力復興幾近失傳的品種及口味。非牟利的Stone Barns Center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便是為此目的而生的機構。他餐廳引入的新食材,包括紅色的鳥蛋——在鳥食中混入高營養的胡椒,胡椒的紅成為餐桌上耀目的泛紅蛋黃,吸收足夠營養的鳥所下的蛋也由此帶有與別不同的口感味道。
但同時,他也注意到追求味道過程中所可能生產的廚餘,並致力減少、甚至研究如何將廚餘化成餐桌上的美味——大地上向來被忽視的資源,如蕎麥、帶瘀傷的水果和野草,或是經常在廚房中被丟棄的食材部分,如蘆筍皮,均被他化作美食——而細想一下,這思維由來有自:世上所有偉大的飲食文化,均擅於將食材的不同部分物盡其用,利用創意巧思豐富自身的菜系。
在Dan Barber這一類廚師的帶領下,今時今日farm-to-table不再是少數人所推崇的時尚,而是大眾在追求食物可持續性的實踐——近八成美國人指,可持續性是購買食材時的優先考慮。但Dan並不滿足於自己餐廳及思想的全球性知名度,他曾公開撰文,指出美國食品製造業的根本問題,而farm-to-table熱潮事實上並未能改變我們食物種植和飼養的方法。他甚至批判自己——他支持購買農夫出品,卻忽略了這些美味出品背後,仰賴的是富營養的土壤,而土壤健康與否,則牽涉一整套的作業方式。終於,他把問題的核心指向孕育我們的這片大地。
一花一世界,原來小至一口食物的風味,也可以是改變飲食習慣、土地資源的關鍵,正好是一切從「根」開始。我相信Dan這一類的廚師,所帶出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因為他們永遠不會停止思考,思考怎樣才能帶給下一代一個更好的世界。這種心態無分你我,不論是交通指導員、清道夫、建屋立家的地產商、還是每一次購物、進食的體驗,均需要念茲在茲。
推薦閱讀:
※低GI健康飲食
※法國飲食結構、法國人飲食習慣等有啥特別的地方?為什麼法國女人甜品不少吃,卻普遍不胖?
※聽聞蔥和魚、或和豆腐,會因為各自富含草酸與鈣,一起煮會形成草酸鈣,阻礙人體鈣的吸收形成結石?求證謝謝!
※垃圾食品麥當勞,完爆90%中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