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lpha Go進軍藝術界,會是怎樣的碰撞?

現在,生活離不開簡訊了。每天,不論是工作,還是朋友之間的閑話家常,不時會用上簡訊。最近,三藩市的Museum of Modern Art推出了藝術簡訊服務,只要用手機向SFMoMa發出Send me XXX的簡訊,內容可以是一件物件、一種顏色,甚至是一個emoji, 系統就會按你的要求,發出一張相應藝術作品的照片。

你給它一個訊息,它給你一件藝術品。

觀眾角度而言,這功能是一個有趣的藝術互動遊戲。作為一名收藏家,我覺得這個功能更有另一層意義:其實不少大型博物館和收藏家,因為場地限制,日常展示的作品,只是整個收藏的冰山一角。很多藏品躲在儲藏室,從來不會有展示機會。Art texting算是增加了一個創新的渠道,讓藝術愛好者換一個形式,看見不同的藏品,同時讓更多的藏品被看見。

在互聯網發展如此迅速的年代,藝術的確如Andy Warhol預料一樣,變成每個人都可以接觸的。現在,一部手機,一個鍵,萬千藝術品盡收眼底。未來十年,藝術與科技會變得更加密不可分。對於不少傳統的藝術工作者而言,這卻是一個顛覆性的挑戰。幾個月前,我參觀日本瀨戶內海的地中美術館。在皚白的牆上、皚白的地板上,莫奈的作品彷彿和空間融為一體,這種藝術體驗自然是手機屏幕無法媲美的。然而,藝術體驗正在電子化,像剛才提到的藝術簡訊,科技會令藝術體驗因而變得平面,只停留於視覺上的刺激嗎?

地中美術館內莫奈的作品。

近年,我對新媒體藝術很感興趣,也想談談我的看法。首先,我覺得傳統的藝術經驗不應該被取締。這方面,我們可以向日本、荷蘭借鑒 ── 為何他們的博物館收費昂貴,但依然人頭涌涌?是教育。所以我們舉辦了Kulture11,透過藝術教育、文化教育,令大眾明白親身體驗藝術是怎樣一回事。

Kulture11舉辦的藝術課程。

然而,這不代表我會抹煞科技與藝術一起創造新時代的可能性。相反地,我很期待這兩者結合、碰撞的火花。所以,我年前和紐約MoMA PS1 合作,策劃展覽 .com/.cn,探討新一代藝術家如何結合科技作創作。無論從商業?度,或推動文化藝術發展,我的理念都是匠心、創新。因為我相信,你不顛覆世界,世界就會顛覆你。與其固步自封,不如開拓可能。今天,英國的Pop Art大師David Hockney亦開始用平板電腦作畫,日本藝術組合TeamLab製作與觀眾互動的藝術裝置。說不定,將來透過VR,我們可以彷如置身展覽空間。

David Hockney, 「Untitled No. 18」 from 「The Yosemite Suite」, 2010.

暫時Teamlab的作品能與觀眾的動作有互動,以後會能偵測情緒嗎?

接下來,科技與藝術會怎樣走?或者,藝術能結合科技,偵測人類最細膩的情感,然後按不同情緒為觀眾帶來獨一無二的體驗。又或者,電腦可以創作出超越人本來的認知的手法,令我們有革命性的藝術體驗。或者用演演算法,電腦能推演出觸動人心的「藝術方程式」,但沒有了感情,藝術還是藝術嗎?這些討論,相信很快會成為藝術世界、科技世界最熱門的話題。當日,Duchamp的《噴泉》顛覆了世界對藝術的理解。今天,AI顛覆了圍棋世界,下一個被顛覆的,可能就是藝術?我會和K11 Art Foundation的團隊一起努力,為大家迎來藝術的新世界。

推薦閱讀:

[好設計怎麼看?]有種書店,只有有種人才能去

TAG:當代藝術 | K11藝術購物中心 |