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裝差異與著裝群體性的原因是什麼。

在不同歷史階段與社會形態里,服裝呈現出各種屬性與特徵而作為人類個體的標識,穿著服裝是人類的習慣,是構成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時,服裝同樣是基於文明之下的高級需要的反映(社會 /心理 感情 美學等),而服裝心理學是研究人類服裝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服裝只是一個廣義的概念/ 其包括服裝 文身 妝容 造型 配飾等等),其研究意義在於解釋社會生活中人類的衣著心理與規律,了解穿著者的思維意識心態,從而更好的塑造造型,因此其能更好的解釋著裝差異性產生的原因。

首先談服裝的目的,服裝的目的是指個人/群體通過針對著裝的選擇來達到所期待結果。因此與此對應,服裝的種類是根據不同的期待需求從而選擇原料並加工設計的,日本學者小川安朗曾經將服裝目的分為人體與社會兩個方面。對人體來說服裝具有衛生 /生活活動的目的;對社會而言,服裝具有裝飾審美 /道德禮儀 /標識類別與扮裝擬態的目的。

而對於服裝目的的表達而言,文化是最直接影響目的方向與表達的因素。文化通常區分為三個側面,即物質文化、社會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具體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就服裝而言,物質的材料 /加工方式即為服裝的物質文化側面;社會文化是人類社會規範及行為準則相關的文化側面,如社會對服裝限制規定 /人群標識化的服裝要求等等。

對於社會文化而言,服裝可以說是特定物化價值觀的直接表現,而正是因為這種表現的不同,造成了不同人群穿著理念 /穿著行為的巨大差異;精神文化是人類美學 /思想藝術的結晶,反映了人類對自身價值的精神追求。

社會因素與服裝行為的關係


首先是角色與地位,角色是指與社會地位所相對應的社會期待的行為模式。角色是通過社會化 /生態而獲得的。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基於生理與心理同時扮演著很多角色,其中性別角色/ 年齡角色與職業角色對服裝意識形態的表現具有最大最廣的影響。而也正是這種角色的差異 /疊加與亞文化的滲入,造就出了人類社會中服裝差異的巨大彈性。

同樣是基於角色與地位,相關群體也是影響個體服裝方向的牽引動力。由於人類生活的社會化,任何個體都自覺或非自覺的從屬 /希望從屬於某個群體,而這些群體對個體的行為與態度上同樣產生著巨大的約束 /影響。同樣源自社會性,人類具有從眾 /個性化的思維傾向,這種思維傾向成為了影響相關群體意識思維流動的動力,從而促成了服裝流行這一無組織群體行為的現象發生。

另外,人際交往的需求也是影響服裝行為活動的行為之一。人類個體處於無法剝離的一定社會關係中,因此必定會對個體的服裝行為產生影響。

其中,個體認知 /印象形成與象徵作用是產生影響的初始;研究表明,人類可以通過重疊的生活經驗產生的共同 /有意義的語言或非語言媒介來溝通,並賦予其象徵意義。這便是是我們可以通過著裝來定義個體人格 /群體的原因。

心理因素與服裝行為的關係


最初始基於心理因素的服裝行為動力即為需要與動機。需要是人類生理 /心理的一種缺失狀態,是個體行為積極性的源泉。而當需要被激發到足夠強的強度時,即成動機;動機最終使得個體行為指向能夠滿足需要的目標物。

除了相對原始的需要與動機,信念與態度也是影響服裝行為的重要推動力。信念是基於後天經驗而產生的一種對外界 /個體的主觀認識。如簡單的認為灰色衣服更適合自己,這遍是一種信念。這種信念可以來自其他個體的贊善 /也可能來自媒介的影響。態度是指個體對待事物所持有的較為穩定的認識評價 /情緒與行為傾向,態度造成個體產生喜好 /厭惡等情緒認知的產生,並決定著遠離與靠近的心情。而正是這種基於不同經驗的不同個體的態度差別,造成了著裝差異的產生。

另外還有個性與自我概念的影響。個性是個體在適應環境過程中結合遺留與經驗而產生的獨特行為與特質形式。個性隨著信念一齊塑造著最主觀最具個體代表性的著裝準則。而自我概念即為個體心理中營造的自我認知下的複雜圖像。

針對服裝而言,服裝既是個體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同樣是自我精神狀態的反應。當個體出現基於需求的認知慾望時,便產生了試圖通過服裝達到理想形象動力與實施的行為。


秦琦 - 插圖作者

趙平 呂逸華《服裝心理學概論》- 參考文獻


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qam5EMjctRUR1SnhyZnU0OTJ5Y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男生穿熱褲是什麼體驗,為什麼不能流行?我見過最短的是五分褲。
肩寬的矮個子要怎麼穿衣?
瀏覽哪些網站可以幫助自己學會搭配衣服,提升自己品味?
這些軟裝擺場的技巧,建議收藏哦!
頭大,臉圓的男生適合什麼髮型?

TAG:造型 | 搭配 | 服裝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