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城市「死角」,你見過嗎?

不是每個人都有逛美術館的習慣,可是一個人無論或貧或富、忙於工作還是醉心藝術,每天來回遊走的,還是一樣的城市,一樣的生活場景,因此城市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博物館,肩負了城市人的美學教育。這種潛移默化、經年類月的浸潤,比後天藝術培育的影響來得更深遠。對文化企業家來說,特別是從事地產事業的,當然要肩負起城市的美感。

說到城市美學,建築師固然是興緻高昂,希望建些標誌性的建築,作為21世紀的圖騰。然而,牡丹再好也需要有綠葉襯托,一個城市不可能每個建築都是主角,特別是道路、通風口、渠蓋、甚至是墓場和煙窗,這些必然存在而又如此「沉悶」的東西,正是不少城市忽略的環節,我們甚至妥協這些東西是醜陋的。

但事實是否必然如此呢? 像渠蓋如此不起眼的東西,在日本卻是塊發揮創意的畫布,全國6000多款特色渠蓋,更成了集郵的觀光景點。在城市美學這一條考題上,不同城市交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1. 通風口喬裝術

要稱得上大城市,四通八達的地下鐵路一定少不了,把大型運輸系統藏於地底下,的確是聰明而省地方的妙計,可是興建地下鐵路,就必需建設通風系統,一座座巨型通風設備拔地而起,佔地方的同時又如此突兀,確是城市設計要解決的一大難題,但如何處理就足見一個城市對美的心思和追求。這方面,巴黎認了第二,大概沒人敢認第一了。我到巴黎考察時,赫然發現巴黎是沒有通風設施的 —— 我的意思是它沒有出現眼前。這麼大的建築,到底他們藏到哪裡去?原來答案藏在於奧斯曼大廈(Haussman Building)之中。下次到訪巴黎,不妨到145 Rue Lafayette一游,這個乍看跟一般奧斯曼大廈無異的建築,原來背面就是一座巨型通風系統!怪不能大廈總是烏燈黑火。為了不破壞城市景觀,地鐡公司不惜仿造外牆,為醜陋的基建完美喬裝。要用上衛星圖,才能看出端倪。

2. 只要敢想像,電廠都可以是滑雪場?

建築作為一個載體,傳統來說,可以以商業、住宅、工業來分類,河水不犯井水,功能都是比較單一,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建築可以同時有多種功能,例如發電廠同時可以是滑雪場?說的正是設計之都哥本哈根。當地缺乏天然山坡,要享受滑雪樂趣一般也要到郊區或是別的歐洲國家,大概正是如此,建築公司Bjarke Ingels Group才想出把新建的垃圾焚化發電廠,同時用作人工滑雪場。哥本哈根計劃於2025年前,成為全球首個零碳城市,因此決定興趣發電廠時,已銳意擺脫傳統工業式的設計,更希望它能成為當地市民和遊客的景點。這個發亮的鋁製建築,被綠化地帶包圍,而發電廠的長440米的斜坡樓頂,就是全球最長的人工滑雪道,今年冬天便會正式啟用。這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功能,在設計師的巧思下竟然能二合為一,也打破了發電廠一貫生人勿近的形象。看到建築圖,不期然令人想起尖沙咀的文化中心,那個弧頂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滑板U型滑道,在維港兩岸景緻襯托下滑滑板,單是想想已覺興奮。

3. 讓人頓悟生死的火葬場

舉了兩個外地例子,也該讚賞一下香港的和合石火葬場。墓園的設計不僅為了其實用功能,更多時候是反映了一個城市對生死作出的思考。死亡在華人社會,一向都是一種禁忌,不能講不能提,說到墳場、殯儀館等,更是避之則吉。但這些場所予人不安之感,除了是其背後的象徵意義,有時候跟建築設計也不無關係。香港傳統的火葬場一向只講求實際功能,少有設想拜祭人士的感受,而2013年完成重建的和合石火葬場則有別以往,以解構主義的建築風格,融入大自然之中,更刻意運用木材、仿青磚等材料,為火葬場帶來自然、溫暖的感覺,禮堂外還植種了一排竹林,除了象徵入土為安,寧靜舒逸的氣氛也有助緩和喪禮的哀傷。

城市美學就是一個城市的品味體現,由裡面生活的你我塑造,也塑造出這個的城市文化和美學涵養。發展急速的內地城市,就正值關鍵時刻,更值得借鑒各地的城市美學案例。

推薦閱讀:

全球每天發送60億個表情符號,創造者日本獲利巨大?
連續 12 年拍攝同一扇窗戶直到它壽終正寢
人物丨二十世紀偉大的巫師/約瑟夫?博伊斯
多巴胺之歌
義大利留學·西方藝術史時間軸

TAG:城市 | 藝術 | 城市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