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史上最全的藥性總結(上)

此為上部,想獲取完全版可關注我的公號(魯遲睿悟岐黃),回復「藥性」。

或者在知乎等待下部。

如果你正在學中藥,或對中藥、食療養生感興趣,以下資料正適合你。內容總結了絕大部分藥性規律,非常適合中藥的基礎知識學習。相信有了此藥性總義之「漁」,再學習每一味葯之「魚」,則如虎添翼。本文言簡意賅,未做白話解釋,如有需要請告知作者微信(w25721034),擇日翻譯。

以下選自本人筆記。主要參考書目:清代汪昂的《本草備要》。其中有些語句最初來源於《黃帝內經》,非常經典。分享給你。不謝。

一、五味之用

酸能澀能收,

苦能瀉能燥能堅,

甘能緩能和能補,

辛能散能潤能行,

咸能下能軟堅,

淡能利竅能滲泄。

二、四氣五味之陰陽

寒熱溫涼是氣,為陽;酸苦甘辛咸是味,為陰。合之為四氣五味。

氣薄者主發泄散表,氣厚者主發熱與溫。

味薄者主通竅滲濕,味厚者主泄降。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鹹味涌瀉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輕清升浮為陽,重濁沉降為陰。

陽氣出上竅,陰味出下竅。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三、升降浮沉

葯清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

味薄者升,氣薄者降,氣厚者浮,味厚者沉。

氣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氣薄者沉而降,氣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氣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酸咸無升,辛甘無降。

寒無浮,熱無沉。

凡葯跟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則上升,半身以下則下降。

葯為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膚,為心為干者內行臟腑,

質輕者上入心肺,質重者下入肝腎,

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里,

枯燥者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

四、葯入經脈

色青味酸,氣臊,性屬木,皆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

色赤味苦,氣焦,性屬火,皆入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色黃味甘,氣香,性屬土,皆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

色白味辛,氣腥,性屬金,皆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色黑味咸,氣腐,性屬水,皆入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厥陰主血,入肝經血分者,併入心包,

少陽主氣,入膽經氣分者,併入三焦。

命門相火,散行於膽三焦心包,故入命門者併入三焦。

五、葯之配伍

單行:可單獨使用。

相須:互相增加彼此功效,同類而不可離者。

相使:一葯增加另一葯之功效,我之佐使也。

相畏:一葯被另一葯抑制,受彼之制也。

相殺:一葯抑制或消除另一葯的毒副作用,制彼之毒也。

相惡:一葯能使另一葯降低功效,奪我之能也。

相反:同用能產生毒副作用,兩不相合也。

(未完待續)

?

我是一個成長中的中醫。

我的中醫世界,

盡在公眾號:魯遲睿悟岐黃。

謝謝閱讀,關注,點贊。


推薦閱讀:

冰片究竟有多少種?
察「顏」觀色辯中藥
不管阿膠有啥用,阿膠糕里沒阿膠真的忍不了……
外國人怎樣用「中藥」
別讓中醫藥的常識變成「冷知識」-3——不能荒廢的技藝

TAG:中藥 | 中藥學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